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强:香港十年河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2日 19:41 经济观察报 | ||
-刘乃强/文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1997年之前,香港经济蓬勃,是全国仰望和模仿的对象;回归之后,一场金融风暴,对香港经济的破坏更甚于战争。直至今天,香港经历了51个月持续通缩,股市和楼市都跌了过半,失业率最高达7.8%,最近仍在7.2%的高水位。在这一情形之下,社会上的每一阶层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打击。财富效应的影响,再加上不明朗的因素, 在逆境中,市民各种怨愤必然增加,而特区政府不善于化解,加上主流传媒和政客哗众取宠,推波助澜,小事化大,无限上纲上领,追求政治正确,政府威信日降。今天,内地全民以发展经济为共同目标,而香港则如“文革”时代,政治挂帅,内耗严重,改革不前,最近多次成为内地官员心目中的反面教材。 弱势政府很难有所作为。《基本法》第23条规定要就国家安全立法,这天公地道,而且也是逃避不了的义务,特区政府在按兵不动5年之后,拿出了一份以世界标准来看也颇为宽松的草案,也因处理不善,被轰得体无完肤,几万人上街抗议,被逼要大事修改,大大后退,再出台仍被反对。 香港是全球四个有净财政储备的政府之一,其它几百个政府,莫不在净赤字状态中。一个坐拥1.1万亿净流动资产的政府,竟然突然之间为几百亿财政赤字发愁,并以消灭赤字为经济第一要务。几经辛苦,它刚与公务员公会达成初步协议,分两阶段至2005年共减薪6%,到时一年节省几十亿支出。对公务员的优惠,引起其它阶层普遍不满,估计其它开源节流措施会受到很大阻力,到2006年把财政预算平衡的目标很难达到。 特区政府高调提出一个自己认为如不成功便会再受金融风暴打击的目标,而不能达到的话,其不能贯彻财政纪律的事实会赤裸裸暴露于世人眼下,很可能会招惹国际炒家的注意。无论如何,国际战云日紧,一场由油价高涨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阴影挥之不去。周边的政府不约而同地采取积极财政和金融政策刺激经济,只有香港反其道而行,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广泛加税,客观的效果是经济会进一步紧缩。在此情况之下,未来3-5年的经济,绝对没有乐观的条件。 香港目前的经济,主要靠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和特首董建华再三提到的四大支柱:金融、物流、旅游、商业服务。这四大支柱,只有旅游业最乐观,因为有13亿取之不竭的顾客以及中央政府的种种配合;至于物流,近有深圳、广州,远有上海、台北,都在虎视眈眈,要抢香港的生意;商业服务会因香港经济进一步空洞化和衰弱化而自然萎缩;金融业到最后也会跟经济活动走,上海、广州和深圳都可能形成威胁。所以,香港上下都惶惶不可终日,心理十分不平衡。 因此,资金作为流动性最大的生产要素,早已大举北移,往内地发展。中产阶级为防港元和美元贬值,也纷纷把手上的积蓄转移到其它外币。流动性较低的劳动力,也开始抛弃以往的种种顾虑,寻求北上发展。剩下来的,很多是移不动的房地产和跑不动的老弱,香港经济的转型也断了路。 所以,未来5年,香港经济不容看好。但话说回来,持中期角度,也不能太看扁香港。 首先,香港有一个全世界都没有的优势:“一国两制”。要知道,“一国两制”是不容许失败的,因为一旦失败,不但有损民族尊严、国家威信,影响和平统一,弄得不好,香港会成为全中国的一个大包袱。但这是新生事物,人们需要一段时期去掌握其规律,发挥其优势。未来5年,相信中央和特区政府都会加快调整,把“一国两制”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让“东方之珠”大放光彩。 其次,香港的家底雄厚,营商和居住的环境都一流,更会随经济转型而不断改善。最近特区政府修订人口政策,大力吸收外来资金和人才。香港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全国以至全世界最好的人和物都汇聚香港。近十多年来,香港人口素质下降,并趋老化,如能把这一形势扭转,生机当会重现。 再其次,香港市民过去在长期繁荣安逸中,慢慢养成了一大堆坏习惯。过去一年,港人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对特区政府的要求幻灭了,知道到最后还是要自求多福,普遍在观念上、行为上都作大幅度的改变。香港人大部分祖籍广东,而广东人善于变化适应的能力,是举国知名的。“穷则变,变则通。”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是完全适应“一国两制”的新人类。不断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香港人,是不可能没有前途的。 我看,只需给香港10年,它必能脱胎换骨,又再“十年河东”也未可料。 作者系时事评论员,香港《信报》专栏作家,电子邮件:launk@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