“非典型”和“731”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5日 17:15 南方周末 | ||
一分钟清新呼吸刘卓泉
□朱其 4月19日,我穿过北京机场戴满口罩的人群飞到哈尔滨“731”遗址,参加了这个特殊时候和特殊地点举办的现代艺术展。 展览在伊拉克被彻底攻占和“非典型”病毒在中国肆虐的时刻举办,实际上,这个取名为“暴力、死亡、时尚空间”的展览酝酿也只有几天。策展人沈少平是个在“731”遗址附近长大的旅澳艺术家,最近几年他一直躲在距哈尔滨数百公里外的著名小城大庆做动物骨状雕塑;另一个策展人刘卓泉是一个纪录片工作者,曾在广州从事“个人电视”的民间影像活动。开展前数天,他们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馆长王鹏不期而遇,“战争和病毒”使这几个敏感的人一下子获得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感应,并迅速促使他们决定推出一个针对性和时间性极强的艺术展。 “731”遗址是1932年日本“731”部队进行鼠疫、伤寒、霍乱、炭疽、冻伤、结核、梅毒以及耐热、饥饿、毒气等非人性试验的基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的研究基地。在前后14年间,先后有3000多名中国、朝鲜、蒙古和前苏联人在这儿被实验虐待致死。巧合的是,美国人在二战胜利后迅速接管了“731”部队的研究成果,包括生化细菌的实验材料。实际上,美国最怕恐怖分子得到的炭疽菌生化技术最早就来自“731”部队在哈尔滨的实验。后来,美国又将炭疽菌技术给了伊拉克用于对付伊朗。因此,美国对伊拉克掌握生化大规模杀伤技术的恐惧可见一斑。 刚接手“731”遗址纪念馆没几个月的王馆长最近一直忙于奔波,要让“731”遗址像欧洲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样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类反省的场所。由于美国向伊拉克追缴生化武器的布什战争,“731”遗址还受到一些美国学者和富翁的关注,不久前王馆长还受邀去美国和有关人士商讨在美国开设“731”分馆的可能性。 4月19日早晨10点,难得有艺术活动的哈尔滨突然来了一批来自北京、澳洲以及哈尔滨、大庆本地的艺术家,用行为艺术、装置等当代艺术形式表达对“暴力和死亡”的思考。开幕式是在“731”遗址的一段残墙前举行的。这段墙原属于一个细菌实验工厂,日军撤退时被炸成只剩两根巨大烟囱的千疮百孔的单面墙,倒很像事先设计好的纪念碑,不愧为真正的“战争”艺术。 开幕式的所有艺术家和嘉宾都戴上了自制的红色口罩,也给在场的许多哈尔滨中小学生发了很多时尚口罩。艺术家刘卓泉指挥大家做了“一分钟清新呼吸”的集体行为。这个作品就像他在策划手记中写的,“这是一个由手中遥控器掌控痛苦或快乐的时代,真实在选择之中变得扑朔迷离。一切有关暴力、死亡的真实事件却被轮番上演的媒体大战包装为每天一集的‘电视连续剧’,现场的残酷变成精美的画面和叙事诗。” 现场的很多表演和装置,都和这个地点以及正硝烟弥漫的战争和病毒背景有着一种奇妙的心理氛围的呼应,很多作品都巧妙地借用了现场环境。艺术家沈少平和张灏穿着防化服在“731”遗址的埋尸场1号区做了一个“731非典型表演”,沈少平的许多“鬼魂蛋”雕塑也在1号区的泥土上引人注目;北京艺术家仓鑫将自己埋在1号区旁的地下,用舌头舔各种日常物品;女艺术家枫翎化装成圣母怀抱着一颗炮弹,使圣母形象十分的“酷”;军旅画家邢俊勤做了很多玩具士兵挂在象征和平和绿色树枝上的装置;女艺术家柏苓也模拟了“病毒实验”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