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报总编杨大明作客新浪
主持人:在我们的第十一期《总编在线》对话中,《中国经营报》执行总编李佩玉对几家财经报纸做出了这样的评价:《21世纪经济报道》的优势在于新闻性,《经济观察报》在于深度,《中国金融报》在于实用性,你给《财经时报》也做一个评价?
杨大明:我觉得《财经时报》在于其严肃、客观,加入了一些人情味。刚才你谈到的那些评价,确实,这几家报纸,作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好,或者作为同行也好,他们这两年变化比较好。
主持人:你同意李佩玉对其他三家媒体的评价吗?
杨大明:她的评价比较客观。
主持人:你对于财经媒体关于追踪经济制度变革,有什么看法?
杨大明:关注制度变革是《财经》杂志一个特别重要的特色,无论是报道、评论,包括重点的事件、风云人物文章,在策划的过程中,都非常强调对于中国的经济制度的改革、变化的意义,或者体现这种价值。
《财经》杂志按照采编流程来说,对每一个题目的报道和策划是比较细致的。有两个说法,一个叫“先发制人”,一个叫“后发制人”。“先发制人”就是说当你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之后,一定要先于别人找到更好的题材,比如象杂志早期关于中创、海发行、关于香港股市的报道等等,我们一定要先于同行。还有一种是“后发制人”。因为新闻经常是滚动地发展的,会跟踪事件报道的。我们可以晚于别人做,但是做出以后是最权威的,在某一段时间内别人是很难超过你的。私下记者在谈论报道题目的时候,经常要讨论“这跟体制有什么关系”,不行就先放一下,慢慢就会形成风格。
《财经》杂志和《财经时报》在定位上有关系,也有明显的区别。比如《财经时报》的主要读者群是中层的一些决策人,关注的话题多为日常发生的经济事件。《财经》杂志更关心重要的访谈、重要政策的独家的解释等等。
主持人:说到这个话题,想到几年前谈到的话题,比如“精英办报”,财经杂志给自己赋予了比媒体本身更高的社会责任,你认为财经类的报纸,它所应该承担的媒体责任到底是什么?
杨大明:报纸和杂志还是有一些区别。我认为杂志更应该强调群体意识,过去叫同仁,就是三五好友,为了一个理想,为了一个追求,大家聚在一起,办一个杂志;可能出一两期,没钱了也就算了。比如中国早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大量这样的杂志。报纸呢,有一点区别,它要成为公共舆论的平台,要反映新闻,要反映各方面舆论的变化,传播多种声音,这是最主要的。
所谓精英,主要是针对一些职业记者的描述。他们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意识,由于职业的水准和追求,决定了他们要办一个直接影响主流决策的媒体,要体现一种声音。另外,他们更多地强调采访的深入,要涉及到深层次矛盾的问题。近来不太说“精英办报”了,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表明,大家更加强调满足读者的需求,发行也变成了“读者市场”这样一种提法。这说明了一种趋势,精英不精英,主要是看你提供的内容读者是否接受。但我认为精英永远存在。刚才谈到了媒体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选择。
网友:最近一两年出来的财经类的媒体,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都是产业资本注入了媒体,因此运作的时候是比较商业化的媒体运作,这跟《财经时报》有比较明显的不同。现在事实的证明,商业化运作的媒体,市场的运作非常的灵活,这一点是不是值得《财经时报》去学习呢?
杨大明:刚才谈到,现在几家主要财经媒体的主办人和投资的方式都是有一些区别的。从《财经时报》的报纸特点来看,我们内部是实行采编部门、发行部门、广告部门分离的,我们中间有一个“防火墙”。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有主办人历史的原因。早些时候只有一个刊物、两个刊物,现在基本上延续下来。这种格局会不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我不好下判断,但是我觉得其实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形成更加细致、及时沟通的机制,在采编等方面有快速的反应,满足读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话,我倾向于分离。为什么呢?国外一些媒体也证明了这一点,各司其职,各个方面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同时有一个很好的沟通的机制、协调的机制,这也是一种选择。
主持人:长线的做法?
杨大明:对。你刚才谈到的一些报纸做了大量的尝试,我认为都很有价值。其实投资人也在试探,大家都有媒体市场投资的机会。当然说有点一厢情愿的话,报纸的成长肯定要经过一段时间,最终达到良性的成长环境,很难说一下子跳跃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报纸的阶段,那绝对是不现实的。可能现在是比耐力,比调整的机制和创新的意识。
| 左起:财经时报总编杨大明、新浪网财经频道主编曾祥雪 |
主持人:我们在对话当中,我发现你是一位非常理想主义的纯粹的媒体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设想,如果有一笔产业投资给你,让你做比较化的商业财经媒体,你是否会选择?
杨大明:我想我们会仔细地讨论一下他对市场的要求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做媒体会赚钱,会成功,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对媒体自身规律的了解,或者说他对报业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要有赢的欲望,同时要有输的承受力,这可能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在内容方面,他不能干预内容,就是说他要做的产品,他如果认为我合适做,就应该把独立的操作的权力交给我。当然,这中间要有一些制度的安排,来搭好这样的框架。
第三,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对这件事是否感兴趣。我觉得记者是要凭兴趣工作的。我们经常有新来的记者面试,我会问他是否愿意了解花钱的信息呢?如果他不愿意逛商场,不注意价格的变化,对数字不敏感,他很可能就不会很好地做下去。从我个人来说也是这样的,其实做《财经时报》,我也是在将这样的兴趣提升。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在《财经》杂志和胡舒立主编有非常默契的配合,你怎样介绍这位传奇的传媒人呢?
杨大明:首先,她是一位特别能吃苦的人。我们两人是大学同学,四年在同一个班。比如她的外语很好,就是在这四年里打的基础。可以说,舒立学外语是从翻译外语小说开始的。我比她小几岁,记得有一次,刚上课,她把我们几位年轻的同学叫到一起,帮忙誊稿子,每人分几篇。她说:“大明给你几篇。”我看了一下,是小说中的第一章。当时各种教材很少,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少,她就是这样坚持往自己定下的目标做。后来从事财经方面的报道,大家公认为她是非常优秀的记者。我认为她无时无刻不在注意学习、注意积累,像采访的过程就是听录音、扒带子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第二,她有记者的责任感。她对记者有自己的理解。记者这个职业一定要承担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被权力和利益所左右,一定要为公众获得他们应该知道的新闻去努力,要推进这样一种制度的改革。这是她的主要特点。
网友:我非常喜爱我的新闻专业,我也想做财经记者,但是很多的女记者告诉我,说这个行业的竞争,有的时候挺奇怪的,比如女性在财经圈子里比较有优势,暗含的意思是采访对象大都为男性,我就想问你怎么定义所谓记者的尊严?
杨大明:确实女记者挺多的,我们编辑部女记者占了多数。我觉得不应该存在这个问题,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当然,现在都说社会很复杂,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愉快的事情会发生,但是我觉得这不应当成为影响一个人的决心的理由。如果你对记者的职业有很坚定的想法的话,这个问题是非常小的问题。而且你周围的环境、编辑部的同事会帮助你,你会成为一个成功的记者或者编辑。
主持人:你长期在财经类媒体从业,同时对经济宏观的状态非常的了解,我们有一些网友是非媒体的问题,请你回答。
网友:今年是2003年开头,你怎样预测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股市的一些基本状态会是怎样的?
杨大明:我觉得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2003年改革的进程。刚才谈到《财经》杂志的例子,过去五年,中国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比如在金融、投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重要的领域,包括社会保障领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就是说,大家充分意识到制度的变革、法制的建设的重要,这个任务很艰巨。未来五年或者几年,在这方面推进的力度或者改革的进展是不是顺利,可能对于经济很重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
再有一个,作为读者来说,会更加关心宏观经济与个人经济的联系。过去认为宏观经济是经济学家的事情,这是错误的看法。大家以后会更加关心周围的经济的变化。作为财经报纸,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做这方面的报道和分析。换句话说,大家关心财政部的钱,也关心自己兜里的钱,这两者是有联系的。反过来说,成功的媒体发展会推动经济,发挥媒体特有的功能,我觉得是这样的。
股市的问题是这样的,说实话,我不炒股票,我只是把股市作为关注财经新闻的一个领域。我认为这同样取决于证券市场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是否能够到位,包括大家最近讨论的一些重要的人事变动,是不是意味着将来会带来新的变化,怎么说呢?这个事情还是要看事态实际的发展。我觉得中国要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要和世界一起发展,这种融合和变革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中国将在未来几年不断开拓各种领域。
主持人:请你预测一下财经类的周刊、报纸、杂志今年的一个整体的走向判断,在哪些方面会有所突破?
杨大明:今年2003年,我最近听到的一些消息,可能还会出现新的财经报纸,还有日报,大型的日报会出现。在一些主要的城市,比如上海,还会出现新一轮的媒体竞争,尽管报纸不一定会在上海办,但是主要的报纸会围绕着上海的市场,这也是新闻密集的地区。再有一个,我觉得其实在报道的形式上,报道的取向上,会有更多的选择。现在几家报纸都有了一两年发展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他们的创新的压力可能更艰巨一些。把平台好了,我们创新的愿望非常强烈,其他几家报纸也是一样的;为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会加大这方面的突破。因为有几个大的时点,比如过了3月的全国两会之后,会有新的人事、机构变动出台,大家会很关心;包括宏观经济的预测,去年有了超出预料的高速的发展,今年会怎么样,财经媒体一定会关注的。
补充一点,在时政新闻方面,财经媒体也会拿出一定的精力和投入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一个成功的、权威的财经媒体,也应该为大家提供重要的时政、社会的新闻。其实目前几家财经媒体已经在关注这些新闻。
网友:我们都知道你在日报、周刊、月刊的杂志工作过,不同间隔周期财经媒体的运作,你感觉有什么非常大的不同?
杨大明:有很大不同。从内心来讲,我还是喜欢做日报。我做日报的时候,我在签版的时候,脑子已经不是今天这张报纸,而是想到明天;日报新闻如果有疏漏的话,我会明天继续做连续报道。月刊更强调稳定地提供某一方面的信息,或者说它的保存价值要比日报高得多。我觉得日报的寿命大概就有20分钟吧,过了这个时间它可能就死了,就没有人看了;而月刊必须有一个追求精品的目标。周报的追求是二者之间,它要更加体现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比如今天是星期二,上周的情况和下周的情况读者都要有一个了解,我认为大概涵盖了三周发生的事情。从对新闻追踪强度看,周报好像在做400米跑,日报是100米,月刊是1500米或者3000米,大概是这样的分配吧。我特别喜欢做财经类的日报。
主持人:财经类日报难做,是缺乏资源吗?
杨大明:有资源的因素。现在财经媒体面临着新闻资源调整的过程。过去是党报、机关报等几乎垄断了新闻资源。财经新闻目前主要一块出在政府部门,权威部门。对于市场化选择的媒体来说,现在他们要从原有的传统媒体中挖出来,重新整合,这是比较有难度的。另一方面还要建立新的资源,新的产业、新的领域、新的话题,这块要及时跟进。
我觉得日报的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保证发行,每天早晨8点要保证把报纸放在读者手边,这是一个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全国性的财经媒体,我认为压力更大一些,因为他们的新闻不象都市报那样有普遍的读者。第三,现在要和互联网竞争,甚至和电视竞争,要获得稳定的读者,必须要形成品牌,这取决于投资、商业模型的设计,以及非常稳定的、有长期发展的心态度记者队伍,我认为这还是要有一个过程。
主持人:说到你的职业追求时,你说过这样的话:“我现在做的事情永远是此生做的倒数第二件事情”,我特别好奇个中缘由,请给我们的网友解释一下好吗?
杨大明:第一是有压力,日子不多了。我跟我们的记者说,很年轻的记者,我说你写稿子是“写一篇少一篇”,要有这种压力。但是另外还不甘心,还追求一种变化——如果是此生最后一件事,那也就这么着了。我想总还会有一件事在吸引我,我认为还有一个机会,而这种机会很少。大概是这样的想法。
网友:你作为一个媒体人,你的媒体生活是怎样的?愿意上怎样的网站,最喜欢哪类的报纸?最欣赏国外的哪些媒体界人士以及媒体?
杨大明:我上新浪网还是比较多的。不管什么时候,如果要了解新闻,我会看新浪网的新闻,其他的也会看,但是比较稳定的还是看新浪网的。国内的媒体人,我比较欣赏舒立;国外有一些好的记者和专栏作家,比如像卡帕,一位战地记者,他是在危险的环境下工作的,他拍过很好的照片,一个士兵,在阵地上被击毙的一刹那,我当时被震动了。经济方面也有比较欣赏的记者,但是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媒体的话,《华尔街日报》我经常看的。中国人都说要办《华尔街日报》,但是大家对它并不是很熟悉,我也不太熟悉,但是有一种感觉,它离中国的财经的报纸好像更近,不是非常高端的,但提供的信息是比较稳定的,好像经济形势的一个风向标。中国的财经媒体都这样追求。其实《华尔街日报》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如果真按照《华尔街日报》的方式做未必能成功,只是追求成功报纸的一个象征。
网友:我们很关心你这样的媒体人平常的生活状态。
杨大明:我的生活非常的枯燥和简单。我每天早上7点钟起来然后上网,刷牙洗脸上班,9点到办公室,然后又上网。因为出来到上班的路上,我担心又发生了什么新闻。每周一、二会处理编辑以外的事情,也有一些题目要策划,或者开一些编辑的会;星期三、星期四基本是编稿子。因为我们《财经时报》是“小编辑大记者”的模式,星期四晚上是夜班,结束这一期的报纸;星期五是下一周的编前会,星期六或者星期天有一天去办公室工作。不仅我是这样,《财经时报》的编辑记者都是这样的,星期六、星期天休息很少,他们是很有奉献精神的。
主持人:记得在去年记者节的时候,你曾经写了一篇东西在《财经》杂志上,作为一个好的记者,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特殊的资质,只是更多一份辛劳和执着,这些东西你能不能在这个地方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也希望把这些话送给想加入媒体界的人。
杨大明:首先要文字好。文字好也不难,经过训练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因为记者毕竟做的是文字工作,白纸黑字;读者愿意看下去,就表明你是成功的,或者你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二,对财经记者来说对经济要有一个了解,或者说记者应该是杂家,当然我们要强调他的专业素质,但是要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和了解知识的欲望,这非常重要。第三,我觉得就是要有一种敬业、刻苦,只要你去努力,反复的训练自己,比如每天记日记,我们上大学都做过这样的练习,每天写500字,练一年,肯定会有很快的发展。另外就是专业素质,这是必须具备的条件。现在财经类的记者非常紧缺,我希望有志于这方面事业的年轻的男生们、女生们加入进来,新闻的改革、新闻事业的发展肯定是靠第三、四代的成长,这是长期的事。
主持人:我们非常感谢本期《总编在线》嘉宾杨大明先生,对主持人和网友的问题做了非常精采、非常生动的访谈,谢谢大明。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感谢网友。
财经时报总编杨大明作客新浪聊天(实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