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掀起贷款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3日 07:24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银行贷款正日益受到上市公司青睐。近一个星期以来,就有新华医疗、中新药业、浙江创业、ST中纺机等十几家公 司公告有关向银行借款的事项。 种种迹象显示,在市场疲弱的情况下,以增发、配股、发可转债等股权性融资为主导的再融资方式已难以满足上市公 司对资金的渴求,再融资有从证券市场向货币市场分流的趋势。 与以往重点项目、大项目依靠募集资金,小的投资活动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入的运作方式有很大不同的是,有部 分上市公司开始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来实施重大项目。如福建南纸以部分固定资产提供抵押担保,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1.3 8亿元借款用于75万亩速生丰产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之前,抚顺特钢向银行借款1.98亿元投资“模具钢替代进口技改 工程项目”,作为放弃实施发行可转债计划的替代方案。 能够从证券市场直接获得低成本资金,向来被视为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的比较优势,少数上市公司不惜违法违规虚 增利润,也无非是想获得宝贵的再融资资格。但随着监管部门的监督处罚机制日益严厉、再融资条件的日趋提高,证券市场的 再融资功能开始趋弱。 上市公司向银行融资有很大潜力。从目前的资产结构来看,截至2001年年底,上市公司加权平均资产负债率仅5 4%,大大低于同期工业企业60%以上的水平。如果剔除一些资不抵债或已不具投资价值的高负债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还 不到30%。负债低并不一定是好事,适度的负债经营,也可以体现一家公司财务管理和利用资金杠杆的能力。其次,上市公 司与一般企业相比,其知名度和商誉更容易在贷款时通过银行的信用评估。更重要的是,十几万亿元的银行存款,将为上市公 司融资提供充实的资金来源。 但由于银行借款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像募集资金那样严格的披露要求,也无须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核,因此容易成为 滋生不规范行为或财务隐患的温床。如某公司近日从银行贷款1.26亿元,另外还取得三笔贷款授信,共计6.5亿元。而 几个月前,该公司与某证券公司签订了为期6个月、委托资金1亿元的委托理财协议。另有一家公司2002年累计新增短期 贷款近2亿元,其流动负债已超过流动资产近1倍,短期偿债能力堪忧,而对于如此巨大的短期贷款总额,公司并未说明事由 。看来,对于日益高涨的贷款热,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也要多长一个心眼。 部分上市公司贷款情况一览 股票简称上市日期贷款公告日期贷款数额(万元)贷款银行中新药业2001.62003.1.212600工行 、招行福建南纸1998.62003.1.213800开发行天颐科技1996.52003.1.25000中国银行 新华医疗2002.92002.12.301000深发展浙江创业1994.32002.12.273000 中信ST中纺机1992.82003.1.2800交行大庆联谊1997.52002.12.275000交行杭州解 百1994.12002.12.279800深发展亚星化学2001.32002.12.254亿元授信农行青鸟华光 1997.52002.12.241亿元授信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