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城乡差距六比一 户均财产23万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5日 17:32 《新世纪》杂志 | ||
注:本文为《新世纪》2003年第1期--“2002年中国社会大盘点”专辑之一,全文共五十回。撰稿/王安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6月说,农民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它并不是简单的农民数量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缺吃少穿,更集中的反映是农民货币收入低下、增长缓慢,换言之,是农民买不起的问题。 邱晓华认为:当一个国家人们收入发展到1000美元左右时,合理的城乡收入消费差距应该是1:2。而2001年,中国农民的纯收入是2366元,城市居民收入中可支配的货币收入是6860元,表面差距为1:3。实际不然:在农民的2366元中还有40%是实物收入,未卖出产品也折算为收入。因此,农民真正的货币收入只有1700多元,而1700多元中还有20%用于第二年的生产性投入,最后只剩1400多元可以购买工业消费品,这与6860元相比,差距超过1:5。问题不仅于此,城市居民还有隐性的福利收入,加在一起超过7000元。 邱晓华警告说:如此悬殊的城乡差距,使得占全国人口63%的农村人口处于一个低市场购买力状态。正是农民收入低买不起消费品,才造成了目前工业品的积压,大量企业的停产、半停产,出现了所谓的买方市场。因此,农民问题与失业下岗问题密切相关,可以说,“农民买不起,城里人就得下岗”。 城里下岗工人怎么样?新华社记者3月发出一篇报道——家住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一对夫妇双双下岗后,开了一间酱肉店。尽管苦心经营,但名目繁多的各种税费,使他们的利润所剩无几。男主人找出一大摞交费交费单据和开店必办的各种证件。记者数了数,其中仅正式的证照就有10多种。他说:“别看这些证照不过是一张纸、一个本,本身也全要钱。健康合格证,一年一办,每人65元;卫生许可证,去年把小证换成大证,其实就是一张大纸,又收了200多块。组织机构代码证每年一审,贴个花,也要再交100多块。” 女主人说:“这里头戴大檐帽的、胳膊上套红袖箍的总来,来了就是收钱。我们每天煮一锅肉,周围住户购买力也不行,挣钱都是一毛一块的,人家来了就得一沓沓往出给。”各种收费算下来,得有几十种。粗略地计算,2001年这一年,在免去工商行政管理费的情况下,共交纳各种税费合计约8000元左右,其中各种行政性收费约5600元,是税收的2.5倍还多。记者在这家小店采访了一个下午,发现只有两个顾客光顾,一共也只卖了十几元钱,去掉成本,只能挣2至3元钱。 城市老百姓到底有多少钱?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5月至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采取多项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大、中、小城市3997户居民家庭作为有效样本户口,由专职调查员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6月底,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22.83万元。从1984年到2002年户均金融资产增长速度为25.5%。 报告显示,在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构成中,房产的比重最高,为10.94万元,占家庭财产的47.9%;家庭金融资产为7.98万元,占34.9%;家庭经营资产为2.77万元,占12.2%;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为1.15万元,占5%。在家庭人民币金融资产中,户均储蓄存款为5.12万元,占69.4%,其次是股票(A股),户均拥有金额为0.74万元,占10.0%。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财富分配的格局和机制总体上看是合理和富有效率的。 人们花不花钱,眼下已成了中国经济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筹码。据报道,全国库存积压商品已达3万多亿元人民币,国内86%的商品供过于求。另外中国出口总额约占GDP的20%左右,已经成为出口经济依赖性较强的国家,由于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内需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瓶颈。 据估计,中国民间藏着10万亿元的百姓金融资产,而扩大内需所需资金不及其中的十分之三。为何拉动内需如此困难? 有专家指出,10万亿元的账是这样算出来的:到2001年底,银行居民储蓄是7.2万亿元,美元储蓄是811亿元,再加上老百姓手中的1万多亿元现金。但是这些钱并不全都是“广大老百姓”的,按前几年的说法,银行存款约80%在20%的人手中,这样一算,80%的老百姓人均拥有的不过是1200多块钱。 再来看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据2001年上半年的统计,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707元,人均月收入785元,2001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11030万人,而城镇人口接近4亿人,要靠这866亿元养活,按每人每天伙食费5元,一个月就只剩下60元用作它途,这样的收入状况,即使敢花钱,又能花出什么花样来呢? 除去消费,民间投资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新世纪》授权新浪网独家 刊登之作品。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231、5173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