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入伙”油味十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10日 13:17 《环球财经》杂志 | ||
本刊驻英国特约记者 陈建/文 在美英联军联合对伊开战的时候,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悄然开战,这就是英国石油业巨头为瓜分伊拉克丰富石油资源的前哨战。 全球第二大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向来行事低调,说 旧梦难舍 诚如斯言,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时间,“日不落帝国”与伊拉克石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四分五裂后不久,英国殖民武装便趁机进入了伊拉克,根据1920年同另一殖民大国法国签署的条约,英国实际上掌握了对整个伊拉克石油的控制权。1927年伊东北部发现储量巨大的基尔库克油田后,由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埃克森公司结成的财团获得了伊全国石油开采的特许权。然而,为了集中全力开发伊朗和沙特的丰富石油资源,当时两家公司甚至还一度刻意限制对伊投资。 没想到的是,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败,其垄断地位也很快丧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家石油巨头的全面进驻。时至20世纪70年代,目前全球五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英荷壳牌、雪弗龙—德士古以及道达尔菲纳埃尔夫等基本上都在伊发展起自己的业务,并操纵着从石油勘探、开采、冶炼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然而,时过境迁。从70年代初开始,伊拉克、伊朗、沙特等海湾国家都实现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通过建立国有石油公司,控制了油田、管道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生产设施。1968年,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并逐渐接管对全国石油的控制权。从此,西方公司失去了大量上游业务,利润率和灵活性都明显减少。伊进攻科威特并遭到联合国经济制裁后,英美公司更是从该地区彻底退出。 “石油套餐”的诱惑 近年来,英国石油公司的业务一直集中于北海和阿拉斯加等地区。可是,这些传统产油区的开采已逐渐接近饱和状态。在此情况下,英国石油公司急需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吸引投资者回头。而能够担负起这一重任的,恐怕非伊拉克莫属。 了解石油行业的人都很清楚,未来石油公司的竞争就是对石油储量份额的争夺。鉴于石油储量只减不增,石油价格从长远看也是只涨不跌,石油公司的未来命运因此主要取决于对石油储量控制的多少。 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预测显示,2000年到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增长8.3%,相当于每天增加600万桶。到2010年前后,世界需求总量每天将高达8900万桶。与此同时,非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供给将逐渐走向饱和,全球都将高度依赖于中东,特别是1972年以来开采甚少的伊拉克石油。伊拉克在世界石油王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伊拉克石油的另一优势是其无以比拟的低成本。英国石油公司在北海的生产成本为每桶12至16美元。而曾任欧佩克副秘书长的费希尔·沙拉比估计,伊石油的每桶开采成本为50到75美分,比沙特的2.5美元还要低很多。 美英对伊拉克战争无疑是西方石油巨头重返伊拉克石油市场的难得机遇。多家石油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实现伊石油私有化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原由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控制的业务交给他们负责,而这些公司只需拿出一小部分收入作为“租金”付给伊政府。如果这一设想成为现实,伊拉克将需要从西方公司引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有分析人士预测,战后仅维持伊目前千疮百孔的石油工业就需要投资10到20亿美元,而要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投资则要达到400亿美元。 石油:大国的游戏 尽管前景诱人,但为防止美英被指责为是为石油而战,英国石油公司迄今在伊拉克石油问题上一直言辞谨慎,并刻意回避有关战后如何进行开采的敏感话题。该公司仅承认一直在评估伊政权更迭对其业务乃至全球原油供给的影响,并暗示一旦伊拉克局势出现变化,他们将积极考虑在伊生产石油的问题。布朗虽表示要确保英国石油公司在战后伊拉克拥有石油开采的优先地位,但却从未透露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事实上,布朗比谁都清楚,伊拉克石油远非其囊中之物,英国石油公司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强大竞争。首先是已在伊拉克耕耘多年的俄罗斯和法国公司。目前,俄在伊的能源既得利益最大。 海湾战争爆发前,前苏联和伊拉克的双边贸易额曾经达到每年20亿美元。普京上台后就一直希望两国经济合作能够恢复到那时的水平。2000年,一个俄罗斯石油工业企业家代表团飞抵伊拉克首都。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代表团是乘坐民航包机从莫斯科未经任何第三国中转直飞巴格达的。俄罗斯“打破常规”的做法让饱受制裁之苦的伊拉克人感动不已。自那以后,在俄、伊政府的推动下,俄石油开采和管道建设公司纷纷开始在伊安营扎寨。卢克石油公司等至少三家俄公司购买了大量石油开采权,估计涉及大约1000亿桶原油。据伊方统计,目前伊境内已探明的油田有73处,其中24处全部由俄公司负责开采。 英国石油企业的另一个竞争对手则来自美国。在对伊动武问题上,虽然英国政府亦步亦趋,紧跟其后,可谁也不敢保证,美国能在“后萨时代”让英国痛痛快快地分一杯羹。美国的埃克森—美孚、雪弗龙—德士古等石油巨头一直在同政府和伊反对派保持着经常性磋商,为战后开发“铺路架桥”。 布朗的金算盘 由于担心战后被美国边缘化,从而使自己的石油利益受损。英国石油公司一直在大力游说伦敦和华盛顿,劝他们不要把欧洲公司撂在一边。 英国石油公司与英国执政的工党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布朗是工党在工商界的主要支持者,该公司多位前高层管理人员都在现政府担任重要职务,而布莱尔的私人助手安吉·亨特则刚在该公司谋了个差。因此有人将英国石油公司戏称为布莱尔石油公司(注:两个名称的英文缩写相同)。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英国石油公司可能会要求政府利用在这场战争中独一无二的作用,作为同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另外,早在去年年底,布朗便曾公开警告美国总统布什,战后不要为自己的石油公司瓜分伊拉克。他说:“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我们希望确保在伊拉克政权更迭后,如果需要石油公司,在这些公司的挑选上应该有一个公平的赛场。” 布朗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在俄罗斯成立该国第三大石油公司。2月11日,英国石油公司同俄罗斯的阿尔法集团及阿克谢斯—列诺瓦公司宣布,成立合资石油企业。英国石油公司拥有管理权以及50%的股份,并为此支付67.5亿美元,其中包括30亿美元现金和37.5亿美元的公司股份。如此一来,英国石油一下跃升为俄第一大外国投资商。对于新的投资战略,布朗称:“这对于英国石油公司的长远发展影响巨大,我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和我们30年前投资北海和阿拉斯加油田一样举足轻重。” 有人据此认为,这说明英国石油公司看淡伊拉克石油,准备放弃。然而,此间不少消息人士对此却颇不以为然。他们指出,俄罗斯存在政府腐败、经商环境落后、石油勘探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1997年时,英国石油曾投资4.84亿美元,购买了一家俄石油企业的股份,可“当时获得的投资待遇十分糟糕”,最后被迫单方注销投资,落得个铩羽而归。英国石油公司这次重返俄罗斯,实际上是项庄舞剑,意在“伊拉克”。 由于英国残酷的殖民历史,再加上如今与美国一个鼻孔出气,英在伊形象极差。与之相反,俄罗斯则与伊拉克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一位欧佩克高级顾问指出,通过俄罗斯公司,伊拉克人面对的将是“熟悉的面孔而非占领者——英国人”,这才是英国石油公司巨额投资获得的最大无形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