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中国经济大亮点 大连种草薄熙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6日 09:20 《新世纪》杂志 | ||
注:本文为《新世纪》2003年第1期--“2002年中国社会大盘点”专辑之一,全文共五十回。撰稿/王安 对于微观经济,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许多人说的“一枝独秀”,倒也不算夸张。 11月6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和《中国宏观经济半年报》两大报告。世界银行已把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等高收入国家2003年的增长预测从2002年早些时候的3.3%调低到2.1%。世界银行称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估计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7%左右,2003年将保持在7.5%左右。 经济增速也不是越快越好,比如钢产量。中国钢产量在2001年突破1.5亿吨后,2002年钢产量可能超过1.7亿吨。中国钢产量自1996年突破1亿吨后,产量逐年增长,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实现利润却大幅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钢材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库存积压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中国的高档次、高品质钢材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据海关统计,2001年中国出口钢材474万吨,创汇18亿美元,而进口钢材1722万吨,支出外汇89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70多亿美元。 与钢产量压不住的同时,是价格下降的时间过长,商品零售价格已连续下降58个月。长时期的价格下降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居民消费也会由于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和家庭资产缩水、收入预期下降等而趋于萎缩,这又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百年以来,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经济亦有大发展,但按经济学家胡祖六的说法,中国的GDP在世界上的水平还不如上个世纪初: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费正清的研究结果,1900年中国的GDP应该占了世界GDP总量的6%~7%。但是在1799年的时候中国占了全球GDP的44%,比今天的美国还强大。这些数字说明从1800年的顶峰以后中国一直在下滑,民族的积弱和落伍已经有200年。 胡祖六说:这主要是中国完全错过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在鸦片战争之后也没有及时地维新和富强。当全球GDP的饼越做越大的时候,中国还在不断地萎缩,比重越来越小。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球水平,比重达到3.5%。但是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跟一些50年前还在刀耕火种的非洲国家为伍。再过15到20年,中国应该达到6%到8%,达到清末、民国初年的水平。 中国不可能恢复到19世纪的水平,但起码要和美国平分秋色,美国是22%。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经济环境差,“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花费1.25美元。”这是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公布的最新发展成本。研究人员所说的“发展成本”是指国家为支持经济起飞必须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所花费的成本,它被视作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狭义的发展成本主要包括建路、邮电、排水管线、网络、教育等建设的成本。中国的自然条件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严酷性,中国的内地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自然灾害也较多;由于经济欠发达,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公共财富也少,这都导致发展成本高。 在35个指标中,中国在世界上国土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中(中、美、巴西、俄罗斯等国)排名靠后,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指标排在最后。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评论:如果中国都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那么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说“不能”。近10年来中国的发展成本已有所下降,虽然从楼价看来,北京和上海远高于其他省市,但专家却认为,发展成本最低的还是北京和上海。 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决策和官员的素质关系甚大,在中国这一点尤为明显。“找市场不要找市长”,那是理想主义。 《经济学消息报》日前发表李刚的文章《薄熙来为何种草不种树》:外地人初到大连,无不为大面积的芳草绿地所倾倒,但大连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很少有人想到。相对而言种草比种树成本高得多,为什么薄熙来这样一个好领导,也犯了“种草不种树”这样一个错误呢?关键的原因在于目前我们低效的干部考评与选拔制度,对一名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上级看到自己的政绩。 文章说:薄熙来上任伊始,提出要把大连建设成为北方香港,其建设目标中包括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至43.8%,人均公共绿地增至12.5平方米。但大连所处纬度高,如果选择种树,恐怕上述目标要到2050年才能实现。中国的干部任期一般为五年,可连任一次,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是“前市长栽树,后市长乘凉”。薄熙来的前任市长,80年代兴建了碧流河水库,现在看来,如果没有这么水库,整个大连可能因缺水而无法生存。但在当时却被人认为是劳民伤财,这位市长因此而丢官。作为他的后任,薄熙来不能不从中吸取教训的。 每个官员都很看重自己的政绩,朱镕基总理是怎么看的?且听下回分解。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新世纪》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5173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