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中国的银行不是制造不良资产的机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31日 10:5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李柯勇)国家开发银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2年底,开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降至1.77%,不良资产率降至2.53%;贷款当期本息、本金、利息三个回收率都超过100%,累计本息回收率为98.01%;全行资产总额达到10358亿元。至此,开行主要经营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按总资产排序的国际前10家银行的平均水平。 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即使是产生于传统投融资体制的银行 记者:陈行长,这几年开行总共化解了多少不良贷款? 陈元:1998年开行不良贷款率曾高达32.63%,不良贷款1700亿元。但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这一比率逐年大幅下降,1999年降到了18.66%,2000年为8.78%,2001年为3.91%,2002年为1.77%。原有的1700亿里头剥离了800亿,我们自己化解了约900亿。我们希望2004年不良贷款能降到0.5%以下,也就是动态趋向于零。 记者:在国内外众多银行备受不良贷款困扰的背景下,开行这一成绩显得格外突出。开行在这方面是不是有什么“独门绝招”? 陈元:谈不上“绝招”,总结几年来的实践,就是统一思想,一心一意办好银行。我们的具体办法是“树立目标,组织推动”。所谓目标,就是指国际上公认的银行业先进水平的目标;所谓组织推动,就是依靠党和政府的组织优势。自打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的事业就一直在依靠组织推动。今天我们靠组织推动,也能建成世界一流银行。 记者:你们化解不良贷款是否借鉴了国外经验? 陈元:现在国内很多人喜欢请国际名人来讲课,让他们谈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解决中国问题。西方银行的原理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最后实际操作还得靠我们自己。实践证明,开行化解不良资产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组织推动,要靠自身的努力,排除一切干扰办好银行,没有什么决窍。当然,开行目前总保持着若干专家——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在周围给我们挑毛病,不断找出我们业务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及内部问题。在争创世界一流的问题上不能盲目自大,自以为是。 记者:那么开行目前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主要在哪里? 陈元:我们的管理制度、业务产品与国际标准差距已经不大,我们的资产质量、呆账准备金对不良资产的覆盖率、当年核销的能力、本息回收率、资本充足率等财务指标基本都是国际先进。有差距的是资产规模、员工素质和保障体系,特别是后两项差距较大,要缩小非一日之功。 记者:您刚才谈的主要是存量不良贷款的化解,开行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元:事实上,我们是先想办法控制增量不良贷款的发生,再集中精力化解存量不良贷款的。原来开行的贷款程序比较简单:先由贷款评审局对项目进行审查,然后报贷款委员会批准就可以了。程序过于简单会出问题,容易产生“奉命贷款”、“人情贷款”,造成了很大风险。1998年开始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在贷款审查和决策之间增设三个局:市场分析局、财务分析局和评审管理局,在贷款评审局对项目提出贷款审查报告后,分别对项目的市场前景、还款能力和评审的合规性再次进行审查。我们管这三个局叫“防火墙”。去年开始进一步深化评审体制改革,要求贷款评审局从社会上邀请法律、行业技术、财务方面的专家参与项目评审,分别提出独立意见,“防火墙”也对这些意见的质量进行监控;在行内组成独立委员,通过路演方式进行审议,同时改革完善了贷委会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贷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有效地控制了新增贷款的风险。 记者:听说开行还积极探索把资本市场的审查方法引入了信贷融资? 陈元:对,2002年我们实行了电子路演独立委员审议制度,这是把资本市场的原理运用到信贷领域,实践证明这套办法很管用。简单地说,就是民主化、科学化、社会化。过去开行贷款的决定权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个别人决定大额资源的使用,肯定容易出现问题。鉴于此,我们对贷款评审机制进行了改革,从个别领导决定改为全行专家投票决定。我们从总行和国内各分行挑选了95名专家,作为贷款委员会独立委员。每笔贷款在决定前都要经过类似上市公司上市前那样的审查程序,从制度上防范风险。 记者:有人说,开行放的都是长期贷款,现在之所以不良率这么低,主要是因为不良贷款还没有显露出来。再过10年、20年,开行的麻烦就来了。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陈元:开行长期贷款的一些具体项目将来难免会有波动,但是大多数项目所在经济领域的整体前景是只升不降的。比如说公路、铁路,都很难降,当然,公路高度发达了,铁路可能会降一点,它们有个互补,但整个交通领域的前景是只升不降的。一般来说,城市地价、城建规模总体上也是不降的,最多是停滞。企业会破产,城市一般没有“破产”的概念,只有战乱、天灾或资源耗竭会使城市衰落,而发生那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对于开行来说,长期贷款冒的不是产品风险,而是经济增长的风险,从中国的发展势头来看,我们认为这个风险不大。此外,开行是批发银行,操作风险很小,不构成系统风险。 记者:有人抱怨开行对贷款审查过于严格,只支持电力、公路、铁道等发展前景好的重大行业,不支持制造业等风险较大的行业;只支持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优质项目,不支持还贷能力虽差却亟待救济的项目。他们认为开行已经脱离了“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与商业银行无异。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陈元:你提到的重大行业的确在开行的贷款里占了90%的比重,但这并不说明开行不支持其他行业。因为这些重大行业都是基础行业,所需投资都很大,仅三峡一项,开行就贷了300亿元;而其他行业,就单个项目而言,大部分贷款数额都比较小,比如制造业,一个项目也就是几千万元,只相当于三峡的几百分之一甚至上千分之一。所以剩下那10%里面,其他行业项目的个数并不少。 更重要的,我认为开行的政策性职能与严格审查并无冲突,不是说政策性银行就可以放松审查。用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有三种办法:财政融资、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其中前两种是带有“政策性”的。但财政的钱是有限的,不能什么都拨款,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国家财政能拨的比重将越来越低。而信贷融资就是让项目构造一个符合信贷循环要求的融资结构,使它有一个信用结构,有一个还款的来源,然后用银行的办法去给他融资。实践证明,信贷融资能比财政融资更高效地配置资源。作为银行,我们坚持划清这两种融资方式的界限。假如我们什么项目都贷款,不管还款前景好坏都贷,那开行就不是银行,而是拨款的“机器”,这样必然会形成一大堆不良资产,是“垃圾”银行,成为国家的包袱和风险。那么开行的“政策性”体现在哪里?它与商业银行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银行利用现有的市场,而开行在不断建设新的市场。开行的“政策性”还体现在能不断地构造出新的投融资结构,可以说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新的投融资体制的建设,每一项目都能带动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