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的女神 ———柯达全球副总裁叶莺印象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0日 06:59 中华工商时报 |
|
2003-1-107:16:30□本报记者刘月珍
叶莺到柯达的第1天是元旦,那是1997年,头衔是柯达亚洲区总代表。而第3天,她就从香港飞到汕
头,加入柯达已经持续了3年的正陷入僵局的谈判。一年后,震惊中外的’98协议浮出水面———中国政府对国内7家感光
企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锡阿尔梅与柯达合资,上海、天津、辽宁的3家企业在合资公司3年基建期内
不与其
它外商合资合作。“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项目,”叶莺说,“它不仅是企业与企业,而且也是企业与政府
、企业与整个感光行业的合作。”’98协议奠定了中国感光行业的格局,就如同人们现在看到的那样———柯达胶卷的市场
占有率达到了60%,而它的最大竞争对手富士则下降为20%。2002年10月,叶莺成为这家全球感光行业领先者的副
总裁。伊斯曼柯达公司CEO邓凯达评价说:“在柯达与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叶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柯达的全球
副总裁只有50位,他们是我最亲近的参谋和顾问。副总裁的选举标准非常严格,这个人至少应具备‘做出常人不可能做出的
业绩’和‘能对公司未来发展起领导作用’这两项素质,而叶莺在这两方面都非常出色。”事实上,外界一直认为柯达在中国
是由于叶莺的到来而创下了商业奇迹,而也正是从那时起,只要一提起叶莺,外界人士就会说:那是柯达的女神。从记者、外
交家到商界名人天生的演说能力,塑造了叶莺的这3张不同面孔。作为记者,包括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内的上世
纪七八十年代的许多政治人物都成为过她的采访对象;作为一名女外交官,原广州市市长的朱森林的评语是:叶莺非常热心于
沟通中美关系,特别是促进美国企业界和广东企业界之间的联系合作。1995年,叶莺被调到美国驻华使馆任职,成为美国
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而在北京工作的两年是叶莺外交生涯最辉煌的时光———当时她可以通过外交
渠道会见政府要员,她的工作用车可以出入北京各大机构。1996年,身为商务参赞的叶莺已经对柯达准备在中国进行全方
位合作有所了解,这项合作本身富有的巨大挑战性最终促使叶莺投身柯达。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感光行业的7家主要
企业整体陷入困境。累计近百亿元的亏损和负债使政府下决心对整个感光行业进行整合。但是柯达与各企业之间的谈判并不一
帆风顺,直到有一天叶莺出现在谈判桌前。在与柯达谈判中态度最强硬的原上海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张贻寿说:“她没
有参加之前,谈判处在非常胶着的状态,大家并不了解对方的需求是什么,相互间没有信任。叶总进来以后,传达了中国政府
鼓励柯达进军中国的立场是坚定的信息,也使中国企业方面了解了柯达的战略投资是真实的。”参加谈判的人都说叶莺在谈判
中的最大作用就是促进了双方的互相沟通。她使大家了解对方的意图和要求,她使双方取得了共识。’98协议盘活了国内的
感光厂,其中厦门海沧工厂投产3年以来创造产值70亿元,而在对福达厂改造投产后,短短几个月的纳税就等于老厂14个
月的总和。柯达模式的成功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996年,中国还是柯达胶卷的第17大市场,2001年就上升为
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而柯达的高层预计,5年之后中国将变为柯达的全球第一大市场。正式进入柯达后,叶莺发现要想
使柯达的业务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必须要使顾客全面满意,而这个理念的灵感,源于她到都江堰旅游时碰到的一件小事。当
时她遇到了许多游客,其中有一对老夫妻,老先生在帮老太太照相。她就跟老先生说:“你们要不要合照一张?我帮你们照。
”老先生很高兴,就把照相机交给了她。“我只是习惯性地问了一句:‘喂,你们用什么胶卷啊?’当时老太太回过头来,那
眼神跟她脸上的表情到今天还栩栩如生地亮在我眼前———她回过头来的时候,眼睛里是那种骄傲、那种自信、那种满足,‘
当然是柯达,还用说吗!’从那天到后来,都江堰什么样我已经看不见了,我一直看到的就是那个老太太的脸,从那儿我得到
了灵感。”我和柯达两情相悦所有采访过叶莺的记者都知道,能采访到叶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要等上半年的时间。
但这次有些不一样。叶莺本来说她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接受采访,但在看了本报的采访提纲后,她说她对那些问题“感兴趣
”,结果一口气和本报记者聊了两个半小时。在叶莺看来,柯达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本身对她就很重要。“我跟柯达的关系反
映出每一个人跟他的工作单位的关系。在我的圈子里,绝大多数人的时间都是花在工作上的,我觉得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竞
争是如此地激烈,以致大家都在想着创造美好的明天。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到不愉快,那么就可以说你的人生是痛苦的。所以,
选择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是为生活寻找满足和快乐的重要出发点。”“具体到柯达和我,可以说是两情相悦。我这个人自认为很
执着、很有个性,有一套人生准则和待人处世的价值观。我知道自己用什么心做人,用什么心走人生之路,这是我自从了解世
事以来从没有改变过的。如果有人问我是否曾经伤过心、是否曾经灰过心、是否曾经碎过心,我会说有过,而如果我说没有,
那就是我不真心。但即使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仍然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假设有一个公司只有高薪、高职位而理念、价值
观跟我不能吻合,我绝对不会加盟,因为我知道那是一种毁灭,毁灭的不止是我一个人,也包括那家公司,理由是它把钱花在
了一个不能全情投入于它的人身上,这是一种浪费。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我经常这样告诉自己。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不计
较,这种品质帮助我走得正、行得直,所以当面对任何事或者任何人时,我的腰杆都是笔挺的。我自信自己的选择。在加入柯
达之前,我曾经了解了一下柯达的背景和文化,包括它走过的路和它的价值观。”现在,柯达虽然是一个美国公司,但它实质
上已经变成了一个融入到中国文化和社会里的中国公司。柯达中国现在在所有的工厂、办公室里都不挂美国国旗而挂五星红旗
,这就是叶莺坚持的结果。当时,不仅柯达老总问为什么,很多中方管理人员也问为什么,因为很多中国人觉得在美国公司工
作是件很骄傲的事。叶莺就和他们解释说,尽管你是柯达人,但你工作在这块土地上,你就是这块土地上的公民;柯达中国也
是中国的企业。享受挑战自强不息叶莺两个月大时,母亲就病逝了,她是由父亲一手带大的。父亲也没有再娶,将自己所有的
爱都给予了心爱的女儿。父亲的爱培养了叶莺追寻挑战、享受挑战的个性。父亲曾经告诉她,困难与挫折是一种礼物,一条河
流只有遇到阻挡的石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叶莺自小就信奉“自强不息”。念小学时,有一次家政课的作业是绣花。班上的
女孩子都很会绣花,牡丹、芍药、鸟的,绣得很漂亮。叶莺就绣了4个字“自强不息”,白的布,宝蓝色的字。当时还有4个
字因为太难没有绣上去,那就是岳母刺的“精忠报国”。从小,岳飞就是叶莺心目中的英雄。后来,在柯达中国本地化的时候
,叶莺就给它原来的价值观上加了一条“自强不息”。她每年都会去不同的大学念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留下了她的
身影。她的同事也都是这样。柯达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每一个人,不管他处在哪一个层次,每年必须要接受至少40小时
的培训。事实上,如今每个人的平均培训时间大都是八九十个小时,领导层接受培训四五百小时更是很平常的事。柯达不是我
的最后一站对于外界评价她是柯达的女神,叶莺笑了:“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神。希腊神话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把神化人物人
化了。你在每个神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错误和弱点你也有,对不对?”“柯达能被社会肯定,不是哪一个人的
功劳,这是我们的共识。柯达不是没有竞争者,而是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者,这就是柯达自己。第一就是众矢之的,每个人
都想取代你,因此压力最大。我常常跟我的同事说,我们像跑道上的运动员,我们首先要锁定的是自己的跑道,其次是如何发
挥最大的体力跑得最快和最漂亮。如果你只是左顾右盼地关心谁跑慢了、谁跑快了、谁摔跤了或者是谁马上就要追上你了,不
如伸脚绊他一下让他摔一跤,那是我们绝对不允许的。我们要赢,要靠真本事赢,赢得潇洒,赢得人家心服口服。”“既然来
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该珍惜每一秒钟和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抓住每一个机遇。我希望我活着的时候能够用尽每一分钟,用尽
每一个机会,而且能够让它不要1+1=2,而要2×2=4。是柯达给了我这个机遇。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走这条路
,因为当时柯达的项目是空前的,而且也一定是绝后的。能够在这个时代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去,即使是做一个小小
的浪花,也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瞬间。我很高兴能有那个机会。”“现在’98协议到期了,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
新阶段的开始。’98协议本身是一个精神,它的精髓就是一个外国企业将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而它的使命则是使中国在世界
感光行业里占据一席之地。我们从没有听说过一种精神会到期,从来没有。”“我是政界、商海、无冕王的皇冠都戴过的人,
而且是一个喜欢追求挑战同时去探讨未知的人。现在,我有一个像梦一样的团队,这个团队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是我
也知道,这个团队里有很多精英,他们应该在团队里有自己的位置,所以一旦其中任何一个人成熟,我就会把位置让出来。我
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赶快培养起接班人。我会把这个岗站好,把这个班交接好,然后去寻找另外一片天空,迎接新的挑战
,而且我相信柯达不是我的最后一站,因为当他们成熟的时候,我还没老。”当记者问她,假设在中国的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并
担任副总裁,叶莺大笑着说:“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就是希望人家问我这个问题!”“如果我再年轻一点,如果我真的有幸来做
中国企业的副总裁,那就是一个千载难逢、风云际会的好时机。在海水和淡水交界处,生长着一种鱼,它的肉最为鲜美。现在
,中国的经济舞台就是这条鱼,因为它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是一条美人鱼,因为它前面有庞大的支持
———计划经济、国有经济的底子,后面又有绝对辽阔的原野让它去奔驰和发展。这个时候就是咸水和淡水交界的时候。在任
何经济学书籍中都找不到这样的现象,它不符合所有经济学理论,可这种现象就在中国出现了。”(10D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