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词语中变革——减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2日 19:07 经济观察报 | ||
何晓鹤/文 在2001年的初夏,随着管理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调整,减持开始与国有股如影随形,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中国资本市场长达两年的噩梦。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入市的第二天,即2001年6月14日,上海综指见顶2245点,随即以急跌方式,展开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下调。截止2001年10月22日,上海综指下探到1514点,调整幅度达32%,股票市值缩水近600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被众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是“牺牲一代股民的利益”的减持方案,引发了我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空前的争论,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减持的具体方案上。包括厉以宁、吴敬琏、萧灼基在内的经济学家以及各基金、机构投资者和广大股民在内的市场参与者,都热烈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海龟派的“推倒重来”和本土派的“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形成强烈的对立并几乎引发到人身攻击层面上。 2001年10月22日,受到各方压力的证监会紧急叫停国有股减持方案。次日,受国有股减持方案暂停的消息刺激,个股全线上涨,并成为实施涨跌幅限制以来最大的一次单日涨幅。 2001年11月14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刊登信息,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操作方案。紧急暂停后的静默期又带给了中国股市最深层的反思,包括董辅礽、吴晓求、李荣融在内的大多数学者、官员以及投资者都对政府的“矫枉”勇气表示了赞赏,并相信在市场与社会各方的参与下,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在此期间,市场与管理层逐渐意识到,这个由全社会形成的问题,的确不应该仅由证券市场来全部承担。 此后,国有股减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上升为全流通问题。曾经参与国有股减持讨论的学者刘继鹏认为,全流通是中国股市的最根本的问题,不解决,中国股市很难谈到如何发展。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但全流通问题没有解决,国有股转让也还在继续,减持依然是高悬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