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现货市场相互促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7日 11:1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回首往昔,国债现货市场缺陷和金融期货市场监管不完善是酿成风波的两个主要原因。 国债现货的非市场化使国债期货成为无本之木。国债市场应该实现利率市场化,发挥国债基准利率功能。但当时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我国国债实行保值贴补政策和国债贴息政策,市场依据对统计数据和财政部的“消息”的预期进行期货交易,使国债期货市场演变成了不完全的“通货膨胀期货”的政策市或消息市。这使得期货交易所在“3·27”后虽然加强了 期货交易所对国债期货的风险监管出现漏洞使投机炒作有隙可趁。当时交易所在保证金、开仓、涨停板、持仓限制、清算制度等风险控制手段的设置上经验不足,令国债市场的缺陷被放大,期货市场出现恶性波动。 期货市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期货业整整低迷了7个年头,国债“3·27”、“3·19”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以至市场对金融期货噤若寒蝉,国债市场也处在一种步步为营的防御性发展之中,与金融制度改革的步伐甚不匹配。不过,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在改变,交易所监管和风控功能的强化和强大,有力地促进了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交易所不断吸取教训,借鉴经验,通过加强和完善风控制度来降低期货交易风险。比如现在上海期货交易所针对当初的不足采用浮动盈利禁止开仓、一般月份和交割月份分设保证金、由逐笔盯市取代逐日盯市、持仓限制和大户申报等措施,使期货交易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虽然国债市场的成熟和发展牵涉到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债券市场整体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但在期货市场监管能力加强的同时,国债市场也渐入稳扎稳打的蜕变佳境。 我国1997年成立银行间债券市场,1998到2002年进行扩容,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机构引入到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实现交易主体多元化的同时打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资金流通渠道,为构筑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埋下伏笔,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与此同时,2002年企业债券的发行量增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推出企业债券回购和大宗交易制度来活跃交易所债券市场。 这些交易方式的引进将明晰债券市场的结构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增加债券存量,活跃债券交易,提高债券流动性,建立国债的指导地位,弥补当初国债市场的不足,推进利率市场化,激发国债期货的重生。(期货风险事件回顾及分析二)(覃扬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