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003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 正文
激情台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2日 18:07 《中国投资》

  总策划 郭洪

  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中国电视荧屏上最火的电视剧当属《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在2003年伊始,最让国人关注的新闻则是台商包机回台过春节能否顺利成行的问题。这一段时间,以台商包机返台为契机,海峡两岸新闻媒体对台商的报道日渐高涨,这直接触发了我们以《激情台商》作为本期杂志封面文章的选择。

  正如这期封面文章中所提到的,目前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已经到了“发烧”的程度。几乎所有的台商都认为,祖国大陆已经是目前全球最后一块最大、最热的市场“大饼”,发展潜力巨大,商机处处,如果此时能够抢占到祖国大陆的内销市场,无疑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台商空前“热恋”祖国大陆。这种“热恋”的直接体现,就是台湾的大企业、大财团、上市公司赴祖国大陆的投资者络绎于途,就连已经投到东南亚的台资也转移到了祖国大陆。甚至有消息说有些台湾资金从日渐缩水的台湾股市中抽走,而投到了祖国大陆股市中。与此同时,在台商还出现了投资定居的倾向,仅在上海地区,就常年生活着40万台湾人。一些台商在祖国大陆建立家庭后,已经把他们的资金全部投到祖国大陆,希望在这里找到事业的“第二春”。

  台商“热恋”祖国大陆

  ○特约撰稿黄少华

  据最新统计,2002年前11个月,两岸贸易总额为402.8亿美元,同比增长38%。1至11月新批台资项目4385项,合同台资金额60.5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35.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9.7%、3%和30.6%。

  现在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祖国大陆已超过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顺差来源。投资项目金额增大、结构优化并向高新技术领域延伸,已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发展趋势。

  2002年是海峡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预期祖国大陆内销市场大幅开放的心理下,在台湾经济陷入数10年来出现滞涨、甚至严重衰退、两岸关系僵局未解的情况下,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仍然持续升温,保持了发展的势头,台商“热恋”祖国大陆到了发烧的程度。

  自1979年至2002年11月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达2635.49亿美元,其中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419.38亿美元,自台湾进口2215.97亿美元。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目前占台湾出口总额的25%以上,台湾获得顺差累计达1797亿美元。自1988年至今,累计台商投资项目5.6万多个,协议台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实际到资330多亿美元。

  台商投资新趋势

  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依存度升高,是祖国大陆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由于祖国大陆经济持续发展,市场与进口金额持续增加,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都在上升。台湾舆论说,台湾厂商如果不能顺应潮流,善用同文同种之优势,大力开拓祖国大陆市场,则外商必将捷足先登。到时,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固然会降,但市场占有率也会下挫,台湾经济必然将更衰退。

  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发展与开发重心的转变,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格局也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首先,投资热点区域扩大。继闽、粤东南沿海地区之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祖国大陆一个新兴的台商投资集中地。其中,制造业主要往昆山、苏州与无锡地区群聚发展,商业服务业则往上海落脚。此外,北京与天津两大都市以及东北沈阳等地,具有发展高科技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台商高科技产业北移的首选地之一。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其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必将对台商与外商形成新的吸引力。

  其次,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台商投资从最初的轻纺制造业已扩大到技术型产业、农业加工业及服务业,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的26个行业,其中最多的是电子及电器产品制造业,其次是精密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及饮料制造业,然后是塑料制品制造业。

  计算机及接口设备与零配件厂商纷纷到祖国大陆投资设厂;两岸航空业合作方面也取得新的突破;两岸医疗领域的合作也开始起步,并成为新的热点。此外,两岸金融保险业合作也迈出了喜人的步伐,台资的9家银行、15家证券公司代表处和12家保险公司在祖国大陆设立代表机构。

  第三,投资主体由中小企业主导发展为大企业主导,许多台湾上市、上柜公司都已到祖国大陆投资。近年,台商投资的主导性角色正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逐步让位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大企业。投资主体也从单个产品的加工变为联合上、中、下相关产业配套进行。这在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通讯及家电行业最为明显。在台湾大企业“群聚效应”的影响下,大批相关中小企业也纷纷跟进,逐渐在大企业所处的地域形成完整的产业供应链。投资主体的变化,使得台商投资规模大型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第四,投资形态逐渐向市场扩大型转变。近年来,随着祖国大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内销市场不断扩大,以拓展当地市场为主的投资增多。台商掀起了新一波的“增资热”,扩充生产规模,进行市场布局,以期在两岸加入世贸组织后抢占新的商机和市场。

  多年来,在祖国大陆方面重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全力保护台商投资的合法权益,祖国大陆已经成为台商投资的一片热土。

  祖国大陆使台商找到“第二春”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也是台湾岛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台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入祖国大陆,当时岛内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高涨,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基本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并于1993年前后形成高潮。而于2000年形成的第二波台商投资祖国大陆高潮,根本原因在于台湾岛内经济一片乱象,投资环境日益恶化,造成大量资金外移,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祖国大陆已是目前全球最后一块最大、最热的市场“大饼”,发展潜力巨大,商机处处,如果此时能够抢占到祖国大陆的内销市场,无疑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台商空前“热恋”祖国大陆,投资基本集中在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台湾大企业、大财团、上市公司赴祖国大陆投资络绎于途,到东南亚的台资也转到了祖国大陆,甚至有消息说有些台湾资金从日渐缩水的台湾股市中抽走,而投到了祖国大陆股市中。同时出现了投资定居的倾向,在上海地区就常年生活着三四十万台湾人,一些台商在祖国大陆建立家庭后,已经把他的资金全部投到祖国大陆,一展身手。

  据统计,台湾企业约95%在祖国大陆投资。而各地的统计数字表明,已经有8-9成的祖国大陆台资企业赢利。笔者做过的一个专门数据对比发现,一半以上的台湾上市公司,如果没有祖国大陆项目的赢利,其总体年度业绩将出现亏损,也就是台湾上市公司的经济增长点在祖国大陆。台商们说,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许多人在这里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

  随着台商的涌入,祖国大陆出现了许多台资密集区。东莞是广东一个面积2000平方公里的地级市,集中了全大陆近一成的台资企业,合同台资近50亿美元。紧邻上海的昆山是江苏苏州800多平方公里的县级市,有1100家台资企业和88亿美元的合同台资,且新进台资企业现在正以每天1家的速度增加。台资的云集,产生了群聚效应,和相当完善的产业链,也成就了“东莞奇迹”和“昆山奇迹”。

  13年前,年轻的台湾商人叶宏灯“怀揣着家当和理想”来到广东东莞石碣镇,投资100万港币创立了镇上第一家台资企业,而今叶宏灯已成为东莞最有成就的台商之一,员工从25名增至4000多名,工厂发展到9家,年产值4亿多美元,目前其生产的电源保护器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鼠标居世界第二位,而电话零配件和电脑扫描仪则分别占世界的第三位和第五位。

  10余年间,台商编织的祖国大陆创业“神话”几乎俯拾皆是。一如顶新集团在大陆北方创立著名方便面品牌“康师傅”,销量冠居同行业。当年少量投资的东莞台资企业徐福记经过多年精心经营,于2000年开始在大陆糖果行业销量排行榜中折桂。目前徐福记产品已遍销祖国大陆各大中城市,拥有5000个销售点,远者可达乌鲁木齐,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一年营业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在祖国大陆市场竞争中遥遥领先对手。徐福记的下一个目标是营业额100亿元人民币。旺旺集团在祖国大陆从最初的1个厂发展到30多家分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去年单在南京一地的纳税就达1.2亿元人民币。

  台商不断滚动壮大的事实验证了祖国大陆吸引台资、保护台商的诚意和决心,也让更多的台商蜂拥而至。经济学家指出,随着祖国大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加上广阔内销市场的逐步放开,已积聚起雄厚实力的台资企业会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发展壮大。

  台湾媒体形容2002年的台商投资祖国大陆:过去尚未进入大陆市场投资的小台商企业,包括餐饮、零售、服装、律师、会计师等专业行业,在这一年似乎全都挺进祖国大陆市场,企图在祖国大陆投资热潮中赶搭最后一班列车。

  祖国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为今后两岸经贸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台商在祖国大陆将全面进入“蜜月”期。国台办经济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从目前两岸经贸交流的态势看,在未来几年里,两岸贸易仍会大幅增长,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也将继续扩大,两岸经贸交流活动仍会高潮迭起,两岸经济会逐步形成并巩固互动与互补的格局。

  东昆山南东莞 台商的投资宝地

  ○特约撰稿 黄少华

  在昆山和东莞,从街头到巷尾都飘着闽南话和台湾小吃香味,入夜满街灯火,熙熙攘攘,夜生活之多彩冠居市区和诸镇。街上随便问一人,很可能就是台湾人或为台企服务者。

  昆山和东莞之与台商,好比一边是摩登的热恋情人,另一边是从传统中走来并初尝现代滋味的夫妻,谁更幸福,恐怕因人而异,各有高见。台商最经常接触的祖国大陆地名,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广州,而是昆山和东莞。在他们的眼中,这是两块投资的黄金宝地,能给他们带来滚滚财运。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面积900多平方公里的江苏昆山市台资企业超过1100家,累计合同利用台资88.5亿美元,实际到账台资45亿美元,占江苏省引进台资金额总数的30%以上。去年1到11月新增注册台资企业300多家,平均每天注册一家台资企业。

  从首家台企1985年落脚以来,台商投资东莞始终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近年更形成高峰期。目前,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广东东莞拥有台资企业近5000家,约占台商在大陆投资企业的1/10,累计合同投资金额达48.5亿美元,占广东台企的1/3。

  两地特点各异

  如今,在昆山投资的台商龙头企业多,拉动作用明显。台塑、鸿海、仁宝、宝成等台湾排名前100位的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已先后在昆山投资创办了130家企业,投资额超过全市台资企业投资总额的40%。据统计,目前在昆山投资的台资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已达644万美元,其中,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企业有300多家。台湾上市公司中已有捷安特自行车、樱花卫厨、耀宁电子等31家企业在昆山投资46个项目。台湾知名大企业的进入,带动了相当一批配套企业的跟进,出现了“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昆山投资的台资企业技术含量高,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在已落户昆山的台企中,电子信息企业和精密机械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已形成了以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制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宏、金宝、伦飞、神达等台湾6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家相继在昆山投资,昆山已成为中国IT产业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而作为中国大陆台商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东莞的台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传统产业较多,社会化分工较细。有台商说“这些企业在台湾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都转移到了东莞,现在东莞要什么配件就能拿到什么,台资中小企业功不可没。”除IT业外,东莞台资企业还在制鞋、塑胶、家具、灯饰等近30个行业中也具相当规模,上下游产业配套完善。多行业完善的产业链成为东莞招商引资的最醒目亮点。

  有人粗略统计过,世界上每10双运动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东莞的台企。东莞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前会长叶宏灯说,东莞完善的产业网络对制造业而言极为有利,这一优势是大陆任何其他地方在短时间内无法取代的。东莞有些台资企业开始在长江三角洲设厂,但配件仍需在东莞购买。台商在东莞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台湾接单、大陆生产、产品全部出口”,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的模式。例如最讲究配套的计算机信息业,在东莞已达到800多家,这些台商之间已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产品生物链”,即每一家企业都带来了自己的上下游企业。像著名的台达电子在东莞投资办企业,其上下游企业为减少成本也跟着来了东莞,一家大企业就带来了22家中小企业。

  眼下,东莞已开始视IT业为未来产业主导方向。目前东莞台资IT企业已达1000多家,约占全市IT企业的1/3。东莞的电脑零部件配套率达95%以上,10多种IT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前3名,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之一。

  昆山和东莞台资特点,正好说明了近年来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形态变化——早期,台资以中小企业、传统产业投资大陆,多集中于东莞,并逐渐向新型企业延伸;昆山作为后起之秀,吸引了大量台湾大中型企业的高新项目,起点较高。

  昆山的魅力

  苏州市台办一位负责人说:“昆山的发展首先要感谢上海。继南方城市首先开放之后,上海浦东迎来开发开放热潮。当时浦东一下子涌入大量资金,但很多台资项目因为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百万的规模,上海看不上眼。昆山离上海仅55公里路程,台资拐一拐就到了昆山”。

  昆山东依上海,西邻苏州。昆山就凭借这地缘优势起家,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中吸引台商来投资。当年中小型台资企业进上海的门槛太高,他们才选择了毗邻的地价低、劳动力便宜、政策灵活的昆山。而当时开放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聚合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时,到昆山来投资的,不再是浮萍而更多的是大树。台湾前100大企业中的25家在此落户,甚至还有巨型项目。

  几年前,外人对昆山的了解还仅限于阳澄湖大闸蟹和古镇周庄,但在这一轮台商投资热中,昆山已脱颖而出,成为祖国大陆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在岛内,几乎无人不知上海边上有个昆山号称“小台北”。

  据说,昆山到欧美去招商,总是说自己在上海边上,昆山到上海虹桥机场仅35分钟路程。但上海嘉定、青浦的人到台湾去招商介绍自己,却说自己在昆山的边上,台商马上就知道了,因为昆山在台湾的知名度太高了。

  尤其是昆山精心打造的两块“金字招牌”——昆山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已成为吸引台湾IT企业进驻昆山的“强磁场”,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当今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IT产业“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生产经营需求,从而一下子吸引了宏等6家台湾笔记本计算机商前来入驻。此外,还吸引了台资大企业兴办的南亚工业园、华扬高科技工业园、彰化工业园等,每个项目开发面积都达到102平方公里。

  不仅如此,昆山还致力于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网络和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使来昆山投资的台商处处感受到热情、真诚和高效。

  “昆山的发展,除了有靠近上海的地利,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政府的亲商服务!”昆山市台商协会会长戚道阜说。

  昆山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区域优势、政策优势很重要,服务优势最重要。早在自费开发阶段,昆山人就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寓招商于服务之中”、“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引资策略,创造出鲜明的招商引资优势。在昆山采访时,笔者听到最多、印象最深的词是“环境”。在许多投资者眼里,昆山的最大魅力也在于环境。

  东莞的优势

  对于东莞来说,就近借道香港,长久吸引外来资金,并形成当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独特优势。多为外向型企业的东莞台企,现在基本形成了“台湾接单、东莞生产、香港出口”的流水模式。在东莞和苏州均有投资的台达集团有关负责人比较两地电脑产品出口美国速度,认为从东莞生产,取道香港到美国,要快两天。

  产业配套的优势,已成为东莞市吸引台资最重要的优势。目前东莞已拥有2万多家工业企业,行业分布广,加工品种多,产品配套容易,尤其是电脑组装配套率高达95%以上。相互配套的工业发展形态,既有助于投资者降低成本,又便于其及时掌握信息,调整经营,因而东莞成为客商进行产品加工制造的理想地区。业界称,东莞的计算机零配件生产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结构,从小到一颗螺丝钉的上游产品,到下游的计算机整机配套,一应俱全。以台资致伸公司为例,其在东莞就有8家计算机配套产品生产企业,产品供应IBM、戴尔等著名计算机业跨国公司。IBM亚洲区副总裁亦曾说,从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一旦堵塞,全球70%的电脑产品将出现缺货。

  由于东莞的600万台资企业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劳动力成本低是东莞吸引台资企业的重要原因。东莞负责人说,如果说台商投资初始阶段看中的是当地廉价土地、劳动力以及便利的交通,现在的东莞是靠优越的亲商环境吸引台资。生活质量的飞跃,使东莞从普通百姓到政府官员都将招商引资、服务外商看成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大事。

  同时,样板效应也吸引大量新台资。电源供应器等多项产品现在雄居世界IT业第一的台达国际控股,10间在东莞的企业从1家发展到4家,总投资额从800万美元扩大到1.43亿美元,4家企业都经过2次以上增资扩产,有的达8次。同样跃居国际同业第一的是宝成集团。裕元鞋厂等入驻东莞的多家企业是它的主要制鞋生产基地,现在全世界10人就有1人穿着它生产的鞋子。现在集团有了新的计划,自行规划和投资建设了东莞黄江裕元工业园,占地约3300亩,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目前已有技嘉等21家台资企业进驻,家家规模宏大。

  松山湖开发区是东莞市目前倾力打造的一个科技园区,它不同于一般科技园,而是要另辟战场,全力吸引台资等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使松山湖成为跨国公司、大企业的研发生产中心,努力使其成为跨国公司拓展中国市场的整合基地。

  优惠政策伴随祖国大陆台企成长

  ——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教授

  ○本刊记者赵文华

  刘震涛教授,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留校任教。曾担任自动化系副主任、校科技开发部副主任等职。1986年调往国家计划委员会任国外贷款局副局长、外资司副司长等职。1989年,调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局长兼国家计委台办主任。现任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在国台办经济局10年的工作期间,曾参与对台经济政策的研究和重大台资投资项目的协调。1997年和1998年,两次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司、局负责人和学者赴台考察和参加研讨会、展示会等重大对台经济交流活动,在台湾引起了较大反响。

  2002年1-11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项目为4385个,协议台商投资金额为6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35.8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9.7%、3%与30.8%。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巨大成功与祖国大陆对台商投资的优惠政策有何种关系?记者专程走访了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教授。

  记者:2002年祖国大陆与台湾两岸贸易额大幅增加,其中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增长104%,与之相适应的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热也不断增温,达到空前规模,请问您这是否与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投资优惠政策有关?

  刘震涛:坦率地说,现在针对台商的特殊优惠政策并不很多,特别是两岸分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逐步是“国民待遇”的趋势。当然还有4年的过渡期,还有过去的一些政策延续下来,所以在定位上是否可以准确地说当前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情况是多年行之有效贯彻优惠政策的结果。

  记者:请您谈一下我们过去的具体优惠政策有哪些?

  刘震涛:这要追溯到从两岸的经济交往开始以后,1988年11月7日,台湾当局开始对祖国大陆开放探亲,从那时台商开始以探亲的名义,对来祖国大陆投资做一些投石问路的工作。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刚开始集中在福建和广东,但探亲会探到全国各地,所以投资也遍地开花,很多穷乡僻壤也有台资,当时是亲情带来的台商投资热潮,但这个阶段毕竟短暂,因为经营企业要有好的环境,要有原料、市场、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那时候很多方面不具备,所以慢慢很多企业被淘汰了。比如“康师傅”现在看来很成功,但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内蒙投资做蓖麻籽油便全军覆没了。

  说起“康师傅”是上世纪80年代进来的,刚开始只做食油,以后到方便面、又到饮料、又到饼干、又到商业流通领域,现在准备做物流,还准备做便利店,它由一个小规模企业发展成了大型企业集团,这其中就有许多是得益于政策的支持。还有灿坤这个企业也是上世纪80年代进来的,是专做小家电的企业,现在已发展成相当规模,发展的过程也是与政策相关的。灿坤的B股上市问题,还有康师傅1995年在香港上市,都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他们属于民生性产业。祖国大陆对台商投资基础设施产业和技术产业,像石化、建材和高科技产业也都予以政策支持。

  我们有几个比较重大的政策支持。一个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3个台商投资区,当时是特区办和国家计委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可以说从体制上作了保证。台商投资区的设立大大改善了台商的投资环境,对台商投资起到了鼓励作用。1988年——1989年那时也正处在国民经济治理整顿阶段,大量压缩基本建设,台商投资时想拉祖国大陆人一起做事,我们投资没有钱,而在当时银行贷款是要按指标执行的,地方没有贷款指标,在计委的安排下,当时人民银行给台资企业专门建立了配套资金制度,一直搞到1997年,实际有效至2000年(1997年清理文件的时候,因为是国务院的文件而未被清理掉)。从1990年开始,每年的配套资金达到3亿元人民币。这个措施非常有利,凡是合资的台资企业都可以从中申请,至1997年配套资金总累计达到30亿元人民币。这个政策对合资台资企业的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的时候,台商的投资力度很大。1992年至1993年一年的投资额就超过了以往的投资总额。在投资过程中,台商与别的企业会发生项目冲突。针对这一情况,在1994年4月国务院召开的对台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对台商实行“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即同样一个项目,可以对台资优先照顾批准。比如对上海浦东的一个台资项目,我们自己的企业不批,批给了台商。这个政策对台商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另外,1994年3月份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这是祖国大陆单方面对台商实施的保护。在1987年台湾宣布探亲以后,1988年国务院有一个法规:《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若干规定》,共有22条,但其中以鼓励为主,保护较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两岸经济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多种多样纠纷和矛盾,为了保护台湾同胞经贸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于是又起草并通过全国人大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虽不是优惠政策,但对台商投资起到了很重要的保护和鼓励作用。1994年10月,国务院又做了一个决定:在全国台办系统中设立台商投诉协调机构,解决台商“投诉有门”的问题。1995年5月,国台办率先成立了台商投诉协调处,解决了全国性跨部门、跨省市的投诉问题,这是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台商投资法制环境上非常重要的举措。

  还有在金融方面,当时国外的保险、证券等不断进来,而台湾当局绝对禁止台湾的金融机构到大陆,为了帮助台商解决融资问题,我们对台商作出特例处理。另外,我们在2000年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这一政策对台商的投资也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所以说,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一路走过来政策的支持的确是非常明显的。

  记者:外资企业对我们的对台商投资政策提出过一些疑问,2003年我们还会有对台商的新优惠政策吗?

  刘震涛:无论是谁,大家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即台湾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祖国,台商是中国人。实事求是地说,对台商的政策优惠伴随着其发展过程,给了台商投资祖国大陆以巨大的信心。包括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巨额贸易顺差,至2001年累计达到1472亿美元,2002年达200多亿,台湾的外汇贮备主要在于此,这也是我们对台的一个优惠政策:容忍了巨额逆差的存在。为什么?因为是一个国家内部事务,这是祖国大陆的一种胸怀。

  因为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2003年我估计不会有新的优惠政策出台,但是两岸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国共产党“16大”提出全面奔小康的目标,为台商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我相信聪明的台商会利用他们10多年来在祖国大陆积累的丰富经验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

  记者:您认为2003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会是什么情况?

  刘震涛:我相信2003年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会继续增长。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广大台商理想的投资场所,甚至成为很多台湾同胞向往的定居地。

  十五年灿坤铸就创业神话

  顶新集团:15亿美元打造方便美食形象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窗口

  新浪超炫彩色情人节站 激情体验心跳感觉!
  30M任你邮送相册,免费试用抽大奖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7650 情人节 射雕英雄
 
  新浪精彩短信


情人节彩信传情!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林志炫] 单身情歌
[黄品源] 简单情歌
[莫文蔚] 电台情歌
[和弦] Butterfly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产业资讯诚招代理!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阀门及管接
卖:墨盒芯片恢复器
企业推荐
优耐燃气仪表有限公司
山东东大化工有限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热招
   分类信息北京
   攻克牛皮癣白癜风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