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改制”:牛群主导下的命运变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31日 16:09 《财富时报》 | ||
33位教职工集体辞职毫不挽留,售货员、毛巾厂工人成为特校教师,“没有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主导教学理念…… 本报记者 王帅 见习记者黄婕 姜昊 一.牛群伤透了我们的心 “学校改制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3月23日,原牛群特殊教育学校的几位老师向记者表示:她们的命运在一天之内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她们的校长牛群、改变33名教师命运的直接促成者,一句“没必要商量”的表态,又彻底消灭了全体教师对突如其来的改变进行磋商和探讨的可能。 “这句话彻底伤透了我们的心!”,一位老师讲。 2002年8月16日早晨,她们所任职的“牛群特殊教育学校”通知老师返校,她们的校长同时也是她们的副县长牛群,在会议上公布了学校由公办改为民办的计划。与会的老师表示,牛群的态度是:“愿意跟他的可以留下,不愿意留下的可以走,不勉强”。牛群还表示——“新的学校实行聘任制,到时候不是所有留下的都会得到聘用”。 最后答复的时间定在当晚8点。包括校长高伟在内的33位教职工集体提出辞职。由于没有料到这样的结果,主持会议的蒙城县县长骆方平让大家先留下来,等他再跟牛群商量一下看,牛群的回复异常简单——“没必要商量”。33位老师,很多人从学校建校之初就一直从事特教事业,但这丝毫不足以影响会议的既定结果——牛群特殊教育学校由公办转为民办,校长牛群拥有学校全部股份。 8月27日,蒙城县政府安置原学校员工的文件出台,张怀英等13名教师提前退休,另外20名在编教师被分流到县直幼儿园、附小和城关镇6所小学。 长久以来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对红头文件的遵守,使她们选择了服从,采访过程中,许多被分流的老师还是时时流露出对政府决定的遵守与内心真实愿望的冲突。很多时候她们都是“欲言又止”,并且一再要求记者不要在报道中透露他们的具体身份。 在决定他她们命运的政府文件中有这样的条款:所有被安置人员要无条件服从分配……今后,凡对改制和安置工作无事生非、无理上访的人员,一经发现将给以严厉惩处,情节严重的坚决予以除名。她们担心所接受的采访被定性为上述规定的性质。 一位老师讲:“由于挂念那些聋哑的学生,分流后我还经常回到学校看望她们,希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能够有好的进展。可是每次进学校,总是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新学校的一些工作人员经常有意无意的进来查看她们之间的交谈。后来我们很少再去,但是每个周末,总有不少聋哑学生到我们的家里来看望我们。” 二.售货员如何成老师 采访过程中,记者向一位老师展示了一个聋哑学生给她写的一封信。尽管事先不知道写信者是哪个学生,但是这个老师还是一眼就从字体上看出写信人是谁。 “这个学生个子是全校最高的,很听话的一个孩子,学习也非常勤奋”。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她在对这个学生回忆的同时也为信中提到的事情担心。 信是这样的——“旧老师都走了,我们很难过。希望新老师来了,好好学习(原文如此)。她们不会手语,我们要教她们学手语”。 参与采访的所有老师都不约而同的对新学校的教师素质深深担忧。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教师42人,除了6名在改制前就不在编而留下来的老师之外,剩下的36名老师都是2002年8月学校改制后从社会招聘来的。许多老师根本不懂手语。 “是后来我们才知道,招聘的老师是多么的混乱。有的老师原来是蒙城一超市的售货员,还有的是毛巾厂的工人。”参与采访的一位改制后留下来的老师讲。她还跟记者讲了一位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次教学对话: “老师,乘数和被乘数到底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啊?”学生问。“在前在后都一样”!老师这样解答。 三.不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由于牛群不常到学校,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现在基本由常务副校长张针主持工作。记者在对特殊学校采访的过程中,适逢张针在为该校的老师进行“老庄思想”的讲座。讲座每天晚上6点开始,全体教师都要参加。副县长牛群的秘书王飞对记者表示:之所以重用张针,是因为他对老庄的理解和牛群一拍即合。 不少老师对张针的这种讲座非常反感。认为不但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老庄思想对特殊教育的教学并没有太多的益处。特殊教育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需要有熟练的手语以及专业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才能更好的与残障学生进行沟通。 五子牛学校的一位老师讲:“张针经常给我们灌输这样一个教学名言:手语不重要,我们是在用心交流”。这句颇有行而上意味的明言,与王飞告诉记者的另一句张针理论倒是颇有相通之处—— “不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尽管牛群的秘书不肯正面评价张针,但是很多老师表示,牛秘书非常反对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为此跟他的上司牛群有过激烈的争吵。 “张针一贯不重视手语。2001年南京特师的专家到聋哑学校进行培训的时候,张针是唯一一个不参加学习的老师”。一位老师在采访中讲。她说张针会画画,并因此常常打乱学校教务处的既定课程安排,随时占用正常文化课的时间,突击给学生上美术课。还有张针虽然对教学业务不甚钻研,但是对其他老师的讲课却有相当要求,“他经常打断老师的正常教学,在课堂上指点老师不应该这么讲,不应该那样讲”! “这种做法经常使得整个教学计划都被破坏,教务处的工作也非常被动,难以开展。这不应该是一位校领导应有的表现”这位老师如此评价张针:如果画画的人分3个等级——画工、画匠、画师的话,张针充其量只是个画匠而已! “简直就是误人子弟”。南京特师的一位特殊教育专家在离开的时候,下了这样的一个论断。 对于老师的普遍不满,牛群在多个场合为张针辩护。牛群认为:这种教学思想非常具有开创性,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的。 牛群和张针的密切关系是特殊学校的教职工普遍公认的。在学校改制的时候,包括原来的校长高伟在内,事先都不知道相关的内情。“只有张针和牛群两个人最清楚”,一位老师讲。 四.牛群爱心值得怀疑 与自己目前的处境相反,那些离开学校的老师在采访的过程中,对牛群并没有太多的怨愤。牛群当时对聋哑学校的关注和公开表露出来的感情让他们至今感动。她们觉得聋哑学校这下子会有一个可以预期的美好未来,值得同情的特障孩子将得到更好的教育。这种基于对孩子的关爱,使她们一直对牛群抱有尊敬和感激的心情。现在,疑问和迷惑在慢慢取代感谢。 一位老师直截了当的表示:牛群的爱心值得怀疑。因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师资水平的现状让他们担心。喊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接受着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接受者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带给孩子的却是售货员、毛巾厂工人出身,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最终被耽误的还是孩子。 她还透露:一个孩子的家长在认出孩子的老师就是他们曾经打过交道的售货员时,气愤的非要孩子退学。 记者接触的多位离职的教师,大多都表示编制和没有编制并不是她们辞职的主要原因。为了那些孩子,她们可以跟牛群一起吃苦,但是牛群的一些做法让人难以接受。比方说新校址的选择,当地交通条件非常不方便,而牛群则多次表示那里的风水很好,对老师们的建议置之不顾。 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记者感受最明显的就是离开的老师的担心,以及在校的一些老师的小心。记者在特殊学校的采访中,一个统一负责宣传口径的女士对记者充满戒备,她一在场,被采访的老师通常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缄口不谈。 目前,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均为公开招聘的合同工人。户口和编制学校一概不给解决,学校方面要求老师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校老师实行竞争上岗的机制,老师在学校最终的考核主要取决于校长张针的意见。 “教学好并不一定会被认定为表现好”,一位在校的老师讲。她这样解释自己这句话的含意——“最终的表现就是某些人一句话的事情”。 学校与老师签订的合同一共有十五条。其中的第十二条为“违约责任”,该条的内容是空白。 3月23日,记者在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结束采访,走出校门的时候,适逢该校的校办企业“五子牛饮品公司”的送货车堵在门口。车厢上的矿泉水垒的山般高,一群高矮不齐的特障学生被司机引到车前。一些学生爬到车上,往下递成箱的矿泉水,一些学生则在一趟趟的搬运这些“校办企业”产品,一个个子很小的学生搬运吃力,只能身体后仰,好使劲挺起肚皮来顶住水箱,这样一来,他往前看就很困难,每走一步身体都要左右摇晃,显得蹒跚并且犹豫。 “这不是给孩子们喝的”,送记者出学校的老师讲,孩子们喝的是那种成桶的水。“这有可能是要发给哪个客户的吧”,她猜测到。 (中华慈善总会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原名牛群特校,其前身为蒙城县聋哑学校,创办于1995年11月。2001年4月17日,蒙城县县委常委会同意牛群出任校长,并更名为“牛群特校”。2002年8月16日,蒙城政府同意牛群的提议,学校改制成功,由原来的公办学校改为私人学校,牛群拥有100%股份。同时学校更名为“中华慈善总会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