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企业竞争优势峰会现场报道实录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2日 16:40 新浪财经 | ||
2003年2月22日,领袖企业竞争优势峰会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举行。新浪网对本次峰会进行了网上图文直播,以下是领袖企业竞争优势峰会实录。 主持人:下面我们的议程是专家论坛,首先向大家引见本论坛的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本论坛的嘉宾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任若恩、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主任李启明,科技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元先生。 杨瑞龙:很荣幸由我担当本单元的主持,我先简单开个头,主要是由专家们来阐述。本单元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企业竞争力。我们在充分讨论后认定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很重要。对企业竞争力的讨论有很多层次,上午和下午讨论的时候,第一个层次就是产业竞争力,这是刘世锦今天谈的。企业如何有竞争力,考核的指标当然是市场化的问题,竞争的问题,这当然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在同一个产业里面,为什么有的企业活得好,有的企业活得不好,什么因素造成这种情况。刚才金培讲的,同一个环境下面,有哪些因素决定企业的竞争的能力。今天上午的讨论当中,冯仑董事长他们讨论得很有意思,他们把企业竞争分离为两个层次,有的叫做企业竞争力,或者他们的说法叫做相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是管理层的问题,有哪些具体因素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有一套指标进行考核的。中经报设计了这么一套考核指标,这些指标主要考察的是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或者企业的竞争力。比如说生产力指标,比如说资金利润率、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等等;还有一类指标考虑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比如说人力资源,熟练工人的时间、工程师的连总收入等等,这些指标是可以考察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的。还有是管理绩效的指标,高级管理者的国际经验、实力水平,还有公司员工个人的工作动机是否与企业价值相一致,以及企业管理市场变化的适应性等等,这都是可以考察企业管理绩效的指标。还有一种创新能力,研发支出的水平等等。还有企业的文化,比如讲顾客的满意度,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的能力,管理信用等等,都可以来考察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应该说,以上这些指标所考量的是企业如何具有经营上面的水平和能力,是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但是未必企业有了这些因素就必然导致竞争能力的提高,就是说,我们以上所罗列的这些指标是可模仿,可学习的,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你同样的研发水平,不同的企业里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你其他的地方增加不上去,未必能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当然可以通过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这个企业的产品总是比人家便宜,或者说这个企业具有人家没有办法拿走的技术,还比如说这个企业非常知名的品牌,由于有了这个品牌,所以他对消费者有巨大的号召能力,这当然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些外在表现形式总是表现企业综合能力,具体说,这是通过企业家实现的。为什么这个企业里面出了这么一个有名的企业家呢? 看来,和企业特有的制度环境是有关的,制度环境是分为两种,一种是硬的制度,比如说企业的改制,产权明细化的程度;还有一个是软的制度,就是企业的文化,包括蒙牛的牛董事长讲的,文化、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包括使命感,这些东西都是人家学不来也拿不走的,这些东西怎么来考量,怎么来测评,确实是更深一步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梳理了一下,接下来在座的都是权威,听听他们的意见,首先请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中心主任李启明先生。 李启明:开会之前,我没有接到经营报寄给我的有关指标体系的很具体的东西,刚才听了金所长的介绍以后,我觉得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是比较成熟的。我在发给大家材料的里面,提供了一篇很简单的东西,就是对企业竞争力评测的几点随想,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任老师和王元主任,一些地方我简单地重复一下。关于企业的评价问题,我自己的感觉,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了,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模式,我们最开始搞了八项技术指标,后来又搞了16项的效益考核指标,后来搞了一个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试图解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问题,这些指标的考核,现在还正在连续进行,但是现在搞的竞争力的考核、评测更具有新意,更急迫,所以我觉得是更有意义的。 第一,态度要积极,工作要慎重。弄得不好的话,我们对指标的选取,如果考虑不周,就会有一个导向性的问题,不知道企业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另外从选择对象来看的话,有若干个方法,究竟你选的是大企业集团,还是上市公司,还是一定经济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范围,金碚所长他们开始着手进行的选取对象是很可取的,首先选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比较规范,数据相对比较可靠,目前我们官出数,数出官,一些数据的可信度需要很好地评估,上市公司好一些,所以这点要注意。我看了其他单位搞的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看到他们评价的结果里面,把一些集团公司和其他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摆在一起来评价。这样评的结果,不同的辈分,不同的性质,评出的结果恐怕就有失公允,有失客观,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可能会给人产生误导,也影响我们的可信度。 另外,我们力求在改进管理、提升企业管竞争力方面发挥实际的效用。今天上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部长的发言,也特别提到了,我们这些优秀企业不是评出来的,是在企业里面,通过市场,在市场上优胜劣汰选择出来的。这个话主要方面是对的,确实都要经过市场的考验,但是我想,我们还应该做一些评测评估,正像刚才金碚所长所讲到的,我们进行企业的评测工作,应该作为对企业的咨询诊断来做,通过对企业的评测工作,找出我们跟竞争对手的差距,所以一定要力求注意搞实际一些。我看了一份宝钢的发言,宝钢有一个研究报告,他搞了三个评价体系,一个是国内的,一个是国际的,一个是内部监测的,他评测的结果应该说对企业今后如何改进管理,如何提升竞争力,更有实际的价值。刘部长今天上午提醒我注意评测工作,不要搞得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所以我们设计指标体系的时候,怎么能够根据行业的特点,分门别类的进行。 另外是国际比较的问题,今天上午的石先生讲到竞争主要是对自身而不是对手,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理解。这话主要方面是对的,比如说我们曾经跟宝钢股份上市公司的老总交换过意见,我也问到他,我说你觉得宝钢今后如果要发展下去,包括竞争力方面,最大的障碍和危险是什么,他讲我觉得,我们宝钢现在到处弥漫着一种情绪,什么情绪呢?就是宝钢各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了,实际上怎么能够我们克服自我,超越自我,能够更加卓越,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这和上午石先生的讲话是一个道理的,自己是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真正我们搞企业竞争力的评价,还是要注意竞争对手的研究。钢铁企业,宝钢不仅要和武钢比,跟首钢这些钢铁企业比,还应该跟国外的比,韩国的、日本的同行业来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座的企业家,在我们中国的工业企业里面是杰出的,不放到国际市场上去比较的话,我们很可能没有资本。 最后,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主要是对外的窗口,我们跟一些主要的国际组织,一些国家进行资料交换关系,有一些资料第一时间取得的,既然要进行国际比较,我也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在座的各位如果有什么资料的需求,可以提出来,我们尽我们的力量来满足。谢谢大家。 任若恩:首先感谢峰会给我们机会介绍我们的工作,我们北航经管学院有一个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全名叫国际竞争力与风险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从97年开始以来,一直从事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我们简单把这方面我们研究的一些心得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用一种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现在不一定非要再去说国际竞争力和国内竞争力。因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已经通了,自从中国参加WTO以后,当初我们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我们强调国际竞争力,97年还没有参加WTO,现在情况变了,说国际竞争力和说国内竞争力,含义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对国际上研究的情况来看,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大概是七十年代开始,主要是从美国开始,因为七十年代美国面对着当时日本和德国强烈的挑战,这个我们也知道,七十年代的时候,日本和德国的产品进入美国,使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这是历史上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根据我们的分析,基本上形成了三个层次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第一个层次,是宏观层次,也就是刚才前面几位专家提到过的洛桑管理学院、世界经济论坛所用的方法,他们每年发一个报告,原来是两家一块做,这个研究的看法,基本上是一个所谓大国或者国力之间的分析,其实跟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方法论上有相似之处,但是重点讨论的问题其实跟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实际上我们这个峰会,据我们看,我们大部分参加者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在产业层次和企业层次。今天在产业层次谈得少一点,所以我下面稍微介绍一点产业层次研究上的一些动态。 现在在产业层次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际市场有一个重要的跨国研究活动,这个活动的主持者是美国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叫世界大企业联合会,这个联合会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分会,目前已经把它的分会设到了香港,可能下一步就要到中国来了,实际上是美国企业出钱资助的一个非盈利的研究机构,这个机构现在正在主持全球将近20个国家之间的一个行业层次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参加的国家,北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大概有13个国家参加,欧洲的主要国家都参加了,包括国际组织中的OECD,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合作,亚洲是由日本牵头,一个研究所牵头,还有日本的一些大学,还有韩国,还有中国,还有中国的台湾省参加了这个比较研究,中国部分是由我和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的同志,还有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同志共同参加,这个研究实际上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这些国家之间每个行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的差异,所以我想,这对于我们有兴趣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所以大家如果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相应的网站上去查询,美国有四个机构参加了这个研究,加拿大也有相应的机构参加了研究。 我不讲具体的方法论问题,我把基本的思想介绍一下,我们的专题是谈科学精神和方法,所以我把方法和思想稍微介绍一下,可能对我们讨论问题有好处。所谓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体现为,你在市场中把东西卖出去。说得很通俗,别人的东西不如你卖得好,这个问题需要放在一个什么环境下来考虑呢?要放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下考虑,所以在没有参加WTO以前,这个问题可能对我们不是很尖锐,因为我们有贸易保护政策,我们有很多办法保护我们不是特别好的产品,但是如果一旦成为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那么拼的就是真工夫了,这个真工夫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方式来体会,就是你的这个产品要跟别人的产品一模一样,功能上绝对不差,但是你的价格要比它低,这样你的产品就有竞争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其实企业的竞争力都不是最基本的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产品,一个好的企业,是有一两个具有非常高的竞争力的产品。我这个产品的效能是完全经得起任何客户的挑剔,而且我比别人便宜。经过三方面的努力,首先是科学方面的努力,第二是技术的努力,第三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努力。这个道理也是非常直观的,如果没有科学技术,你生产不出那样的产品,你就不可能去竞争。比如说今天中国没有一个企业可以跟波音公司去竞争,因为你造不出这个大型的客机,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是研发的问题,新产品设计的问题,包括最后怎么形成生产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下面实际上怎么能让它便宜呢?就是要降低成本,这个降低成本,我们认为,它实际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因为你可以把生产过程看作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为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可以作为投入产出的过程,产出的价格就是上市场的价格。投入的价格,大致可以分成四方面,一方面就是你的中间产品,你的原料的价格;第二个,就是能源的价格,你用电,你要用各种能源;第三个,是资本的价格,你能不能用到很便宜的资本;第四个,是你的劳动价格,决定了四种基本的投入的价格。这四方面,粗粗看来,目前中国劳动成本肯定是有优势的,但是资本上是不是一定有优势?不一定,我们中国的资本未必比外国的资本便宜,所谓资本就是使用成本了,比如你这个钱要付多少利息,这就是你的成本,中国未必资本很便宜。现在我们的能源价格已经快跟国际接轨了,很难说我们便宜,原材料也都差不多,我们就剩下了劳动成本的优势。 今天上午吕政教授谈到一个思想,就是说我们的低工资是不是优势?他已经谈到了这个含义,跟我们的结论是一样的,你不能纯粹去看中国人的工资低,还要看你的生产率高不高。刚才吕政教授提供一个数字,中国和美国周工资的比较是4%,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制造业和美国的劳动生产力是5%,即便你的成本是4%,其实你没有多少优势,因为人家生产的东西比你多,即便他工资高,他比你多。所以这个问题上,关键的不是简单地看劳动成本和工资,而是看单位劳动成本,也就是每一块钱的劳动成本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或者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用的劳动成本,这样的比较才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中国现在劳动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步地消失掉。原因是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我们得加工资啊,我们不能说永远不加工资,但是中国现在还有一些空间可以利用,就是因为我们有丰富的农业劳动,他们能够忍受低工资,所以我们继续维持这样劳动成本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这个优势正在慢慢地消失。除了投入价格使你的产品便宜,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你使用这些投入产品的效果,我跟另外一个企业,使用同样成本的资金,但是我使用的过程中比他的效率高,我的成本就降下来了,或者说我使用同样的劳动成本降下来了,包括原材料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等等,都体现在你生产的效率,这就是刚才我说的国际间的比较问题。对于发展经济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劳动成本优势了,资金成本、劳动成本的优势都消失了,因为他的资本市场已经整合,无法再有任何资本的优势,劳动市场现在在欧洲很多国家人们都可以串来串去地找工作,也没有优势了。最后,发达国家中间拼的优势就是使用的效率,而中国,我感觉要用一个动态的观点去观察。目前我们可能还继续有劳动成本上的优势,但是随着我们的劳动成本逐步上升以后,我们终究有一天会跟发达国家一样,也要去拼或者竞争的是效率的优势。所以这一点上来说,总会有一天,我们每个企业都会发觉,提高竞争力最根本的是提高效率或者是提高生产力。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模式,过去是做生产力研究的,现在做国际竞争力,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关于产业方面的研究,我大致介绍这些,供大家参考,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找到很多资料。 刚才企业方面,刚才金碚教授的介绍,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在这方面略有一点涉猎,没有深的工作,所以我说一点建议。我想,在任何评价体系中,首先是指标的选取,指标的选取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工作,我想应该是相当成熟的,可能还有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就是权数如何确定的问题,就我看到的指标评价体系,都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跟这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谈,过去学校里总想用一些方法来解决权数的问题,但是我发现,他们跟做企业的管理层互动,通过互动的各个环节解决权数的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往往就通过测评的专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帮助你找到了企业的问题。在找到企业问题的基础上,实际就帮助企业形成了你的发展战略,这个意义上来说,测评不是一个简单的评分或者是排序的问题,它实际上是通过专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互动来找到企业的最佳发展战略问题,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样的测评我认为是每个企业都非常欢迎的。 最后一点意见,金融企业和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相比,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你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这是我们一般制造业企业不见得有这样的问题,可是金融企业有,金融企业经常会面对一种潜在的风险,而这种潜在的风险是可能带来潜在的损失的,如果你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得好,你把损失减少了,实际就增加了你的利润,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能少损失钱,你就挣到钱了,所以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相当重要的是风险管理问题,现在据我知道,国内商业银行都面对着风险管理的升级问题,因为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已经定型,我国也准备实行,人民银行有关部门在积极推动这个工作,所以我们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始。现在据我知道,国外已经有好几个商业软件在中国推销,因为这个工作一旦打开以后,是一个极大的市场,所以不知道我们的IT行业对这方面有没有兴趣。据我知道,美国很多的机构已经有成熟的软件想向中国的市场推动,这方面,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任何现成的外国软件是很难用在中国的商业环境里面的,一定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所以这方面其实国内企业是有很多机会的。 王元:我是竞争力评价的最好的一个实例,第一个,我最后一个发言,已经没有绝对竞争优势了,我的相对竞争优势没有了。金碚所长讲了关于测评的要注意的五个问题,数据的可取性问题,相关性问题,来之前我都准备了,结果他都说了,相对竞争优势也没有了。我要讲一些什么新的东西,核心的问题就在于你怎么创新。我不想重复上面一些同志的话,我想讲一个核心的问题,我觉得,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之所以引起重视,有多种方面的原因,但是企业竞争力评价这个问题本身是一项科学的活动,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对理论界,还要通过指标的体系的设计,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和指标的评价,以及最后的家族,来得出一个尽可能能够客观描述和客观评价企业竞争力状况的一个东西,同时我觉得,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网上翻了大量的材料,企业竞争力的条目下,你可以查出上百篇、上千篇的文章,然后你就发现了,所有的文章,不管是竞争力讲的竞争力问题,还是政府讲的竞争力问题,还是包括个人,一些专家教授学者讲的竞争力问题,每个人给出的竞争力的概念全都不一样,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概念,或者一百零一个概念。因此,我一直认为,企业竞争力本身这个概念没有一个特别标准的说法,也不要去追求一个标准的说法。第二个现象,我观察到,企业竞争力这个概念,成了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文化、政治、环境、性别差异等等等等,都可以往里面装。我倒不觉得给出这么多丰富的概念是不严肃的事情,或者是学者的偏好,实际上我认为,确确实实它反映了企业竞争力这个概念的包容性和它的复杂性。因此,在对于企业竞争力评价本身来说,我觉得不存在一个中级的标准的评价体系,只不过说这个评价体系相对比其他的评价体系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公众和企业获得的实际的经验和实际的观察基本一致。其实,竞争力的评价最关键的问题,它既给我们的理论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多层次和多视角的关注的基点,另外,为什么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科学的活动呢?是因为之所以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一个中级的标准的评价体系,因此我们认为,大量的资讯研究工作对企业的支持和大量的企业对发展战略问题的关注,以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的关注,我觉得,这都会导致一种推动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科学性的活动,今天他们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尽管有很多同志在这之前做了一些研究,但是我认为,今天听了他们的介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非常有益的事情。 第二个,在整个竞争力的评价过程当中,有三个问题是难以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你不论设定了几十个指标还是上百个指标的时候,你都涉及到一个问题,你要说明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怎么连接的,相互之间的重叠性,这是一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一个指标描述他的对象的时候,后面的背景是什么,金碚他们解说了,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通过各种分析指标的设定,更关注的是指标后面的东西,我觉得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指标后面的东西。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们一直说中国的创新能力非常低,从现在国际的评价也好,国内的评价也好,就是这样,中国R&D的投入在97年之前只在0.7%的幅度上,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巴西、阿根廷,到了2001年的时候,首次达到了1%,但是当达到1%的时候,实际上在R&D的社会总投入中,企业的投入战70%多,于是得出了一个简单的或者直观的判断,就认为R&D的投入中,如果他要增加,如果他要向普通的经合组织国家一样,都把R&D占GDP的投入提高到1.5%以上,就意味着恐怕要增加政府投入,政府投入到什么范围?投入给谁?投入到什么样的层次?我们越来越发现,政府的投入有积极作用,但是也有非常消极的作用,什么叫消极的作用呢?因为我们国家R&D的这个过程中,其他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很多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投入占的比重非常大,而我们的国家恰恰相反,在实验开发,产品层上和技术开发方面,投入占72%。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政府投入在结构上出现了扭曲,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政府的投入替代了企业的投入,这里面的问题产生的结果实际上是一个很消极的结果。第二个数据,我今天上午刚刚从天津回来,我也调查了很多事情,我们过去参加了很多研讨会,你会发现中国科学家有很多的创新,比如说燃料电池,大家关注的领域中,我参加民营企业的讨论中,民营企业的老板是个创业者,也是个技术的发明者,他说我花了120万人民币,统过两年的工夫研究了性能水平上和美国同样或者超过美国燃料电池水平的东西,作为和美国的比较,福特公司花了八亿美元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才作出一个燃料电池。当然我相信中国有后发优势,中国人极聪明,但是我不太相信这么大的差异,经过调查之后,确实有很多问题,我现在觉得是我们对整个的技术开发的躁动性,这种躁动心理,这种对本身产品开发的非科学的认识,我们相当多的产品,电动汽车、燃料汽车、动力汽车都可以上路跑,但是实际上你看看那里面的东西,都不是产业化的,相当多的技术群,相当多的技术组合和技术的集成,是有巨大缺陷的,我总觉得,在很多的指标后面,尽管我们具有很多的兴奋,因为中国人非常关心排名,从政府官员一直到下面的老百姓,中国第几位了,大家很兴奋。我认为,在指标后面的问题说明了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因此我觉得,现场的很多企业家都在,你们千万不要太计较竞争力评价当中的排位,而千万要计较竞争力评价当中你指标后面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指标的家族问题,我认为不存在一个特别合理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评价也没有必要把研究很重要的点放在这里,是一个过程,总的趋势,总的选择,总的判断,总的分析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在竞争力评价当中,要增加对未来发展基础和潜力的评价。当我们讲到,描述竞争力评价的时候,我们基本依据的数据,或者说是当年的,或者说是前三年的,总的来说,它描述的是一种事后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一种发展的可能性,所以金培他们在这个指标的设计当中充分考虑了潜力的评价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主持人:我们这一单元的时间差不多了,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最难的问题,就是竞争期的测评问题,第一个是方法论,第二是指标选择,第三个难题是数据的可获得性,第四个难度是分析的权威性。经过我们长期的探索,你要完成成熟地做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我们有这方面的教训,我们给中国百名富豪排行,中国的学者也好机构也好,想方法成熟了再做,最后给英国的一个姓胡的抢占了这个市场,现在完全主导了中国富豪的排行,所以我想,中国企业竞争力评估很难,国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想参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做,给外国的研究机构做完了,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可想而知结果会怎么样。所以我想,我们中国的学者做这件事情,尽管有难度,但是我相信,就像《西游记》里唱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我想金培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主持人:谢谢杨教授的主持,谢谢各位嘉宾,下面是茶歇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