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原创:沪上求职记--一个海归MBA的求职心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1日 16:27 新浪财经 | ||
新浪教育 文/Vivienne(新浪网友)欢迎职场感悟、故事类投稿 我是在参加完毕业典礼拿到MBA学位的第二天就登上了飞机从澳洲回国到上海的,在毕业回国发展这个的问题上我从未犹豫过,就如同我当初出国的目的只是去锻炼经历一下,我 上海是一个繁华的都市也是商业的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海也在慢慢成为世界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现在,大部份的跨国公司都在上海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国际性的人才应该是非常有市场,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其实,确实没想过回来就要坐高位要去做什么美女CEO和拿多少高的薪水,我只是想要有一个好的机会和发挥的平台。 但回来后就开始迷茫了,本来是给自己定位在从事管理咨询行业,因为我擅长团队管理谈判沟通分析,而当年赴澳攻读MBA最大动力就是因为看了一本介绍哈佛MBA毕业后在麦肯锡从事咨询顾问的报告文学,我是把这个职业当作我的理想而开始努力至今的。但在顾问行业特别是受到美国经济而不景气的今天,我能够排除万难而进入好的顾问公司吗?而我以前在外贸行业六年的背景若在这方面发展又会更容易达到一定高度。除了上述两种方向外,能进入大型的跨国公司或有潜力的民营企业从事市场或销售入手对我来说也会是机会。那我的切入点到底应该在哪里呢? 但在海外呆了几年,对国内特别是上海的人才市场情况不熟悉,我不是上海人,而上海也没有专门的渠道可以提供给海外回来的人的信息或一些有用的定位指导。 那就只有自己去闯,去摸索。 ●五大求职策略 于是充分利用MBA中的战略学,我给自己制订了五大求职策略: 策略一:找猎头公司,现在上海市场有洋猎头和本地猎头两种,在网上一番奋力搜寻和卖力地到处打听后,列了一个猎头的清单,逐一联系。洋猎头们果然不同反响,在Korn/ferry,Horton,Heidrick&struggle等公司的接待处我就被挡下了,让我把相关资料留给reception的小姐就可以,更与别提和相关职业顾问沟通咨询了(至今只有一家B0-LE的顾问和我在电话里稍稍谈了一下令我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试问,伯乐连千里马都没见过不了解,何以去“识”去推荐给寻人的公司。看来猎头们对自己去猎来的人才也许更感兴趣。再谈本地的猎头们,相比,他们比洋猎头要亲切和有人情味,也会详细耐心地了解我的情况,但他们所缺的只是经验和好的客户来源——毕竟大型外企都会先考虑洋猎头。最后是上海外服下属的猎头公司的一个资深职业顾问给我分析并给了我中肯的建议:在现在顾问行业战火纷飞美国经济萧条情况下,我能做的应该是在过去的外贸工作经历的背景下寻求好的工作机会。于是乎,我的履历就埋没在洋土猎头的数据库里等待有一天“伯乐”识金了。 策略二:通过招聘网站。就是登录各大招聘网站,使我大开眼界,各种招聘网站令我眼花缭乱,充分体现了中国网络经济的发达。但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专为留学生服务的招聘网站。我也分不清哪个优劣,除了51JOB这个著名的求职网站外,其他就只有看到哪个就注册一个,从“申才网”到“易聘”,在网上奋战数个日夜,最后自己也记不清多少个。但是,在网上鲜见世界500强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踪迹。奇怪的是即使一般的公司我投了简历也是杳无音信,也许通过E-MAIL或网站上应聘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接着,策略三,参加招聘会。当然没有象以前在本科的时候有学校专门组织各大公司为学生求职服务,我是留学回来没有’娘家“做主那么好运。只有自己去找信息,但也不可能像应届毕业生一样不错过每一个招聘会,要选择高质量的招聘会。刚好赶上1月18号有个外服主办的知名外企招聘会。我去了,其实在招聘会上也没有很知名的国际公司,人头拥挤中,我和几个公司谈了一下,最后结论是他们认为他们公司庙小不敢要我这个洋”MBA“或是我缺乏相关产业经验,也许是怕我跳槽吧,而有和我背景相附的在外贸这一块的外企也没有合适我的职位(普遍认为我有了MBA学位在做以前类似的职位不合适)。因此,我是连简历也送不出去了,悻悻而回。(后记:建议我的同类们,要想找到糊口的工作就先把学历藏起来,先进一个公司,再找机会拿出来。) 策略四:报纸招聘广告:在上海碰撞摸索了几个星期后,终于发现有几大刊登招聘广告的人才报纸包括前程(career post),上海人才报,21世纪人才报,上面有一些不错的广告和人才动向。但也很少有和我背景相合适的职位。而每一个星期一期的出版次数和刊登的职业机会,与等待找寻的岁月和庞大的就业大军相比显得机会实在渺小。 策略五:既然各大跨国公司没有在招聘会和招聘网站上出现,猎头公司也无法用上,就只有直接上网找各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它们除了在校园招聘外,一般在自己网站上也有公开招聘的中高级职位。在费劲地在线填写各种申请表格发送后,几乎全部石沉大海,连自动回邮件确认收到我的申请有没有。我暗自在想是否我也应该去拍上几张美女照附在申请邮件后或在简历中在吹嘘一下自己(我实在很老实,也是出国别的没学到,学会太实事求是)以期有些许回复,当然这只是说笑话而已。 但以上五大策略似乎至今未有见多大成效,我只有自叹学艺不精需要反省调整策略。 ●人才乎?书柜乎? 回国前,在知道我的归国信心不可动摇的情况下,我的澳洲同学们都说:VIVIENNE你聪明能干,又能言善道,有较强的工作经历背景(本科毕业后六年一直在一家大型上市外贸公司从事外贸出口管理),而且年轻外貌不错也算清秀大方,再加上现在海外MBA的学历,回国找工作应该是决没问题。而我那些在回国报效祖国问题观望的朋友们更是希望看我回国的结果再做决定。因此,我踌躇满志地带着海外游子们的殷切希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现在有把“MBA“称为两条腿走路的书柜,蛮有意思。不过,也许确实是有些人想把学MBA当作跳出工科或走出事业困境的跳板,而国内以前许多商学院招收MBA学员时没有严格工作经验限制(在国外一般是要至少四年的),对学员本身管理潜力的挑选也缺乏标准,更何况加上公费MBA(无学位)的培训和无证野鸡大学MBA学历的泛滥使得MBA在中国名声日下。其实真正西方式互动的教育和本身有管理潜力的人才相结合,加上不断去创新去学习的精神,培养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全面全球化考虑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MBA,是在别人眼中”什么都懂一点点其实什么都不专“的人,但确实是管理”专才“的通才。在人们在埋怨MBA眼高手低的时候,除了人才本身的问题,可有想过用的人可有把人才用到恰当的位置。在人力资源的概念中,每个个体都是人才,只是是否有合适地去用。 国家一直希望能鼓励海外的学子学成都能归来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其实在外的游子们何尝不想归来,只是很多时候是担心回来后不知道如何去发展,提供有用信息和服务的渠道还太缺乏,多少回来的人在不停碰壁在徘徊在郁郁不得志。回到国内到一个新的城市无论从生活上比如找合适的住处或买房子,大到找工作或办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比刚从国内毕业的大学生还缺乏经验,还要调整心理去适应新的环境。即使留学生云集的上海也是如此,真的需要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提供服务的机构,也是可以让我们沟通倾诉的地方。 ●茅舍顿开后的最后策略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美国斯坦福毕业在上海某跨国公司任要职的MBA一席话终于让我茅舍顿开:原来,现在即使在上海,在找工作的时候,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比学历更重要。就如同他们公司要招收MBA学历的人就会首先考虑也同是斯坦福毕业的师弟师妹们。这个和武林一样,也是有派系分别的。若不是同派系的人才,那么只有靠有朋友熟人介绍推荐一下那么才可能有招聘信息来源至少有面试的机会,这样胜出的机会就比较大。否则,再好的学历工作背景资料也先淹没在outlook的信箱里或在人力资源部的角落里沉睡了。当然,若要猎头公司主动来猎,更要倚靠广阔的交际网络。 而我不是上海本地人,没有著名派系背景,没有任何交际和关系,无怪乎我空有五大求职策略而无成效。 那么看来我这个“两条腿的书柜“现在仅仅装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摆上一些花花草草各种装饰品,才能成为可以有吸引力会交际的”书柜“。现在最后悔的是当初在选修课时该多选几门公共关系人际关系的课程,那就不会是”书柜”那么单调了,所不定还能直接打扮为“花”了,那么在求职的道路上绝对是一帆风顺啦。当然这是玩笑话, 因此,我痛定思痛后决定要制定最后也是最有前途的第六策略:在上海滩快速发展交际圈。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先加入上海的各色海归派留学生会,打入各大派系,“卧薪尝胆”才能换来机会和前途。希望我好运吧。若要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晓。 ●后记: 希望此文能给已经回来的和将要回来的海外学子们一些求职的经验,减少一些浪费在黑暗中摸索的时间;也希望有一天无论在各种工作机会或平台上,伯乐们能去多了解千里马们,给我们去公平争取和发挥的机会。 当然,即使在黑暗中我也不会怀疑在光明中见到的东西,那就是人的价值,是永不放弃的坚韧和不断努力去学习的精神。我相信我能做到,而你们也一定能做到的。 新浪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