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行动:“非典”时期的分餐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30日 19:00 《外滩画报》 | ||
当下“非典”肆虐的时期,为防止传染源入口,分餐制的推广当然是正确的。 中国是“群享”方式,即通过饮食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西方则以“独享方式”奉行分餐,表现了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 外滩记者赵辉(实习)/报道 中国商业联合会4月20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饭店、酒店等餐饮场所积极推行分餐制。上海市商委有关人士21日也作出建议,希望上海有条件的餐饮企业能够实行分餐制,或推行食客自助式的分餐制。“分餐制”这个几年前曾引起中国餐饮业人士几番争论的话题,又在这个“非典”时期被郑重地提出来。 中西差异 非典型肺炎的肆虐,最近不仅让中国人自省于自身的公共卫生系统,也开始让人对中国传统的会餐、就餐方式再次提出置疑。“感情再好,聚餐还请实行分餐制”。 国人的饮食习俗仍保留着传统东方文化的品格,一群人围着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获取食物;有的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友好,还用自己的筷子为客人夹菜。这意味着只要在座的人有一个有传染性疾病,其他人就可能成为受害者。所以,眼下预防“非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餐饮业最经济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分餐制。 在中国民间,传统的筵席一直保存着会餐的民风。提议中餐施行分餐制,似乎推行时会遇到不小阻力。 对此,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巴兆祥。“在现在‘非典’肆虐的时期,为防止传染源入口,分餐制的推广当然是正确的。但分餐制并不符合中国民俗国情,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是调和和中庸,讲究‘色、香、味、形’的调和。就是追求‘人和’,就是采取聚餐制:大家和气一团地围坐在一起,共享一席。提倡归提倡,实际操作上估计困难重重。” 早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的陈光新教授也曾指出:中国筵席是与10人一桌的生产工艺配套的,实行分餐制,难度很大。从餐厅角度来说,分餐制会大大增加厨房和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而且有的原料不易分割,如鱼等,如要平等分割,势必要造成原料上很大的浪费。同时还要增大桌面,这些都会增加筵席成本,加大承办者的负担。就个人口味而言,分餐也不利于食客根据个人需要调剂菜品。 他还强调说:“分餐制还会使就餐的热闹场面大大降低,人情味不足。因为,在饮食方式上,中国是‘群享’方式,即通过饮食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在西方,饮食则以‘独享方式’进行,奉行分餐制,表现出了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注重个性的存在。” 情理兼顾 目前,在美国的华人聚餐时大多数采取自助餐的形式,每人在私用餐具之外,再加上若干不触及自己口腔的公用餐具。原有的团圆氛围仍在,但危险却消除了。 现今的中国人不仅保存了唐风,当亲朋好友相聚时,济济一桌,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而且现在的中国人认为,在饭桌上,可以交朋友,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统筵席所具有的热闹气氛的意义,远远大于仅仅摄取营养的含义。中国的民俗民风如此,难怪巴兆祥教授在结束采访时说:“我认为中国会餐的餐饮习俗,不太会因为这次‘非典’的冲击而有很大的改变。几千年来,中国民风如此。老百姓吃饭也要讲究一个人情味。分餐制不太会因‘非典’从此就变得流行。” 实际上要改变中餐的吃法并不难,可行的方法有二:其一,中国的宴会可以更多地采取自助餐的形式;其二,每人在私用餐具之外,再加上若干不触及自己口腔的公用餐具,先用公用餐具把食物放到自己的盘子中,再用私人餐具进食。 这种吃法虽然稍微麻烦些,但不仅可以防止疾病传播,还可以培养人的个体意识,尤其是尊重他人私有空间的习惯。目前,在美国的华人大多数都采用这种吃法,华人聚餐原有的团圆氛围仍在,但危险却消除了,可谓绝对的进步。 分餐制,古已有之 分餐制,这种现今较多存在于西方的就餐方式,其实并不是由西方人发明的。我国早在周秦汉晋时代,就已出现分餐制了。 三千年前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西周,是中国先秦分餐制的开端。鼎,最初只是用来煮肉的锅;簋也不过是用来盛放食物的盆,但在礼制森严的西周,它却成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也就是说用鼎数量的多少来划分地位的不同。地位越高,使用的数量也就越多,享受的肉食品也就愈丰富。这就是所谓的“列鼎”制度。在当时进餐时,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餐具及吃的食物也不能相同,因此他们采用了分餐制,容积小的鼎所盛食物仅够一人食用,正是这种饮食礼俗的最好见证。 在战国时代,孟尝君广招天下宾客,对前来投奔他的数千名食客,不论贵贱,一视同仁,和自己吃同样的馔食。一次宴会中,有一侍从无意中挡住了灯光,一侠士认为这定是自己吃的膳食与孟尝君的不一样。于是此人怒气冲天,欲离席而去。孟尝君为说明真相,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以示大家用的是同样的膳食。侠士羞愧难当,遂拔剑自刎以谢罪。如果当时实行的是合餐的会餐制,此侠士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了。 现在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我们常可以看见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却未见多人围桌欢宴的“合餐”画面。出土的实物中,也有一张张低矮的小食案,可见中国隋唐以前,一人一案分餐确实存在着。 到了唐代,这种分餐制又演变为合餐的会食制。据学者的研究,其重要原因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现。 自从公元5世纪至6世纪新的高足坐具和大桌出现后,人们已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从而也直接影响了进食方式的变化。用高桌大椅合餐进食,在唐代已习以为常。 从敦煌一七三窟唐代宴饮的壁画中,已可见到众人围坐在一起合餐“会食”的场景了。当然,我国由分餐制转变为会食制,这中间还有个发展过程。起初,人们虽然围坐在一桌合餐,但馔食仍是一人一份。 巴兆祥教授强调说:“中国古代的分餐制,是一种等级制的体现,也是统治者显示其威仪、高贵的需要。餐饮礼仪,原本就是一种‘礼制’,里面隐喻着权利的分配。 西方也一样。诸如西方早期文明中出现的男女分餐制,玛雅男性(丈夫、儿子)在妻女的侍候下用餐,等他们离开饭桌后,才轮到母亲和女儿就餐,这一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也能类似地看到,所谓‘男女不同席’的古训即可作如是观。 从整体而言,分餐制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占上风,先秦贵族式的分餐制只存在于中国的上层社会,因为那是一个权利分配,要求昭显等级的场所。而在中国的民间,分餐制并没有大量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