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就业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17日 08:32 经济参考报

  《失业保障制度与就业形势分析》课题组

  失业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目标是: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这种关系最常用的指标(就业弹性系
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地就业增长的百分点)。

  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中,怎样考虑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长期以来始终对就业形成强大的压力。在这个客观事实面前,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选择合适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就业弹性系数可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1、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较高的水平,就业人员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下降趋势,就业弹性系数也不断下降。

  2、上世纪80年代为经济增长的高就业阶段,高速经济增长伴随着就业人员的快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较高,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经济的特点。

  3、进入90年代,经济仍然保持高增长,就业人员却增速下降,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这主要由于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及制度性要素的贡献率提高。

  因此,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关键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今后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由资本、技术密集型引起的就业岗位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在短期内集中释放,对就业增长的冲击很大,据有关专家估计,就业增长因此会减少0.3个百分点,就业弹性损失0.04左右,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度性失业”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会逐步减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容量极大,我国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其从业人员在整个就业人员中占27.5%,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33.6%,发达国家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0%-75%和70%-80%,因此我国第三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是扩大就业岗位的最佳部门。

  2000年-2010年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预测

  1、劳动力供给的总量预测

  劳动力供给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劳动力的自然供给,即已到劳动年龄并需要就业的人口数;其二是发展型的派生供给,即一部分已经就业的劳动力由于体制改革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发展性原因转为需要新的就业岗位的供给。

  从劳动力自然供给看我国呈两大特点:一是,自然人口基数大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即男16-59岁、女16-45岁)数量大;二是劳动参与率高。劳动年龄人口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需要就业,国际通用的劳动力参与率概念,即人口参加社会劳动的程度,反映了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保持在65%-70%之间,而且呈下降趋势。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高于世界上一般国家水平,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劳动力参与率1990-94年平均为84.12%、95年85.51%、2002年83%左右,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过快和劳动力参与率过高,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2001-2010年劳动力供给预测: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00年增长0.42亿,2010年比2005年增长0.39亿,如按83%的劳动参与率计,劳动力的自然供给分别是:2001-2005年为6.35-6.69亿,期间新增供给0.34亿,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680万;2005-2010年为6.69-7.02亿,期间新增供给0.33亿,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660万。

  发展型的派生供给,主要是由制度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部分组成。“九五”时期乃至下个10年,消化改革型就业压力很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最新统计,2001年全国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比1995年减少5477万人,下降了38%,若扣除正常的退休职工人数782万(1995-2000年累计数),下岗职工实际数为4500万,减去近几年的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后,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已达到1460万人(劳动社保部科研所)。保守估计农村有1.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上述两者相加,到目前为止发展型劳动力供给总量的积存已为1.346亿左右。如果到2010年全部解决这些存量,每年的排放量以10%计就有135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劳动力660-680万人,共计每年增加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人左右。

  另外,今后几年发展型派生供给增量还会产生,其中制度性改革的就业压力会在2005年后逐步减弱,而结构调整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大问题,因此“三农”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问题。

  2、劳动力需求总量预测

  这里我们用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速度(GDP)进行分析。由于就业弹性系数变化趋势是因经济发展方式不同而不同,以下,我们选择三组不同的数据分别预测我国“十五”时期的就业形势。

  第一组分析:以“九五”时期我国就业弹性系数0.108为参考。以年均GDP增长为7.2%,就业弹性系数为0.108,则2001-2010年年均就业增长率为0.8%(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预测,“十五”期间,每年大约可提供近6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劳动岗位约800万,估计每年共提供1400万就业岗位。

  第二组分析: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研所估计,按目前的就业弹性0.17左右(2001年数据),如GDP年均增长7-8%,每年能提供800万个就业岗位,“十五”期间共提供4000万个就业岗位,再加上企业自然减员腾出的就业岗位大约4000万,两项合计为8000万个岗位。十五期间,平均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有1600万个。

  第三组分析:随着中央对就业、再就业问题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劳动者自主就业意识和能力的逐步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走势的不断向好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认为2001年-2010年的就业情况应好于“九五”时期,就业弹性将高于目前水平的20%-30%是可能的,就业弹性将达到0.20-0.22。如GDP年均增长7.2%,年均就业增长率约为1.5%(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每年能提供1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十五”时期可提供5000万新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约4000万,“十五”时期平均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有1800万人。十五期间,每年需就业人口约为2000万,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1800万,从总量看就业岗位缺口200万个。

  3、城镇结构性就业变化

  随着国企改革和经济调整的不断深化,城镇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单位从业人员明显减少,私营个体经济、其它从业人员(指实际已就业并取得劳动报酬,但按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的人员)迅速增加。统计资料表明,由1997年末到2000年末单位从业人员共减少3423万人;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共增加了735万人;其他从业人员增加3755万。二是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其他单位从业人员(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及外资单位等)逐年增加,今后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从结构上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另外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劳动力需求更侧重其素质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的劳动力需求增加,传统单位从业人员将会继续下降,这就形成了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而一些高新技术岗位劳动力紧缺的结构性矛盾;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的矿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在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已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已从1998年的50%降至2001年的30%,2002年1-9月份共有77.3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仅为15%。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弱势群体。

  综上所述,今后十年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每年约200万人,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数量大,布局不合理,素质低,流动性、不确定性大,是今后就业问题中的难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较长时期。

  2、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为70.15%(2000年),劳动参与率高,同时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在不断下降。

  3、今后几年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多种调整因素交汇增加的就业压力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之间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之间的矛盾;体制转型中隐性失业公开化与再就业率低之间的矛盾。

  我们认为,中国的就业压力,源于较大的劳动力供给与有限的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上应采取就业优先的增长模式,而不能采取其他资源优先的增长模式。

  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而是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变化两个因素。我国当前就业弹性系数呈现下降趋势有其必然性,但政府可以采取必要措施减缓下降,采取效率与就业兼顾的政策。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应选择效率与就业并重,在提高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今后,政府应更加关注那些由于自身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自谋职业困难的下岗人员,这些人一旦失业将成为城市贫困群体。政府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防止由此造成的城市贫困人口的扩大,有利于社会稳定。

  努力提高国民整体收入水平,降低劳动参与率,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任你邮印象30,30M大空间+彩信相册,免费试用!
  综合提高英语水平从新概念开始
  天堂对巴蜀的召唤 六座空城看谁领先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口罩 春装 小灵通
 
  新浪精彩短信


流行乐坛金曲铃声
性爱高手完美爱人

点歌传达浓情蜜意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游鸿明] 花蝴蝶
[谢霆锋] 第二世
[周 蕙] 收藏
[和 弦] 眉飞色舞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淑女也疯狂
  • 无底开裆情趣内衣
  • 思春女郎浪漫睡裙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