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富人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 15:59 《中国市场》 | ||
本刊记者 王艳/文 1月10日,经过数天寒流侵袭的北京总于有了难见的好天气,气温的大幅回升让人感到了一丝春意。在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耿和荪与办公室主任华克接受了本刊采访。 整个采访由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捐赠故事谈起:深圳冠丰华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毅峰从1993年到1997年,不计以前,不包括零星捐助,罗定市记录在案捐助款超过1500万元,给中国扶贫基金及深圳残联各捐助100万元,5年之内捐款超过2000万元。 对于扶贫事业如此热心,与陈毅峰的童年生活有关。小时候,他天天提篮拾煤渣,有时到酒厂较早,看门人故意刁难,不给开门,数九寒冬,他们救灾厂门口蜷缩着等待,而看门中的好心人,可怜这些孩子,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开门。陈毅峰幼小的心灵悟出了好心助人受欢迎的道理,这也是他全力帮穷的朴素思想根源。 但陈毅峰个人十分简朴,直到1997年5月,陈毅峰作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到北京接受江主席的接见时,才第一次做了一套西装。奢华与他无缘,但为扶贫,他却舍得一执千金,由此他被评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第四届“扶贫状元”。 在向中国扶贫基金捐助的个人中,企业家人数不是很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企业家中,多是像陈毅峰这样有艰难经历的人,其余人群多是以普通公众为主。“我们感觉好像普通公众更加具有同情心,这也许就是‘穷帮穷’的朴素思想意识。” 在扶贫基金2000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统计结果:向基金会提供捐助的主要客户群是境外机构和企业,1997年1487.3万元,1998年1406.3万元,1999年1446万元,2000年1787.13万元,四年境外机构和企业累计捐助6157万元,占整个捐助的65.07%,国内组织2270.9万元,排在第二。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政府开始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并逐步推行市场经济和实施一系列扶贫计划,按官方标准计算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左右下降到2000年的3000万,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的绝对贫困。但按照世界银行标准计算,中国农村仍有10%左右的人口处于贫困之中,由于经济转型和体制变革的影响,还出现了新的城市贫困人群,贫困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我们想,如果有更多的富裕人群来投入到慈善事业,将会对中国的扶贫事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中国公益市场企业参加不积极是有很多因素的:首先可能与人们长期以来的意识有关,很多人认为,扶贫应当是国家的事情,个人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对于那些富裕起来的企业家而言,向基金会捐钱并没有享受到太多的政策倾斜,尤其在税收政策方面。他们对慈善机构缺乏信任感,担心自己用于慈善事业的捐助款到底是否能用到位,所以他们有时宁愿以自己的方式将资金用于慈善。” 继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后,国务院于2000年12月发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方案》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慈善机构、服务于贫困家庭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这一方案还规定了试点地区“企业或个人想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以全额在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但在实施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外,由于相关法律政策的制约,容易达到一种“富人必捐”的状态,而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时日。 为了提高公众信任感,中国扶贫基金每年都会接受国家统计署的财务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中国扶贫基金2001年确立了“做好做精项目,以品牌项目筹资”的战略,并在2002年提出“项目管理年”的战略口号。希望通过过硬的项目设计和良好的项目管理体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将捐赠人的爱心直接传递到弱势群体中去,也希望以基金会透明化的管理能赢得更多富裕的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