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廷焕直言大量投贷稀释不良资产论点有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9日 12:38 《财经时报》 | ||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对《财经时报》说,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调整内部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因此今天大量投放贷款会重蹈大量形成不良贷款的覆辙,其可能性不大 贷款大增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2003年年初全部报出消息,称不良贷款率分别大幅下降 仅按保守估计——如果四大国有商银占贷款市场60%份额,那贷款增量应当超过1万亿元。由此外界推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所以下降,很大程度上是被大量投放的新增“稀释掉了”。 但是,新任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廷焕认为“不能简单地下这样的结论”。本周全国“两会”期间他接受《财经时报》专访时说,2002年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的超额存款准备,作为商业银行不能不考虑到赢利性,因此也不能不为自己的资金找出路。 “窗口指导”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甚至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都在感叹资金紧张。人民银行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运用资金,比如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注重贷款营销,并进行一些“窗口指导”。刘廷焕说,对商业银行,不能只看其贷款数量增加就怀疑,关键是要看贷款结构是否合理、贷款质量是不是好。 刘廷焕认为,去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是“基本合理”的。这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流动速度加快,流动资金贷款的质量比较好。基建贷款主要是财政基础设施的配套贷款,按一般规律,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比例是1:3;就是说,如果财政花1元资金搞基建,则需要3元银行贷款配套。 有人认为“商业银行不应该参与基础建设”。刘廷焕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不搞基础设施,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最终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效益。而且很多基础设施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差,有稳定的还款来源。2002年的贷款中,消费贷款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也增加较快。 长远预期 人们疑问最多的是那些期限在10年甚至20年的贷款——目前这些贷款质量不错,但并不意味着若干年后不会发生问题、不会产生新的不良贷款。 在刘廷焕看来,对于长期贷款形成呆滞,不能说这种可能性绝对没有,但从总的趋势看,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调整内部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因此,今天大量投放贷款会重蹈大量形成不良贷款的覆辙,其可能性不大。 例如,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均设立了审贷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审贷程序,决策将更为科学,贷款发放更为审慎。另外,近年来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预在减少,银行自身抗干预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但刘廷焕也提出,要注意房地产过热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外生性金融风险”,即那些并非因银行自身经营造成的风险。因为那种风险往往有“多米诺效应”。 刘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历史包袱”没有消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应从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张小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