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要放在首位——“株冶事件”再回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0日 10:4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屈指算来发生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距今已第六个年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该事件虽蒙尘已久,但造成的损失却始终萦绕在期货人的心中。 如何有效控制市场风险,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也就成为了中心议题之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旧事重提,是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指引,促使中国的期货之路走得更加平稳、顺畅。 株洲冶炼厂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其生产的“火炬牌”锌是我国第一个在伦敦交易所注册的商标,经有关部门特批该厂可以在国外金属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 1997年株冶从事锌的2年卖期保值时,具体经办人员越权透支进行交易,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结果继续在伦敦市场上抛出期锌合约,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而发生逼仓,导致亏损越来越大。最后亏损实在无法隐瞒才报告株冶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才仅为30万吨,这也就是国外机构敢于放手逼仓的根本原因。 虽然当时国家出面从其他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 从1997年初开始,六七个月的时间中,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而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达到1亿多美元,整个企业因此元气大伤,此后国家对于企业境外保值的期货业务审批和控制更加严格了。 “株冶事件”发生时正值我国期货市场的起步阶段,所以对于期货无论是从书本知识还是市场实战的角度而言,都是刚刚入门,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期货市场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因此风险意识淡薄。此外初入国际期货市场,面对着异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任何疏忽都会给他们以可趁之机。在这种情况之下,株冶进行套期保值时过量抛空,由此产生的大量投机头寸成为国外金融机构的“围猎”对象,对方因而有意拉高期锌价格,促使缺乏现货交割能力的株冶最终平仓认输,从而上演了一场“多逼空”行情。 事件本身让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充分领略了期货市场的巨大威力,一方面有关部门加强期货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尽力消灭制度漏洞,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另一方面投资者更加了解风险、收益间的密切关系,积极提高市场观察力和操作水平,双方的努力将促使我国期货市场日臻成熟与规范。 (期货市场风险事件回顾之一)(樊君梅)(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