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词汇:开放与接轨的产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2日 18:54 经济观察报 | ||
在过去的5年,中国金融业总体的状况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建立走向完善,从强调中国特色走向与国际接轨。与这种趋势相一致,在过去的五年,一些以前几乎不为人所知的财经名词通过媒体出现在投资者和大众面前,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这些财经新名词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中国金融业逐步开放,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过程。 王胜忠/文 在最近几个月的财经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非“银监会”莫属。这个在一年前才为公众所知晓的名词所指的机构将在未来几个月之内成为国务院直属的部委之一,行使对全国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大权。银监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同时行使货币政策制定和银行监管两项职能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未来中国金融业的监管将是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三分天下。 就是在这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大框架下,有些金融机构并不甘于只能从事单一业务的命运,“金融控股”应运而生。在境外大型金融机构纷纷走向金融控股的鼓舞下,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利用境外子公司或者合资机构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平安保险等也试图分食信用卡业务,而中信、光大等企业集团正在利用下属独立子公司分别是从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业务的优势,加速业务整合,更有一些工商企业通过参股的形式把自己的触角深入到金融业的不同领域,问及以上所有企业的发展目标时,“金融控股”是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MBO比它的中文定义“管理层收购”更有知名度。对于在管理层多年经营下,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来说,如何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如何保持经营者的稳定,如何实现产权的逐步多元化?MBO成为一种多数准备改制的国有企业都倾向采取的方式。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或明或暗的推进着MBO开展。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紧密相关的MBO在国有改革到了特定阶段才走上前台,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频频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被采用。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监管当局意识到,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是中国股市出现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因而国有股减持成为中国证券市场迈向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国有股减持与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相关,还是弥补全国社保基金缺口的主要来源。自从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方案出台之后,中国股市开始了一年半的漫漫熊途。至此,中国股市闻减持而色变,但是毫无疑问,减持却是两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财经新名词。 在熊市中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或者因上市公司造假被揭露而几乎难以翻身的投资者,在深感势单力薄之后,开始求助于专业的稳健的投资工具为自己的投资担保。2001年,开放式基金成为投资者口中的新名词。发行首支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很多网点队伍排到了几百米以外——只有春运期间购买火车票可以与之媲美。尽管在熊市之中开放式基金也出现亏损,但是各家基金公司都在不断地推出自己的开放式基金品种。 要想成为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境外投资者必不可少。在中国目前还实行外汇管制的情况下,作为一项过渡措施,QFII制度在中国应运而生。2003年3月1日起,合格的境外投资者可以投资于国内的证券市场。经过金融监管机构、学术界和媒体几年的热烈讨论和激烈辩论之后,现在轮到境外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者从QFII中寻找参与到中国证券市场、获得盈利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