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之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3日 15:13 《中国市场》 | ||
本刊记者 王艳/文 还会有多少个富豪倒掉? 最近,每个月似乎都会传来又一家大公司及其富豪CEO轰然倒下的消息。在中国,这个名单有刘晓庆、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李经纬、原中国建行行长王雪冰、前光大集团(香港)董 贪婪的CEO、天文数字的假帐、胡吹乱捧的分析师,这些为富不仁的典型案例充斥着2002年,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我们的社会也在开始重树企业伦理,鼓励那些有良心的富人。2003年1月8日,几家财经媒体联手打造的“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分别授予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等十位知名企业家。全部109位候选人,是根据全国工商联分别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局发布的民营企业“促进再就业50强”、“纳税54家民营企业”、“工商联质量先进企业”等多项政府权威指标确定。关于财富良心,刘永好、郭广昌不仅多有慷慨义举,而且都曾有过精辟的言语,刘永好说过:“我觉得财富带来了责任感、价值感、成就感。”郭广昌则认为:“要在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里找到企业家的责任”。 这种声音令人感动。 1989年,工业家安德鲁·卡内基撰写了《财富的福音》一书,呼吁富人在有生之年捐献财富。而卡内基最终几乎捐献了自己创造的所有财富,当时价值3.5亿美元,如今约合30亿美元。 而在中国,财富的崛起正爆发出最强的声音。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教授在新近完成的《中国财富报告》一书中认为:中国财富状况发生质变57%的资本被私人掌握。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对财富的再认识,截至2000年底,资产性财产总量已达到38万亿元,其中私有财产已成为中国财富结构主要组成部分”。 但是,来自财富的福音却是弱之又弱,特别是在公益事业的捐助上。富人总是更家小心翼翼。面对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富人? 取之社会,回聩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责任感是中国企业伦理中最需打造的一环。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到底在哪?与美国股东至上的股权主义、日韩银行政府至上的债权主义、欧洲“员工尊重”的福利社会等企业伦理相比,中国企业的社会伦理取向应该是什么? 这些方面,反倒是一些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做出过一些引人注目的表率,比如IBM的捐赠开始于1985年,到现在大概有近亿美元的投入,而安利(中国)自1995年开业以来,参与赞助捐赠的活动多达100多项,捐款金额超过4500万元。而公众回报给他们的是良好的形象口碑,相对而言,中国企业却更愿意把大把银子花在广告上。 做更慷慨的富人。这方面的典范当属香港富豪邵逸夫,截至2002年1月,邵逸夫仅向内地教育事业的捐款已近24亿港元。2002年11月,邵氏又推出了一石破天惊的举动,出资设立国际性年度奖项“邵逸夫奖”,每个奖项的获奖者将获得100万美元。如果我们列一个中国最慷慨富人榜,会发现上面汇集的多是来自港台地区的名字,如李嘉诚、霍英东等,而其他地区富人在慈善事业的捐助上似乎缺乏更宏伟的目标、更具战略性的筹划,更缺乏超人的远见。 做一个有良心的富人?象哈姆雷特那句经典而致命的疑问一样,每个富人也有两种选择:“to be”或者“not to be”。 有些人把它归结为互惠原理——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我们后面的文章里,我们没有肯定,没有否定,我们只是真实地记录我们对“to be”或者“not to be”这两种选择的发现。 《蜘蛛侠》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更大的力量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富人也是这样一群人,20%的人却控制着80%的财富。但是,当看到朱镕基总理在国家会计学院成立时的严厉题词“不做假账”时,当看到上市公司董事长成为十几亿的造假大王时,我们不仅疑惑:中国富豪能否肩起那同等80%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