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强:阳光洒闲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2日 16:08 南风窗 | ||
邵捷(浙江) 2002年11月,中国软件业继用友老板王文京之后,又产生了一位“上市暴富族”—杭州信雅达软件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46岁的老板郭华强个人共计持有20929517股信雅达股份,市值5亿元人民币。 当媒体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郭华强时,却发现他的致富时间出乎寻常地短:从工商银行的软件技术人员到亿万富翁,他只花了11年时间!而他的发财轨迹又似乎与众不同:辞职下海创办企业—职业经理人—再度另立门户—成为行业龙头。与中国第一批致富者复杂而曲折的原始积累相比,这个老板的财富聚积正如他为自己公司取的名字一样,可以称为“阳光庭院里的财富”(信雅达公司的英文名是SUNYARD,意即阳光庭院)。这或许就是高科技创业的清白与神奇之处。 男怕入错行 1991年,35岁的浙江省工商银行软件科科长郭华强,因为一次偶然的阅读,使多年来一直安逸的生活发生大变:一天,郭华强从朋友处借到一本书《一个值10亿美金头脑的人》。这本书深深触动了郭,他很想知道,“我这颗脑袋到底价值几何?” 金融专业毕业的郭,从1980年开始接触银行信息系统,他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IT的人,积累了丰富的银行信息系统的技术与经验。因此,他选择金融业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1991年10月,郭华强手中攥着与朋友一起凑来的5万元,成立了杭州南天金融计算机公司。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觉得刚刚起步、在自动化方面远远落后的中国证券业是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这是一个极佳的市场切入机会,这时候,一笔“天使资本”向他砸来。在美国硅谷,个人出笔小钱给萌芽中的企业,这部分资金被称作天使资本。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郭与崔坚(现任新利软件副董事长兼副总裁)认识了港商熊融礼,熊是香港新利贸易的老板,当时他正在内地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他看好崔郭二人的团队组合和他们的业务方向—证券和银行系统的自动化。1992年圣诞节前一天,熊和另一港商各投资5万美元,在杭州注册成立新利电子公司,郭担任总经理。 在天使资本搭建的平台上,郭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1993年,新利在全国率先推出自助刷卡委托,并完善了自助系统。此后,又主持开发证券柜面交易系统,促进了新一轮大规模柜台交易系统的升级浪潮。中国证券电子化也由此从手工操作转为自动委托。新利大赚一把,当年就创下600多万元的纯利。由于此后中国证券行业规模扩张神速,新利软件也水涨船高大发其财。 后来,郭在回忆自己的创业生涯时,感慨当年切入证券行业的决策,“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切入的行业)是成败的关键。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呀。做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这个行业有没有成长空间;更要考虑自己是否熟悉、喜欢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是否具有突出的能力。” 找准你的产品 当证券自动化领域的竞争者越来越多的时候,郭华强开始“先人一步”进行转型,这次转型的思路则是从美国人那里“拿来的”。 新利在证券行业的厚利吸引了无数竞争者加入,证券IT领域的软件公司越来越多,竞争也日趋白热化。1996年,因与香港大股东在经营理念上发生差异,郭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新创立的公司信雅达身上,他琢磨着为信雅达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市场空白点。 为找到新的市场机会,郭经常去美国证券业和银行业考察访问。郭了解到,当时美国花旗、运通、三和等银行均已采用了光盘缩微档案,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注重实现会计档案的电子图像(光盘缩微)自动保存。而我国的银行、证券等领域,档案保存还维持在传统的状态下,一般采用纸张保存和胶片缩微保存两种方式。原始的保存方式存在诸多缺陷,如果能利用图像数字化技术设备将业务资料录入计算机系统,通过条码等技术自动建立影像索引,就能使各个业务部门及时调阅数据进行处理,而数据经过压缩后还可以长期保存。 于是,郭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银行业,为信雅达找到了一个未经人开采的金矿,于1996年在全国首推“银行票据电子影像处理系统”。市场再次给郭敏锐的商业直觉以丰厚的回报,因为信雅达刚好跟上了90年代中后期银行、保险等行业的电子化改造大潮,信雅达借此茁壮成长。 郭很看重对行业的专著程度,信雅达目前已经拥有三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他说:“选准行业之后,还要选准自己的产品。我们一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四面突击。研发产品要集中力量,就像凸透镜将阳光聚焦到一点上,才能把纸烧破;如阳光不经聚焦,即使将光增强十倍,也无法穿破这层纸。” 基于这样的认识,1999年,信雅达又以此为基点,将档案缩微技术应用到保险、地税、工商、档案局等行业,设计和开发了档案影像管理系统,成功扩大了业务范围。目前,信雅达在银行票据光盘缩微系统市场占有率几近一半,达到46%,稳居第一。 每人发个金手铐 借助先发优势切入一个行业并不难,难的是进入后如何保持优势。 郭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最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属于自己的技术专长,二要有具备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在凝聚力方面,信雅达通过给高层员工戴“金手铐”的制度安排,在业内又先走了一步。 郭悄悄安排的“金手铐”制度因为信雅达公开上市而曝光:在信雅达的十大股东名单中,除了八个自然人股东之外,还有信雅达电子和春秋科技两家法人股股东。但实际上,这两家法人股股东的出资人全部为自然人。公司经营团队中:公司副董事长许建国持有600多万股,市值1.56亿元,公司总工程师朱宝文持有360万股,市值9300多万元,另外十名公司技术、经营骨干也分别持有1000万以上市值的信雅达股票。 今天这些价值千万的股票,是两年前郭以每股一元的象征性价格“赠送”给公司管理团队成员的。公司1996年组建时注册资本为100万元,2000年,信雅达实行股份制改造,将经营骨干和主要创业者吸纳进来,股东由原来的两位扩大为16位:“鉴于受让方均系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本次股权转让均按原出资额1∶1即每股出资额价格为一元进行转让。”郭华强的慷慨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暴长了27倍的创业收益中,包含了公司核心层员工的创业价值,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给予他们股份! 郭能在“金手铐”制度上比同类公司“早走半步”,显然与他创业之初在新利公司遭遇的中层干部集体出走事件有关。1995年年初,正享受着证券交易自助委托系统带来的丰厚利润的新利公司,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新利公司八位主要中层经理集体出走,创办了杭州恒生电子公司,也进入了新利熟悉的证券自动化市场。他们出走的原因很简单—对新利原有的分配体制不满。 在事件发生前,作为公司总裁的郭华强曾与香港大股东进行多次沟通,建议让骨干员工持有公司股票,在分配时体现出经理人的价值。但港方坚持新利的股份结构三年内不动。最后,作为主帅的郭也不得不自立门户,一批与郭在新利共过事的管理人员先后来到他主持的信雅达公司。 在新利的这段经历让郭明白:人才是软件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由于软件企业的“核心机密”装在几个关键员工的脑袋里,人在项目在,人走项目瘫,这几乎成了软件企业的宿命。因此在给核心员工戴金手铐的同时,郭一直在营造一种叫“太阳的庭院”的企业文化,他要把信雅达营造为一个充满阳光、充满温暖、气氛宽松、利于创新的大庭院。 因为技术出身的郭华强很清楚软件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他深知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凝聚和吸引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往往比金钱还要大。 本文章属于南风窗2003年第一期系列专题文章之一,这一期的主题是“财富涌动”,从宏观层面全面透视和解析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南风窗》杂志社授权新浪财经在72小时内独家使用,其他任何媒体转载必须征得新浪财经同意。联系电话:010-82628888-5151 finance@staff.s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