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词语中变革——揭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2日 17:52 经济观察报 | ||
黄继新/文 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院外势力”的代表,这是胡舒立预先没有想到的。尽管胡的才华早已为人所知,但在2000年10月之后,人们都愿意相信,是一篇叫做《基金黑幕》的文章成就了她,以及她任主编的《财经》杂志。 洋洋万字的《基金黑幕》一文,通过分析一份对证券投资基金操作进行跟踪研究的报告,指出了证券投资基金的诸多严重问题。该文一出,顿时在证券业掀起轩然大波。10家基金管理公司迅速就此做出反击,联合发表声明,声称要《财经》杂志为其10月号刊登的《基金黑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然而,基金公司此举只是贼人被逮到后的狡辩,这份声明不光没有起到阻挡监管者调查的作用,反而让无数普通股民听说了《财经》这个名字,以致当期《财经》一时洛阳纸贵。而整个中国股市则第一次遭遇到民间力量带来的震荡。 随后,证监会的介入以及基金公司的落马让人们确信,揭开“黑幕”,于公于私都是大好事一桩。而对媒体来说,《财经》的成功则进一步坚定了记者们“扒粪”的信心和勇气。 尽管《财经》并不以“揭黑”者自居,但2001年8月5日刊登的《银广夏陷阱》却巩固了这本杂志被视为证券业“焦点访谈”的地位。而与中央电视台的这个名牌栏目不同的是,这本杂志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再考虑到它的几篇报道都能引起整个中国证券业的地震,更加彰显出它非凡的意义来。 “扒粪”和“揭黑”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前者听起来远不如后者顺耳,但追本溯源,与90年前促使美国政府分拆标准石油公司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历史》相比,今天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揭黑”似乎并不显得更为深刻。 但是对100年前的美国来说,“扒粪新闻”迎合并挑逗了民众对于庞大公司的愤怒情绪,而在今天的中国,民众对于“揭黑”的要求和期望远要低得多,在面对与政府穿一条裤子的商业公司时,“貌似”的公平就已经能够让不知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民众感到满足。 悲观一点说,正在中国商业界勃然兴起的“揭黑”大潮只不过能让“不公平”更貌似公平一些,中国的传媒正靠着无谓地宣泄市民的不满情绪而赢得欢迎。但乐观地看,我们会发现,中国向来就不存在的公民社会正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点点地聚合、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