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综合症是对人性的放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30日 19:08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 高艳平 陈洁(实习)/报道 孙时进(心理学家):理性态度对待“非典”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媒体的放开,“非典”的感染数字一下子提高了,公众产生很大的恐惧感。其实如果理性去考虑,从目前公布的感染和死亡的比例看,“非典”的死亡率要 既然死亡率并不高,全国上下已经警觉到这种程度,这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防范意识、对生命的珍惜程度大大提高了。 至于人际关系上的微妙变化,也应该理解。譬如说前段时间,我约几个朋友吃饭,他们就说不来了。我觉得这很好理解。与此同时,那些疑似病人或者离感染源近的人,不应该责备别人对自己疏远,自己倒应该自觉与外界保持距离,这也是一个人素质修养高低的表现。 要科学理性地对待“非典”,除了做好个人防范工作以外,还应该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尽量让这次疫情的个人损失减少到最低。因为现在互联网、通讯事业很发达,“非典”时期,人们完全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还有平时一直没有做的事情,现在有时间了,就可以做起来。譬如,读书。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重建社会认同感 心理恐慌很大程度上是由当代社会的高风险性和不完善保障造成的。一方面,今天人们可以通过无数渠道了解到各种信息,这很容易使他们对很多消息产生不信任,从而造成心理恐慌,渴求了解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当代社会有很高的流动性,人的流动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前提。但这种流动性使得人们感觉自己无法控制疾病的传播和蔓延,从而产生恐慌。 另外,社会诚信度的降低造成了人们只对自己负责。但是当自己不能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们只能转而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来控制“非典”。安全感的缺失容易使人心理防线崩溃,从而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造成恐慌。 因此,从“非典”的防治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一种新的社会认同感的重要性。相对而言个人能力就比较脆弱,根本无法规避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感觉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社区的互相帮助、协作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这种依赖有助于我们找回过去20年中失去的归属感和对人生的信任感。 连岳(专栏作家):“非典”综合症是对人性的放大 对“非典”的正常防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过度恐慌或者满不在乎,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不可取。 实质上,一个人的性格本就如此,只是因为“非典”把它放大了。那些过度敏感的人,可能平时就对日常生活细节相当敏感。对疫情不在乎的人,可能平时也对很多事都大大咧咧,觉得满不在乎。本来好的邻里关系因为“非典”变得冷漠,这也说明,这些人以前本来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不够全面周到,不够得体。“非典”其实在这里充当了一个放大镜的作用,让大家看清楚了一个人的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