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董少鹏作客新浪实录(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9日 16:27 新浪财经 | |
作为新媒体、新经济的代表,新浪网特制作《总编在线》版块,希望通过与各大主流媒体总编辑与网友、读者的近距离交流,为记录中国媒体的发展轨迹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这个特别系列访谈中,我们邀请的总编,将通过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的方式,与我们的受众共同探讨传媒业的发展、问题,以及最新的标志性事件与现象。 2003年3月19日,第十九期《总编在线》,我们邀请了《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董少鹏先生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以下为本次嘉宾聊天的实录: 大家好!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嘉宾聊天室,《总编在线》第十九期现在开始。本期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董少鹏先生,有些朋友可能从预告中对董先生有一些了解,他是非常资深的证券媒体的记者、编辑,曾经在《上海证券报》、《证券市场周刊》、《新证券》等一系列非常前卫的证券媒体工作,曾经也是《新证券》的创办人之一。所以,董先生不仅是作为媒体一位非常资深的人士,同时对中国资本市场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所以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并且这期的节目改变了以前的模式,今天是两位主持人,今天还有新浪财经频道的编辑刘征,他以前在《财经时报》做过记者,我们希望在非常宽松的气氛进行沟通。先请董先生和网友打一个招呼。 董少鹏: 各位网友大家好!刚才主持人对我的介绍有很多的赞美之词,其实我做得没有那么好!但是有一点我是同意的,《证券市场周刊》、《上海证券报》、《新证券》和我现在参与的《证券日报》是比较新锐的媒体,这对于我本人的成长,对于媒体市场的发展和竞争是有着一种时代特征的,欢迎大家就有关的问题和我交流。 刘征:大家好!我是新浪财经频道的刘征,有一段在媒体做记者的工作经历,现在在网络媒体做网络编辑,希望通过这两个经历对董总编和广大网友的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网友:目前证券方面的报纸有三大报,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和他们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董少鹏: 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本人在《上海证券报》参与六年的工作,这三家报纸的领导、编辑、记者也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给我很多的教义。 说到特色,《证券日报》和另外三家指定报刊的不同,我想最直接的不同是我们创刊比较晚,在报道证券市场的方针政策方面我们共同承担着我们的责任,在市场报道、上海公司的报道以及为投资者服务方面,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就象我前面所说的,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三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先行者。 主持人: 作为总编来说,您在前面提到的媒体中的经历,总体上来看,您现在在这儿做,和以前作为编辑或者记者来说,有什么感觉不一样的地方? 董少鹏:从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从90年建立证券交易所,到现在已经有13个年头。2002年是证券市场的本命年,因为是马年,90年也是马年。经过12年头,到现在第13个年头,市场本身的背景,它的机制、规模、深度,以及一些历史问题的积累、新问题的出现、新挑战的出现,每年都有很多的变化,变化巨大。 对于一个证券传媒来讲,它所要做的,无论是版面的设计、规划,回答投资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对上市公司及时动向的报道,对财务报表的解读,对法律法规建设的报道,都有很大的不同。 我记得最早在《证券市场周刊》工作的时候,对于政策的报道是比较少的,重点主要是市场报道,对于股票买卖的分析,对于热点板块的解读,对于市场操作手法的解读,还有很多是基本知识普及方面的内容,特别是二级市场,买卖的力道、成交量的分析等。 到了1995年前后,政策方面、宏观经济方面的报道明显增加了。主要体现在这几家指定的报纸上,为什么有指定的呢?1992年开始实行指定报刊这样一种方式,这一年成立了证监会,由证监会来指定几家报纸和刊物。 到了这个阶段,读者不光要看到政策,还要看到解读。当然,还要看从宏观面、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解读,也就形成了平常说的三“面”解读。不同的解读、不同的侧面、不同的作者,能够使投资者对一个事情、一个公司、一个市场操作手法、一个市场运行状况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把握。这也是证券媒体多样化,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这恐怕也是市场的选择。 主持人: 刚才提到证券的媒体,从广义上来说,因为这几年财经媒体发展非常快,而且一下子非常多,杂志、报纸、周刊有很多,在这其中,您能说一下对您印象比较好的报纸、杂志的看法吗? 董少鹏:这对于我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基本的看法,最近几年,财经类、证券类的媒体,多样化这种市场拓展的趋势是相当积极的。也有人说财经类的媒体有一定的泡沫,我觉得在数量上有泡沫,但是就该做的工作而言,远没有达到泡沫的程度。因为市场 的需求越来越深,有越来越多的新的需求,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我印象比较深的媒体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指定的证券类报纸,象《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还有一些指定媒体,《金融时报》也是指定的,《证券市场周刊》也是指定的。“指定”全称是“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披露信息报纸”,它的作用主要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为国家指定的有效的新闻媒体,这是一类。另外一类,它不承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职能,但是它也是更多的关注财经话题,并且比较广泛,它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经理人的创新、一些具体行业的演变,包括公司的并购、具体公司的兼并、重整,关心这些问题,必然也会关心到行业的发展、行业的整合,比如电信业的整合,交通行业的整合,纺织行业的整合。这类媒体主要有《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都是很新锐的,他们的观点、报道都是能够吸引读者的,因为它符合市场需求,对读者关注的话题他们运用比较新的语言风格、新的访谈风格、新的编辑风格来处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值得我们借鉴。 还有一类报纸比新兴的财经报纸早一点,比如说《中国经营报》,几经演变,现在是比较均匀稳定的财经类报纸。我本身也很爱读,他既有对企业家的关注,对行业的关注,对具体的项目、企业运作的关注,也关注个人的理财,这也是一类。因为从它上面看不出特别尖锐的特征,但是它的受众,它的读者也相当稳定。不一而足吧,是不是先聊这么多? 网友:董主编,您如何判断今年股市的走势? 董少鹏: 最近经常听到行业内的同仁、专家,也包括所有关心资本市场的人士、朋友谈论这个话题,有很多,《证券日报》对于这些观点、意见的报道每天都在做。总体上看来,今年的证券市场缺乏的,或者说还不够足的是信心,并不是缺乏投资的热点、投资的选择。我们的上市公司2002年的年报业绩,现在披露出来的,总体上比2001天年报增长15%以上。这对于市场的走好,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支持。 为什么现在表现出盘整的态势?大家都知道1月14号之后,有过一个多月左右的涨势,随后就出现了调整,最近两周调整得比较明显。我个人认为,行情的恢复和市场信心的恢复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反复性。我一会儿会讲一下,中国的证券市场、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国的投资者和成熟市场各有什么样的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反复的走势?我认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在选择股票的时候,在选择上市公司的时候,它既要观历史,看这些上市公司过去怎么做,又要看它现在一些最新的变化。而2001年下半年以来的大跌,给上市公司,给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造成财富缩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的消化需要时间。 那么,市场的创新,一些新的投资模式或者叫盈利模式怎么来做?也在重新选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比如说在2001年之后,对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模式,用八个字来形容“重点操作,集中持有”,市场上方方面面曾经一度的有非议,或者是有不同的看法,主张分散投资,不要集中持有。 经过两年左右市场的检验,和大家对于资本市场具体操作技术和理念的反思、学习,感觉到两种投资方式、两种盈利模式并不完全是对立的。当前的证券市场虽然规模这么大了,它的深度、多样性,包括操作工具、操作方式的多样性,这个条件还不是很够。在摸索和探索的过程中,或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期都是有不同的特征的,“重点操作、集中持有”恐怕还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方式。分散投资也是未来多样化的一个取向,这两者要结合。 总体来看,操作方式、对市场本身的评价、对市场价值的认同(当然,认同并不是要求每一个投资者都一样的认识),这种再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现在还处于这个过程当中。但是,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说,这个市场出现稳健、恢复性的上涨,就是在现在这个点位上继续上涨,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