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际传播中心李希光作客新浪(实录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2日 17:44 新浪财经 | ||||||
网友:您认为美伊战争一旦打响,半岛电视台会成为一种新的力量吗? 李希光:对半岛电视台的存在证明这个世界是个多元的世界。中国的许多媒体在国际报道上言论一律,但是,中国仍然能容忍半岛电视台设置记者站,这一点表明中国的媒介环 主持人:什么样的记者是你理想中最合格的记者? 李希光:司马迁是最好的记者,唐玄奘也是最好的记者。他们是记录事实,是事实的忠实记录者,他们在写作中很少发表个人的言论,只有事实性描述。他们不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司马迁在写书的时候,不知道目标市场在哪里。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篇章,其记录不应该有任何事实性的错误。不能说今年一个版本,明年一个版本,10年或百年后完全推翻,换成另外一个版本。司马迁的《史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录的事实没有人修改过,所以他们俩是世界上最好的记者,他们不发表个人的偏见,不受市场导向引导。今天的记者、网站、电视台可怕就可怕在弄了一个"尼尔森"调查公司,根据调查结果,某个版面读者率高,就多写、多做。什么样的版面读者率高呢?娱乐、明星、色情等。但是你看看司马迁和唐玄奘,没有脱衣服的镜头,但是却是历史永恒的篇章。 网友: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媒体的各种评论?他们的见解如何? 李希光:媒体的声音应该是多样的。不能因为这家报纸是我办的,我只发表我个人的2观点、立场,或者只发表我的投资者想听到的,而不是公众或者广大人民群众想听到的意见。比如,现在谈中国的经济改革,由于我的投资者是一个完全私营的企业家或者外资,我只大量的反映他们的利益,而六千万中国的国企工人,他们为中国的建设,国家的发展,工业基础建设做了这么大的贡献,最后没有人管他们。不能没有中国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声音。所以,如果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在发表一种声音之后,另外要发表对立面的声音。不能把一个言论的版面办成某个意见的版面。而且在发表意见上,篇幅和版面的标题制作,都要讲究,要对等和平衡。这才是民主政治。 主持人:如果您要办一张报纸,会设定什么样的版面? 李希光:第一版是要闻,第二版是言论和读者来信。如果我有二十个版面,言论最多占两版,我要让公众自己根据新闻版面提供的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有很多记者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大量掺进个人的偏见,结果,这种报纸就成了他们个人的报纸。有一些新兴报纸的头版头条名曰是独家采访报道,而读下来,看不到一句记者采访的直接引语,大段的文字是记者在写自己的感受、言情之类的东西。把记者个人的私人感受和情感当成公共信息发表,让大家在公共空间里和他同喜同悲。你喜欢什么,大家就跟着你喜欢什么。你恨谁,大家跟着你去恨谁。记者用自己的个人价值判断占据公共空间,就很危险,如果站在有钱人的利益或者有权人的一边,穷人或者弱者没有必要和你一起乐。而这种文风今天竟能在相当一部分有知识的年轻人中很有市场,这表明中国下一代人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 网友:在假设的这张报纸上,你怎么表达弱势群体的声音?因为我们批评别人总是很容易的。 李希光:我要办报纸,我的版面总会是多种声音。世界上充满了冲突、正义和不正义、道义和不道义、弱国和强权。我要给双方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比如,如果我们发表一篇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文章,同时要发表一篇反对的文章。究竟谁有道理,公众自己做判断。 网友:您这份报纸,是理想状态的报纸,在商业化的社会里面,会生存下去吗? 李希光:生存在中国是第一位的。但因为公众需要知道真相,公众需要的是公正和良知。如果我只代表一种声音,看我的报纸只能听到一种声音,那么我的读者只限于赞成这种声音的读者。如果我满足了各方面的声音,各方面都会看我的报纸。华盛顿有两家报纸,一个是《华盛顿邮报》,传统主流报纸,左派右派声音都发表。另外还有一个《华盛顿时报》,他们只发表右派的声音,读者和影响远远超不过《华盛顿邮报》。 网友:你怎么看待网络新闻的力量? 李希光:中国的、包括全世界的网络新闻,基本上都不是原创的,主要是通讯社提供的。网络媒体是为通讯社提供了一个出口。从中国的网络媒体也可以看到,差不多我们网络媒体,除了嘉宾访谈、评论以外,其他的新闻多半是新华社提供的。美国的网络媒体主要采用美联社和路透社,他们使原创的新闻占了重要的优势,更凸现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因为新闻工作是原创性的工作。
网友:国际的传媒下一步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程序进入中国,会不会希望一个比较大的冲击? 李希光:现在国内有的人盼西方的资本赶紧进入中国,把中国的媒体全部挤垮。国际传媒进来进来了,中国的媒体确实是要垮。为什么?首先来讲,因为任何一个产业要生存,要有竞争性,媒体最有竞争性的产品是新闻,因为新闻版面和节目的广告费用最高。象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办得不是很精彩,但是其广告价位是最高的,因为收视率高。恰恰中国在新闻方面没有开放,而西方媒体是开放的。西方媒体进来以后,首先在最有价值的产品生产领域把你挤倒。有很多人说,加入WTO,中国的媒体必须开放。我认为,不是中国的媒体要开放,而是中国要加大新闻改革,要让中国的新闻开放。要让中国的媒体不仅仅只发表一种声音,而是多种声音的开放。如果在中国的新闻没有开放之前,让西方的媒体进来,我们的媒体毫无疑问会全部垮台,我们的优秀的新闻记者被外国的媒体雇走了。这一点来说,我想中国应该采取日本、印度的模式。印度和日本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开放媒体市场。比如日本,他们媒体这么发达,日本的新闻是开放的,但是媒体市场不开放,媒体只开放20%的市场,就是说外国的资本只有20%,不能超过20%。印度在去年之前,外国人不得在印度办任何电台、报纸等。在世界上,跟印度和日本相比,中国的媒体是最开放,他们可以100%让时代华纳和新闻集团在中国领土上拥有独立的频道。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度和日本是中国两个最大的邻国,他们到现在没有完全开放媒体市场。但是话又说过来,日本真的完全开放媒体市场,美国也不愿意进来,因为日本是新闻开放的国家,竞争已经达到了饱和。但是印度呢,他们的人力资金落后,如果完全开放,印度自己的媒体可能就要被彻底的冲垮。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已经走在前面了,先开放了广东。广东人口几千万,比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人口还多。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媒体市场开放已经走在了几个邻国之前了。 网友:您一定要回答我的问题,你怎么看待美国的飞机侵犯我国的东海? 李希光:因为我也不是军方的,我不了解具体的情况,但是我从美国的媒体报道和中国网民的讨论了解到,美国的飞机差不多是天天到中国海域转一圈。美国自己解释说,他到中国来,是进行军事侦查。中美撞机之后,美国没有承诺不再对中国进行军事侦查。美国认为自己是一个国际警察,他有责任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美国人相信,他们到中国侦查也是为了中国的安全和亚太的安全。我和美国学者讨论这件事请的时候,他们说,这件事就好比美国的警察在大街上巡逻,偶尔把你家的窗帘打开,看一看有没有小偷进去。他们的飞机到中国侦查,也是象警察一样,看看中国有没有不安全的因素。中美双方的心理和立场不一样。但是如果为了美国的安全,中国的飞机到美国人的家门口飞行侦察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有一次我跟《纽约时报》前总编辑、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主席托平在《杨澜访谈录》中对话,杨澜问托平:如果中国的飞机到美国家门口巡逻,怎么办?他说,"美国肯定一个导弹把那个飞机打下来"。这和一个国家的强大有关系,因为中国太弱了,中国也没有办法,所以很多情况下,美国来了没有办法。而六十年代不一样。那个年代,美国飞机每入侵一次中国领空,中国都要抗议一次。我小时候看《人民日报》,记得中国外交部抗议了不下六百多次。当然现在为了中美关系的长远大计,也就不抗议了。 主持人:都说记者出身的教授比较另类,下一个问题是您的学生向您提问的:你如何看待不许学生考托福和GRE,您又如何看待你和你的学生签署的协议中,有手机24小时必须开机这一条? 李希光:不准考托福和GRE是的理由是这样的:清华大学是国立大学,你到清华来,你的学费不是你父母出的,是全国纳税人出的。你本身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大学,你再考托福和GRE到国外的三流、四流大学读书,你当初就没有必要进清华大学。你应该把这个位置让给其他的同学。你不要浪费资源。如果你考上了世界一流大学,比如,哈佛和耶鲁,但是,中国人称清华是中国的哈佛,而美国人自称哈佛是美国的清华。如果你到了清华,一心想着出国,你是对自己的老师没有信心对你自己更是没有信心。我们的清华新闻学院院长并不比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差。哥伦比亚的院长是《纽约时报》总编,而我们的院长是《人民日报》总编。哥大的新闻学教授是美联社高级记者,而清华新闻学教授是新华社高级记者。 24小时开机是培养一个优秀记者的基本要求。你睡觉,新闻不可能睡觉,新闻不会睡觉。你二十四小时开机,就是要求你时刻准备奔赴采访第一线。为了检查同学是否开机,我有的时后会半夜突击检查。如果发现那个同学没有开机,我会让他写检查。 网友: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你认为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希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传媒就是做生意,既然是做生意,就要有市场,要有注意力的市场,眼球的市场。有了眼球就有了广告,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学关系。注意力怎么形成的?靠可视率、可读率和点击率。前面讲了,凶杀、色情可能有很大的市场。如果把《花花公子》弄到中国出版,中国的市场很大。但是《花花公子》会给中国的公民带来什么?会不会使我们的民主政治搞的更好?我不这样认为。《花花公子》之类的刊物只能促使读者对政治越来越冷淡,对他人、邻里乡亲、民族和社区的利益越来越冷淡。我认为,媒体可以按市场规律来做,但是作为新闻只能走司马迁、唐玄奘和海明威的道路。 网友:您作为一位研究传媒的学者,你怎么看待传媒的非常严重的同质化倾向? 李希光:都市报只期望读者订一家都市报。在注意力和广告商的驱动下,新闻重复、版面形式的重复是可以想象的。《兰州都市报》、《贵阳都市报》、《南方都市报》不可能在新闻报道上另搞一套。国内国际新闻信息来源必定采用新华社通稿,当然在这些版面上看上去是一样的。不可能北京一开会,来一大堆记者采访。全国有八千多家杂志,两千多家报纸,如果每家报纸派记者到北京采访,光报刊就有一万个记者每天在各个新闻现场转悠,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所以,报纸内容看上去一样,是因为信源是统一的。据统计,中国的都市报,包括各级省报,他们的版面,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90%的新闻都是来自于新华社,所以看上去一样,但是本地新闻是各个媒体自己采编的。 网友:你怎么评价京派、海派和南派不同的特点? 李希光:北京是全国媒体环境最开放的,上海是全国媒体环境最保守的,广州人是帮助北京人办报。《南方周末》办得成功是因为北京的媒介环境比南方开方,因为《南方周末》大胆刊登批评北方的文章,而少有批评广东的文章。《经济观察报》是山东某个公司投资的,但是编辑部、总编都在北京。《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周末》,虽然总部在广州,但是主要的编辑记者和组稿基本在北京,他们的作者和信源更多半是来自于北京。离开了北京,南方的报纸就无法生存下去。这也给北京自己的媒体,特别是那些传统的国家主流大报提出了挑战。因为北京的媒体自己的改革没有跟上去,白白的把这样的信息平台让给人家,北京的媒体,如《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把失去的市场拉回来。 主持人:作为媒体研究者,您每天的新闻生活是怎么样的?看什么电视、上什么网站?如何获取信息? 李希光:我现在看书比看电视和报纸更多一些。国内的报纸我现在是除非上课,给学生布置作业我才看一些。国内的报纸实质信息越来越少,偏见越来越多,我不爱看。遇到重大的事件,比如说伊拉克、阿富汗,更多的是看英国的报纸,美国的报纸也看,包括美国的报纸有时候也报道两方面不同的声音,惟独中国的报纸只有一种声音,只有美国官方的声音,如白宫的声音,中央情报局的声音,所以我不爱看。因为总是报道和反映美国官方的声音,中国的很多媒体成了美国的喉舌,所以我不看,我要看事实的真相,必须看反映各种声音的媒体。 网友:你获取信息的渠道就只局限于国外的媒体? 李希光: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报纸,这些报纸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每天通过电子邮件把他们的版面和要闻发给我。 网友:你怎么判断他们的声音是对是错? 李希光:可以作出判断,比如说报道伊拉克危机,美国中央情报局这么说,你再看看英国媒体怎么说,伊拉克媒体怎么说,你再看看其他的中立国家,印度、巴基斯坦怎么说,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网友:你怎么看待十六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
李希光:江泽民主席已经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民主政治。政治改革的前提是新闻改革,新闻改革的目标和目的是保证新闻的公正性和公民的知情权。中国是市场转型的国家,带来的是利益多元化。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这样一种趋势:有钱人的声音越来越强,越来越强的结果,就是有钱人最终拥有媒体。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弱势群体越来越弱,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为了保证舒服的人越舒服,但是穷人不要太穷,要反映两方面的声音,媒体不可以只反映有钱人的声音,不反映穷人的声音。但是媒体的发展是有钱人的声音越来越多,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新闻改革,我们的政治改革可能是按有钱人的方向去改革,就比较危险了,我们要保证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 网友:您认为这几年,我们的媒体在表现方式和写作的方式上,有没有比较新的东西出来?还是如您所言,一切都在倒退? 李希光:中国的媒体的新闻写作,在世界上来讲是最差的,最不讲究事实的。因为它不在乎。中国媒体的表现方式有三个弊端,一个是充满了记者的意见。我有一次问我的一个研究生:你整天讲"我要新闻自由",那么解释一下什么是新闻自由,她说新闻自由就是记者想写什么写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我对她说,如果你办一张报纸的话,你喜欢的就写,不喜欢的就不写,那就是你个人操纵舆论。第二是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充满了套话、空话,行话、甚至废话。邓小平早就对充满了空话的新闻报道嗤之以鼻,江泽民也批评过这种媒体表现形式,但是中国的媒体就是坚持不改,而且文章和报道越来越长,越来越空。另外,中国的媒体旧的毛病不改,又添了个新毛病:媒体充满了装腔作势的谈话、对话,这些谈话更多地是炫耀主持人和谈话嘉宾对概念理论死记硬背的本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记者到今天也没有学会倒金字塔的写作风格,不知道新闻就是写故事、写冲突,缺乏基本的新闻敏感和故事灵感。有的报纸办的比较好,《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就是一个故事,《环球时报》头版头条表现的是故事的冲突。 我认为中国的媒体改革包括两个,从公正性出发,强化信源的多元化;同时在新闻写作上彻底改革,彻底摒弃现时的新闻写作风格,从ABC学起,从幼儿园学起,这一点应该学习美国的新闻学。否则的话,中国的新闻文风会把中国人占理的事请变成无理;而人家无理德事请通过优良的新闻写作变成有理。 网友:清华的国际传播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希光:重点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致力于中国的新闻改革,使中国在全球的传播时代世界人民能够听到中国人的声音。要为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心声和立场找到一种传播模式。中国的媒体如果不反映中国人的声音,不为自己的社区服务,就不可能长期生存下去。《华盛顿邮报》坚持为华盛顿地区的人民服务,中国的报纸也必须为中国人服务。如何服务好,要找一个很好的模式。第二个方向是研究美国的媒体。所谓全球传播时代,就是美国声音传播的时代。今天的声音是美国的声音,这一点事实是任何人否定不了。我们必须研究美国的声音和他们的传播模式,目的也就是使中国人的声音,能够在全球传播时代被听到。 网友:普利特新闻奖对中国的传媒业有什么启示意义? 李希光:普利特新闻奖对中国媒体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深刻性、独家性和优良的写作水平。真实、独家、深入和优良的写作水平等与最高深的新闻学。有人称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学上的诺贝尔奖。这种奖项培育的是记者的职业精神、敬业精神,使记者感觉到:我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记者是没有个人名利思想的,记者是帮助别人成名成家,记者挣的工资是世界上比较少的。记者的高尚在哪里?就是站在最广大的公众利益,弱势阶层一边。有人说医生是高尚的,是救死扶伤,但是医生动一个手术只能救一个人,有人说老师是最崇高的职业,老师最多一堂课讲给三百人听。而记者一支笔可以拯救千百万人,你文章写好了,能使六千万下岗工人,使八亿农民的日子过的好起来,能是千百万无辜的平民避免野蛮战争的血腥轰炸和屠杀。 主持人:如果再选一次职业,您会选择什么? 李希光:引用我们范院长的话,"只要有来世,还是当记者。" 网友:您的业余生活怎么样的? 李希光:业余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教书、读书、备课、改作业、写作、科研、学术交流、带学生实习、国内开会、国外开会,这就是我的全部生活。我分不清工作和业余之间的界限。我的乐趣就是训不听话的学生。我不高兴了,就把学生叫前两天没有做好功课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批评别人也是一种乐趣,如果你不信的话,就可以到清华来体验一下。我每天睡觉很少,除了看书、写作、上课、备课、带学生实习采访,平均一天睡觉四五个小时。 主持人:您最恨学生哪种行为? 李希光:懒惰和不守信用。我一方面要求学生服从老师,同时我也很民主。但是老师教的作业和提出的科研课题一定要完成,要一丝不苟的完成。我跟他们讲,现在是跟老师在实验室里做,但是将来你到媒体或政府部门上班,会因为一点点不拘小节的小事而被开除。父母对孩子打是疼、骂是爱,跟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一个道理。 主持人:各位网友,今天的《总编在线》的聊天到此结束,谢谢李希光教授的真知灼见,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