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类”综述及富豪个人简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08日 07:54 《新财富》 | ||
宗庆后,有十几亿闲余资金 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宗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丁秀洪/文 1987年,当47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棒的时候,他怎么 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简单:“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 从冰棒到娃哈哈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便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 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了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搏一把,此时的他已经47岁,早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宗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宗庆后率领这家校办企业借款14万元,组织专家和科研人员,开发出了第一个专供儿童饮用的营养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传遍神州,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到第四年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净利润7000多万元,完成了娃哈哈的初步原始积累。 小鱼吃大鱼 1991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销量飞涨,市场呈供不应求之势。 但即便如此,宗庆后依然保持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当时我感觉如果娃哈哈不扩大生产规模,将可能丢失市场机遇。但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思路,立项、征地、搞基建,在当时少说也得二三年时间,很可能会陷入厂房造好产品却没有销路的困境。” 宗庆后将扩张的目标瞄向了同处杭州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当时的杭州罐头食品厂有2200多名职工,严重资不抵债;而此时的娃哈哈仅有140名员工和几百平方米的生产场地。 摆在宗庆后面前有三条路:一是联营,二是租赁,三是有偿兼并。显然前两条路是稳当的,而有偿兼并要冒相当大的风险。但宗庆后最终决定拿出8000万元巨款,走第三条路。 娃哈哈“小鱼吃大鱼”的举措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初包括老娃哈哈厂的职工,都对这一举措持反对态度。宗庆后最终力排众议,“娃哈哈”迅速盘活了杭州罐头厂的存量资产,利用其厂房和员工扩大生产,三个月将其扭亏为盈,第二年销售收入、利税就增长了1倍多。 1991年的兼并,为娃哈哈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宗庆后尝到了并购的“乐趣”。之后,并购几乎成为娃哈哈异地扩张的主流手段:到2002年底,娃哈哈已在浙江以外的22个省市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2002年,娃哈哈共生产饮料323万吨,占全国饮料产量的16%。 如果说早期的并购让娃哈哈迅速做大的话,那么与达能的策略型合作则帮助娃哈哈做强。 1996年,娃哈哈的产品已经从单一的儿童营养液扩展到了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在内的三大系列,当时的娃哈哈效益还很好。 “但我感觉已经出现了危机,企业最薄弱的地方就是规模太小。”宗庆后再一次谈到了他的感觉,“当时除了营养液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之外,果奶、纯净水都有与我们实力和品牌相差无几的竞争对手。” 宗庆后为此制订了一个投资金额几亿元的长远的规划。“当时的情况下,如此巨额的投资,通过银行很困难,国内民间融资更不可能。最后,我们想到了国际外资本。” 从1996年与达能集团合资兴办了5个企业之后,娃哈哈与外部资金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达能集团至今累计投资已近1亿美金。 “几乎每年都有几十个亿的外部资金进来让娃哈哈用,这使企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宗庆后兴奋的说。 由于合资的基础不错。能够抓住外国投资者获取利润的心态并予以满足,避免外商指手划脚硬要经营权,因此娃哈哈与达能的合资,非但没有像许多国内合资项目一样以失败告终,而且合资公司每年的资本回报率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农村市场养大“非常可乐” 在娃哈哈的成长历史中,非常可乐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存在100多年,在全球饮料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两乐”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很快便以势如破竹之势占据了我国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接触众多的经销人员之后,宗庆后发现了“两乐”市场操作的两大缺陷:一方面,“两乐”的决策过分依赖数据模型分析,流程漫长,不可能完全覆盖广阔的农村,而且“两乐”进入中国20年来也一直没有想过要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两乐”对高额利润的无止境追逐使其经销队伍缺乏向心力。随着“两乐”市场地位的稳固,两乐逐步转向了重视大城市终端的深度分销模式,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压得越来越小。 宗庆后再次感觉到了机会。 1998年,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正式向“两乐”挑战:“非常系列”将双脚扎根于广大的农村,紧紧抓住“两乐”在广大农村认知度相对较低的状况,以低价格切入;同时非常系列给经销商留足了利润空间,很快摆上了经销商柜台的显眼位置。 正是牢牢抓住“两乐”的缺陷做文章,非常可乐很快异军突起。2002年娃哈哈“非常系列”碳酸饮料产销量达到62万吨,约占全国碳酸饮料市场12%的分额,在单项产品上已逼近百事可乐在中国的销量。虽然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两乐”仍具有绝对优势,但广大农村市场几乎已被“非常系”控制。 多元化的儿童用品商 2002年5月20日,娃哈哈童装公司在北京举办娃哈哈童装展示发布会。娃哈哈盛传多年的多元化,就此迈开了第一步。而这一步竟是童装,多少有些出乎众人意料。 “童装只是娃哈哈跨行业经营的一个新支点,是娃哈哈进一步多元化的基础。”宗庆后说。 宗庆后的计划是,采取零加盟费的方式在全国开立800家童装专卖店,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童装品牌之一。 实际上,在纯净水、可乐、奶饮料等系列产品疯狂赢利的时候,娃哈哈已经感受到了市场饱和的危机。全国饮料市场的大格局已经形成,能大刀阔斧开辟的地方已经不多,这已不能让宗庆后满足。 在此之前,关于娃哈哈多元化的传闻一直没有断过:娃哈哈曾经和英国一家保健品公司建立了一家合资保健品生产厂,但宗庆后最后却以“现在进入保健品,市场时机还不成熟”延缓了大规模进入的日期;娃哈哈曾兼并了一家酒厂,可是后来娃哈哈在酒方面也没有多少投入;娃哈哈维生素含片成功上市,但宗庆后的想法却是“药业的条条框框太多,麻烦”。 关于未来娃哈哈的走向,63岁的宗庆后说:“我们有十几个亿的闲余资金,今后将把它们投向两个领域:一是食品、保健品、药品,二是做所有的儿童产品。” 37、宗庆后 16.4亿元 杭州娃哈哈集团 男,58 出生于浙江杭州,大专 公司总部:浙江杭州 主要行业:饮料、童装 行业地位: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 宗庆后是名门之后,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他18岁起在浙江农场中度过了15年,1979年返城在一家校办工厂里工作。1987年,他和另外两人借款14万创立了一个小食品厂,从卖冰棍起步,靠一种儿童营养液迅速走红。今天的娃哈哈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宗庆后持有娃哈哈集团29.4%的股份。去年,娃哈哈又进入了童装领域。 53、陈克恩 12.8亿元 福建神龙企业集团 男,36,出生于福建福清,福建省工业学校 公司总部:福建福州 主要行业:酒类、饮料 上市公司:神龙发展(600659),1998年9月;ST中福(000592),2000年4月 1990年,陈克恩创办了一家生产易拉罐饮料的公司。1995年与陈克根共同创办“福建神龙企业集团”,业务拓展到化工、水产养殖、贸易等行业。1998年9月和2000年4月,神龙集团先后收购沪深股市的两家上市公司“福建福联”和“ST中福”并成为其控股股东。 74、朱新礼 10.7亿元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公司 男,51,出生于山东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本科 公司总部:北京 公司行业:饮料 行业地位:中国最大的果汁生产企业 朱新礼原是山东省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1992年,他辞职下海,承包了一家负债的罐头厂,并通过补偿贸易引进外国设备。1993年初,朱在德国的食品博览会上签下500万美元的合同,由此掘得第一桶金。如今,汇源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生产商。2001年5月,汇源与唐万里兄弟(本排名第123位)旗下的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合资组建汇源饮料集团。 185、张海 5.5亿元 广东健力宝集团 男,29,出生于河南开封,河南大学 公司总部:广东三水 主要行业:饮料 行业地位:中国本土最大的碳酸饮料生产商之一 张海也许是中国商界过去三年里风头最盛的年轻人。从2000年起,张海和他的伙伴就先后染指了“中国高科”、“方正科技”、“深大通”等各家上市公司。2002年,他又收购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商之一健力宝集团50%以上的股份。据说张海学过禅学,大学没毕业就开始创业,并通过在香港的投资积累了第一桶金。去年底,“健力宝“入主甲A足球队“深圳平安”并更名为“深圳健力宝队”。 258、冯校根 3.9亿元 杭州娃哈哈集团 男 公司总部:浙江杭州 主要行业:饮料、童装 行业地位: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 冯校根是娃哈哈集团第二大个人股东,持有6.89%的股份。 266、杨纪强家族 3.8亿元 兰州黄河企业集团 男,57,出生于甘肃,初中 公司总部:甘肃兰州 主要行业:啤酒 行业地位:中国最大的民营啤酒企业 上市公司:兰州黄河(000929),1999年5月IPO 杨纪强曾做过木匠、车工和司机。1985年他贷款500万元成立了黄河啤酒厂。1999年6月,黄河集团一家子公司在深圳上市。此后不久,就与公司的职业经理层发生股权纠纷。黄河集团还曾经被指责将上市公司的股份低价向杨氏家族转让。杨纪强有四个儿子。其中的杨世江目前是黄河集团的主要经营者。 286、王均瑶 3.4亿元 均瑶集团 男,36,出生于浙江,中学辍学 公司总部:浙江温州 主要行业:乳业、航空服务业 行业地位:中国航空业最大的私人参股企业,中国乳制品行业前三名王均瑶是中国航空业私营化的先行者。他1991年就开始承包国内包机航线,此后投资均瑶乳业,并使其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品牌之一。目前均瑶集团已在国内开通了50多条包机航线,并持有武汉航空公司18%的股份。王均瑶还持有价值七千万的出租车牌照和三星级的均瑶宾馆。2002年均瑶集团用3.5亿在上海购入一座35层的大厦,并将总部迁到了上海。王均瑶是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336、陈金义 2.7亿元 浙江金义集团 男,42,出生于浙江桐庐,高中 公司总部:浙江杭州 主要行业:食品、饮料 上市公司:eworld(新加坡),2002年11月收购 商业策略:通过收购兼并迅速完成产业整合。 1992年,这位浙江农民因在上海收购6家国有商店而闻名。2002年11月,金义集团在新加坡收购上市公司eworld,陈金义持有31.54%的股权。陈金义靠蜂蜜起家,后在中国股市完成原始积累。此后他投资3亿元开发五大连池的矿泉水。金义集团还在重庆收购了多家国有企业。 356、叶美兰家族 2.5亿元 厦门惠尔康食品 女,39,出生于福建厦门,高中 公司总部:福建厦门 主要行业:食品 行业地位:全国饮料市场占有率前20名 1981年,高考落榜的叶美兰开始创业。几年中,她和叶争鸣先后开过时装店,办过沙发厂、乒乓球厂。在乒乓球厂毁于一场火灾后,叶氏夫妇并没有放弃,而是在1991年进入食品饮料领域。目前,惠尔康年产饮料100万吨,2000年在武汉收购了当地著名的“扬子江乳业”,开始在乳业领域的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