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在线:中国企业家总编牛文文作客新浪(实录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0日 11:46 新浪财经 | ||
网友:作为总编,你遇到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我认为我个人的兴趣是比较纯粹和专业的。我想知道财富阶层,是如何处理婚约的,我还想知道财富阶层是如何处理企业分红利的个人理财,我还想知道他们定不定遗嘱,这是我个人的兴趣。但是我要考虑,这些报道是否有那么多企业家感兴趣和愿意说。作为总编,我会考虑这对读者是否有利,是否好卖。有时候说主编是一个杂志的灵魂,但我要克制内心的冲动,我要考虑这些东西,这是我最大的难度。 主持人:你的困惑也是很多优秀媒体人的困惑。上次一位嘉宾是清华大学的国际传媒研究中心的主任里李希光,非常尖锐的提到这样的问题,中国90%以上的媒体都关注一小群体的状况,比如中国的企业家,但是中国有8亿的农民,2亿的民工以及很多下岗工人,以及普通的受众,他们群体的状态没有人关注,我想你作为一个媒体人,对这样的状况作一个评价,如果再办一张报纸,会不会选择那样的群体作为关注的对象?
大家知道,中国过去不分社会阶层,但是前几年把社会阶层做了区分,表明了已经成熟了。媒体也做区分。既有以企业家为对象的媒体,同时也有《南风窗》和《南方周末》,以中产阶级以下的读者为经营的对象。我相信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是有很多利益集团,同时有各种各样利益代言人的社会,我相信,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一个阶层,90%的媒体都去关注10%的人,不是正常的情况。 我举台湾一个媒体的影子,台湾的《天下》杂志,我非常尊重这个杂志,是我们在华人世界所要学习的对象。这个杂志跟台湾整个社会的转型走在一起,当台湾的党禁报禁没有解除的时候,它只做商业的东西。当社会开放后,它变成了关注台湾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未来的一个杂志。它做的封面,有的是"新经济了,新政治了,新台湾在哪里"?什么意思呢?其实是考察台湾的商业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不只是财富层面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还有一个类似的报道,他做了一个出版多少年的专刊,走访了台湾的多少个县和市,做一个情感地图:50年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中间在这个地方走出多大的企业,今天是怎样的,你今天是否回馈了它,企业和财富的是否回馈了当年乡土的台湾。 我相信,历史的看,即便是做财富人群的媒体,在未来的社会也会转型做大的报道,我想多说几句这个问题,我们注意到所报道的人群已经意识到这点了。以前他们只关心自己,现在他们已经关心社会和公益问题,在有一次沙龙上,网通田总特意提到了环保问题和慈善事业,他从美国回来,知道一些事情,他说的确是到这个时候了,如果有财富人群的话,他需要更多的关注他所生存的商业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一些公益的环保、慈善问题。 我相信随着这个阶层的变化,以他们为报道对象的媒体也会变化。但是我想说一句,中国的改革开放或者经济发展是20年的历史,20年是突飞猛进,高歌前进的20年,大家都想发展,都想赚钱,谁也顾不上其他的问题。但是现在可以清晰的发现已经变了。我在今年第一期杂志写了一篇小文章,叫《2003年的预言》,里面提到2003年怎样的一年?我认为是平庸的一年,是社会整合的一年。因为社会阶层的整合问题,在2002年已经到了极端,比如查税,一些非常重大的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到了极端,在2003年开始,我们新的领导班子已经关注这个问题。未来可能有五至八年的社会整合期,主要的使命就是你刚才提的问题,大家有更多的精力、视角来关注90%的人,而不只是10%。整合完以后,中国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我说一句开玩笑的话,即便那个时候,总还是各有所好,各有所分。今天大家都觉得是面向有影响力的人办媒体的。我在香港的《信报》上看到一个专栏叫"穷人商业",连载了很多期。其实有一个误区,只赚富人的钱是不对的,是不全面的概念,要关注穷人,做穷人市场,赚穷人的钱。最典型的例子,你知道现在支撑全球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头是哪?是穷国,是中国,中国由穷到富,下面一个是印度和非洲。其实90%的人是真正值得商业人士关注的。我觉得大家的观念会有变化,赚穷人的钱听起来好象不是那样,但是你赚了他们的钱,他会赚你更多钱。你无法卖彩电给他的时候,他无法买彩电的时候,他的生活很穷困,但是你把方向转向农民的时候,农民在发展。 网友:中国企业家一直关注大企业,我是中小企业,你对我是否有歧视?
再一个是近两年,从人文到商业,我们以前关注人的命运,现在关注商业的潮流和走向。从2000年开始,特意在杂志里面开设了一个栏目叫"创业",这个栏目是跟主流栏目"公司"一样多的篇幅,我们努力发现新的企业和企业家,这是一个板块。 我们在封面上报道了新人和成长的新人物,以前是你成功了以后报道你,领袖了以后报道你,现在稍稍踏进了一步,当你快踏上成功的人物时就开始关注你了。我特别想跟这位网友朋友说一下,我们从2000年开始,做了一系列封面报道,也是年度的一个调查品牌,叫"未来之星",副题叫"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媒体里面是最早的,最早我们寻找非常好的中小企业,每年评二十一家,然后做完整的封面报道,已经连续二届了,马上就有第三届的报道。这种企业跟网友的企业一样,一定要中小,我所说的中小不是刚开始创办的,所谓的中小,营业额要到亿了。 我发现做这样的排行和报道以后,我们的读者和企业界的朋友们,非常的欢迎。为什么呢?中小企业不用说了,因为你关注他,会觉得好。大企业也是这样的,我问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说你是否看这一期,我也在研讨会上,故意把杂志放在那,看他们看哪一期,很多朋友最先看的是创业栏目,因为成功的商业人物,最关心的是商业机会,他已经知道同伴的商业机会了,他要关注现在成长和正在成长企业的新人物,很可能成为新伙伴,所以发现新的人物,发现最新的中小企业,是我们杂志持续的主题。其实发现大企业不是很困难,是很容易的,只要稍微做分析就可以了。但是发现中小企业的潜在的明星、未来之星,是非常困难的。我把困难程度举一个例子跟大家说。第一次做的时候,收了三百多家企业的名单,是跟国内最有影响的二十多家榷商过。我找了这个以后,有三十几个评委来筛选,第三步我派记者去采访,但是有些企业不在那个地方了,但所有的数据还在,所以很奇怪,我们把记者放下去的时候,拿到的名单和数据千差万别,我就说这个难度。 今年我们也面临难度,今年会请一千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创投公司来推介一个名单,我们让中小企业的协会推介名单,我们自己也会发现名单。做这样的排名,难度不是在于标准,而是在于最初的发现。我很感谢这位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也会关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太有生命力了。我第一次做21家企业里面中,已经有三四家冲到了领袖的地步,就这么快。去年做的报道,已经有一二家势头非常好,在"未来之星"当中,我们做完以后会开研讨会,请最大的企业领导做座谈,田总也给我们做了一个演讲,叫"管理成长",这些东西非常的受益。开这样的会议,我有非常惊讶的发现,我开玩笑说,我不是一个书呆子,我会告诉大家,如果你们中间未来有五六家成为领袖,你们要记住,是我首先发现你,一开始发现你,我不会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会做雪中送炭。 网友:你经常接触大企业家,大企业的光环在你眼里是否真正的耀眼,存在的弱点是什么?
我讲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国外的例子,媒体大王默多克的例子,他已经很大年纪了,是现在就停步,做一个家族公司,还是向外融资,继续把企业做大?有一篇文章分析非常的深刻,他选择了后者,把商业机会放开,让外部股东进来,外部股东提出的意见就是不能做子女继承的公司。你可以想,他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如何选择这样的东西,我经常感觉到企业家是无情无义的人。或者对他事业的责任感的痴迷实际上是无情无义,当发现有人有问题的时候,他会毫无留情。 比如海尔处理陈逸聪这样的,有人说做得过分,但是发展一个事业,是无情无义,哪怕是战友,他有七情六欲,经常要在七情六欲做选择。他在公众面前会非常的冠冕堂皇,在私下有见不得人的商业事情。我认为商业是人性的东西,人是热的,商业成就人性,商业和战争是一样的,在战争时刻,托尔斯泰写了《战争与和平》,战争中人性的挥发和变异。我有幸做这样的工作非常的荣幸。企业家的关环是有的,但是这个光环是全光谱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光十色。 网友:你作为总编辑,你的媒体生活是怎样的?上什么网?比较尊重什么媒体?
我记得刚做杂志的时候,办公室在夏天公园那块,我上洗手间,抬头看树的时候,我突然看不到绿的,外面是阳光明媚,但在我眼里生活已经失去色彩了。朋友不能交流,风景在你眼里黑白片,人在一个压力下会有这样自然的反映,这种压力一般要持续半年左右,后来我的一些朋友分别进入了这种状态。在经济日报二十周年庆典的时候,让我们每一个人写一篇文章,我写了一篇"主编集中营",因为在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有20多个子报子刊,这两年,大量编辑部的旧同事,主任和记者,忽然之间成了下属媒体的主编,我看见他们每个人嘴上起包,失去了理智,脸色是多天加班的死灰色。 我现在的生活比较规律了。我最尊重的华人媒体,就是《天下》,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信报》,后来我发现很多企业家的书桌上也会放《信报》,《信报》是理性的商业媒体,几十年一直做中间偏右的财务报道,我认为需要这样的东西。中国的商业社会,就是信息不对等。我去了道琼斯的总部,他们对中国的商业信息了解比我们还要多。我每天看信报,从头读到尾,因为信报已经成为华人商社的主流,所以信报大量的报道是核心商业,就是大公司想做什么、要做什么都有。我替他做一个广告,我持续的不单看我身边的媒体,而且要看离我远的媒体的视角,我会清醒的跳出来看,就象香港市民一样,要买哪家的股票。内地的媒体受一些信息和体制的限制,还做不到这一点,我认为我应该是受益。我看的面非常广,不喜欢看的媒体有一类,不太喜欢看时尚类的杂志,看得不太多。我认为我离时尚太远,但我看关于战争这一类的题材,比如《大参考》,如果办公室不给我信报或者大参考的东西,我就无法进入下午的工作,必定要看这。 我上网,用得比较多的是GOOGLE。在我们的团队里面,网络我不算痴迷者,也不算跟随者。我们的同事对网络已经非常的痴迷了,说我要看什么网,要带笔记本,但是我希望我的整个工作都在网络和电脑上展开。我的首页是新浪。 主持人:今天的总编在线的聊天到此结束。非常感谢牛文文总编辑给我们提出精彩的问题和精彩的答案。通过他的回答,我们也了解中国的企业家阶层的状态,也希望《中国企业家》就象你所说的,中国的读者对你们的杂志有更多的依赖。
主持人:牛文文总编访谈将会在实录出现。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 牛文文回答部分网友问题: 一、你们选择的发行总监的标准是什么?答:
二、你们的杂志是给谁看的?企业?还是广大读者?还是广告商?
三、具我所知贵刊的发行量实际不超过3万册,但是广告版面在同类杂志略站前列,你们是如何赢得广告商认可的?为什么在许多摊点报厅上看不见你们的杂志?答:可以负责任地说,本刊的发行量远超过3万份。
至于有些摊点、报亭买不到《中国企业家》杂志,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在零售渠道方面,我们的重点是机场、酒店。因为我们定位在高端杂志,摊点、报亭在发行的渠道位置上相对次要一些。和其他一些财经杂志相比,我们并不是一个城市的摊点、报亭全都铺货。比如北京,目前有报亭2000余个,我们只在经常有《中国企业家》读者出没的地点铺了800个。 第二,可能与铺货量及销售时间有关。比如亚运村北辰超市附近的报亭,我们一期铺15至20本,但有时会在一、二周内就卖完了。如果补货没衔接上,读者就有可能买不到当期杂志。 一般而言,如果读者在每月的中下旬到报亭购买,很可能因为本期的销售期已过,出现读者见不到杂志的情形。 那再回到广告问题上,《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广告版面比同类杂志多,也就不难理解了。广告商一定是有自己判断的,他投《中国企业家》肯定有他的理由。 四、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有的业主在《中国企业家》刚遭到一番猛誉之后,翻然落马。他们有扬斌、仰融有何评价?
五、你们和〈财经〉比如何?
六、中国的企业中有国企和民企,两种企业家的背景和经历大不相同素质和水平也有很大的区别。而真正称为企业家的是能够独立作出判断和决定的经营者,这一点民企有绝对的优势。国企如何实现"独立性"请赐教。
七、平面媒体作人物好象有着天然的劣势,不如电视好看,你们有什么高招?
八、我注意到,《中国企业家》的一个原则是始终站在企业的立场帮企业说话,所以刊物的影响很大也只是在圈子内。请问这样做是否会丧失一个媒体客观、公正的立场?仅仅是为了广告和企业的支持吗?
九、中国企业家杂志是如何经营的?具体说是依靠发行?广告?赞助?还是有经费支持?
十、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奉献精神还要不要,这种奉献值不值,一般员工如何在企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十一、听说,只要给编辑部寄去点钱,哪怕我平日里连饭都吃不饱,照样可以入选《中国企业家》!现在这玩儿已经贬值的厉害。
十二、听说牛总编是很有个人魅力的人,特别能言善辩,你承认不承认?你怎么看待企业家的个人魅力?
十三、中国企业家的记者们,整天接触企业家,是不是都居高临下地看人?
十四、中国企业家现在最大的竞争者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