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蓝色梦想: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之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2日 16:11 《中国企业家》杂志 | ||
在风雨飘摇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家们另外一种躁动正益发强烈起来。“走出去!”国门洞开的一瞬,他们选择的不是只停留在自家的后院闲庭信步。但从早期荣氏父子的中信,到海尔、海信、TCL都不免在这条路上走得辛苦异常。然而还不仅仅是辛苦,“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往往被偷换成“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关于中国式跨国公司之路的探讨,也往往伴着时机是否成熟、概念是否准确的争论。 “我们自己对世界名牌的体会是,这个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建立的本土化名牌的综合。”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确实,从实力来说,中国企业还没有到能够走出去的阶段, 现在我们出去要和索尼、松下、LG、三星这样的公司竞争,是风险很大,实力不足。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等到自己的实力到那一步再出去的话, 时机也就没有了。” ——TCL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东生 “中国绝大部分的公司都没有到海外兼并收购的时机。” ——美林中国主席刘二飞 “如果要真的跳出来,至少要在本土市场做到有竞争力。 在全球排前三名的企业里,没有一家是不在本土市场占前三名而在全球市场占前三名的。”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 论坛三 主题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之路 论坛主持人 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 嘉宾 TCL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东生 明基电通董事长、总裁李火昆耀 美林中国区主席刘二飞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文中 实华开电子商务集团董事长兼CEO曾强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执行官张醒生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秘书长李罗力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 关于TCL的 跨国经营 刘二飞:我对李东生的跨国经营很担心,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第一,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全世界的公司都在往中国涌,人家的公司已经在世界上打下一片天地,在自己国家没有机会了,往中国跑,我们自己的公司却往外跑,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这是没有道理的。中国是全世界的生产基地,我们为什么到德国去生产?而且还是打施耐德的品牌,更没有道理。 第二,中国的家电行业的“战国”时代还没有到来,谁赢谁输还很难说,这个时候要集中精力,把中国的战场站住,然后再往外跑。现在着急往外跑,回头发现国内竞争一激烈,战线拉得太长,就会出现问题。一个公司最重要的资源就是CEO的时间,要把你的精力放到应当花的战场上。假如长虹、海尔,向你发动全面进攻怎么办?所以我认为中国绝大部分的公司都没有到海外兼并收购的时机。 张醒生:不要简单地看李东生单独的一个行为,而要从企业的战略角度来出发。TCL设置的企业远景,就是要成为一个跨国公司,早晚他也要走出这一步。在走这一步的过程中,迟早要交学费的,今天的学费和明天的交法可能不一样,今天是820万的学费,明天可能是要交1600万,何时走和怎么走,只是战术上的问题,什么时候收购谁,要看战术的搭配。同时,我们也要仔细考虑它所处的产业环境。李东生收购施耐德,并不是全盘的收购,而是收购施耐德彩电业务。中国彩电市场已经充分饱和,彩电行业的实力非常雄厚,李东生是从里面杀出的实力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彩电市场不能容纳他的能力,他必须向某一个方向“泄洪”。中国一些制造产业,在某一个具体的产业价值链的环节中,是可能形成中国式的跨国公司的。当然,中国经济现在是处于跳跃式的进程中,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之路,肯定和国际上的跨国公司走过的路不完全一样。 王冉:对李总没有必要太苛刻。在这么多的本土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全球市场,有可能有一个时机成熟度的问题。反过来说,中国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实已经习惯了所谓“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真的让他局限于某个市场集中全部的资源作战,多少有点心有不甘。不过如果要真的跳出来,至少要在本土市场做到有竞争力。在全球排前三名的企业里,没有一家是不在本土市场占前三名而在全球市场占前三名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本土市场资源的优势,比如说便宜的生产力、本土市场的潜力,有限度地做一些实验。要把握一个有限投入的原则,不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是有限的实验阶段,更多地考虑到局部“开花”,一点一点地来完成整体布局。 李东生:这几年海外经营,我的体会是扬长避短、避实就虚、不图虚名、见利见效。 收购施耐德这一战,也是我们在发达国家的第一战。在国际战略中的一个投资项目,如果失败了,我们有自己的底线,风险一定是要能够承受的,TCL在经营管理体制上设置比较好,国内这块业务,并不会因为海外业务的成败受影响,各自的目标责任很清晰。 中国企业做海外扩张,目前这个阶段,胜算的把握我觉得可能最多也就达到70%。确实,从实力来说,中国企业还没有到能够走出去的阶段,现在我们出去要和索尼、松下、LG、三星这样的公司竞争,是风险很大,实力不足。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果等到自己的实力到那一步再出去,时机就没有了。 海尔的跨国化与多元化 王冉:由于中国各个行业都处在发展初期,确实存在着一些在西方的发达市场里所不再存在的特殊的产业机会。对于像海尔、联想、TCL这样的公司,就有可能抓住这个特殊的机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进入这个市场。 所谓合理的方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跨国产业巨头的产业经验。海尔将来在保险上能不能成功,取决于海尔把自己看作股东还是把自己看作人寿保险真正的玩家。如果行使好股东的职能,从董事会的角度介入,有可能是非常成功的投资。但如果认为自己了解中国,以我为主来做合资保险公司,我想结局一定是很惨淡的。 曾强:中国企业做大了,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本来你做一个冰淇淋,为送冰淇淋搞一个送冰淇淋的自行车厂,烤鸭好吃就要搞一个烤鸭厂,想做得大而全。而外国的企业是做精而深。海尔的阵线很长,未来中国的主战场可能会受到同行竞争,或者国外竞争的压力,顾此失彼,一旦阵线太长的话,如果海尔没有张瑞敏,怎么办? 刘二飞:按照国际上的普遍真理来说,企业经营最好是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不要跨行业经营。GE是一个例外,而现在大家对GE的经营模式也有质疑了。美国大部分跨行业经营都失败了,比如说美联航。一般人出去旅游,都购买机票,都要定酒店,是联系着的,所以它在80年代想搞一个综合性的旅游、航空集团,收购了很多酒店和旅游公司,结果发现航空和旅游、酒店虽然非常接近,但完全是两码事。其实,全世界最成功的跨行业经营在于开掘“处女地市场”。 李火昆耀:三星的方式也许符合张瑞敏的思路。韩国三星最大的股东是三星人寿保险,三星也是韩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三星经过房地产的运作,累积了很多资本,投资在电子事业的发展上。 现在机会很多,但企业家最大的困难,就是怎样选择合适的战略组合,要拒绝诱惑,达到自己的专业经营能力,并且找到合适的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