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财富涌流 > 正文
义利新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2日 15:47 南风窗

  张柠(广州)

  先知“过时”了吗?

  一般人都会认为财富越多越好。中国民间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从古至今,人们都在通过各种手段积攒财富:占有很多田产和奴隶,将金银珠宝装在瓦罐子里东埋
西藏;存折和信用卡经常更改密码,设法将已经占有的财富保值,拖欠民工工资,炒股,洗钱……

  据说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也就是《礼记·礼运》中所说的那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人们的财富观念很淡泊,思想境界似乎很高。“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富,如果不是担心丢弃在地上而浪费资源,那么谁也不会把它搬到自己家里去。孔子感叹那样一个美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他认为,夏禹、商汤、周文、周武时代是“小康之世”,大家都变得很自私,一门心思积累个人财富,没有人关注公共问题和福利经济学。因为那是一个“天下为家”的时代,天下、国家都变成了私有财富。为了防止“家天下”的财富格局遭到破坏,必须限制个人私欲的无限膨胀。于是,先贤们按照天道运行的原则,发明了一整套“礼”的规范,来维护已有的社会秩序。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就连“天下为家”的格局都没有了,以德配天的“王道”没有了,只有以“五霸”为代表的“霸道”,谁的力气大谁就当权,有枪就是草头王,说得赢就说,说不赢就打。孔子认为,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面对这样一个糟糕的局面,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教育。上梁不正下梁歪,首先要教育君王,让他们懂得以德治国的道理,要老百姓节俭、不贪婪,自己首先要节俭、不贪婪;要老百姓守法,自己先要守法。社会出问题了,跟领导者很有关系,不要在老百姓身上找原因,所谓“《春秋》责备贤者”,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老百姓,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在积累财富的时候,正直有德的人首先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糊涂人则只是谈怎么样才能增加利润,损人利己、破坏环境都在所不辞。

  孔子从来也没有反对财富。在他那些被称为贤人的学生中,财政管理专家、国际贸易专家、政治家大有人在。只有颜渊,既不关注吃穿住,更不会积累财富,像个苦行僧。孔子对他偏爱有加,不仅因为他达到了仁的境界、对老师忠诚,更主要是他的身体太差,让人怜悯。只有在谈到尘世生活之外的更高理想时,孔子才会用颜渊做例子。颜渊生性木讷,体弱多病,35岁就病死了,不足为戒。即使极端主义者老子也没有反对财富。他设想的“小国寡民”(有点罗伯特·诺齐克“最小国家”的意思)方案中,也十分强调财富问题:要有好吃的、穿着打扮要漂亮、每一个家庭都要有至少两室一厅、最好还要有乡村俱乐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实际上没有人反对财富。人们只是对财富的积累方式和分配方式提出质疑。为什么徭役赋税越来越重?为什么劳动者贫困,不劳动者反而富裕?为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原创性劳动越来越贬值,虚拟经济(或者信息经济,主要是传播小道消息)越来越吃香?人类还有没有得救的希望?人类文明史上所谓“轴心时代”的一些宏大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印度教和佛教,古希腊哲学,希伯来先知)中,都包含着对财富积累和分配方式的强烈质疑成分。在此后的文明进程中,一方面是人类积累财富的技能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对文化先知所提出的质疑越来越不屑一顾。

  恶德合乎公益?

  西方经济学界有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私人恶德就是公众利益。这是18世纪的荷兰人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提出来的,也就是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曼德维尔描写了一个充满恶行的蜜蜂王国的繁荣状况。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举国一片萧条景象。

  曼德维尔所说的恶行,主要是指传统道德禁忌中人性的缺点:贪婪、奢侈、虚荣、自私。曼德维尔认为,如果禁止这些“恶行”,社会就不能进步,财富积累就会落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贫困状态,美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果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地按照私利的原则去追求财富,才能总体上增加社会财富,才有繁荣。我们已经看到了亚当·斯密“自利最大化”理论的雏形,这有点接近古代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思想。

  亚当·斯密说:“个体生产者只想达到自己的目标,他这样做时……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结果出现,而这个结果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更一般的表述是:“总体收益的结果,有别于创造收益的个体意向。”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是对经济思想最具智慧的贡献。如果换成曼德维尔的表述,就是恶行产生了善的结果。资产阶级十分纳闷地想,我们只不过是想作恶、想满足个人的私欲,没想到一不小心产生了善良的结果,真是世事难料啊!香港某大亨经常在电视上发脾气,说:“我不投资了,我不剥削了,行不行?”顿时,香港舆论一片哗然,高声呼吁,你投资吧!你剥削我们吧!连“菲佣”也上街了,高叫要维护自己选择当仆人的自由权利。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德行、善等理想人格,会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仔细想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如果大家都像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还活得很快乐,那么,搞福利经济的念头就要落空;进而,仁者又如何能快乐起来呢?孔子晚年的生活,全靠那个既善于从政,又善于做生意的学生子贡支撑。所以,孔子把女儿嫁给那个懂鸟语、而且还有犯罪记录的怪才公冶长;将侄女许配给人生态度健康的南宫适,而决不会将女儿和侄女嫁给他最喜欢的颜渊。孔子还说过,颜渊的确很有德行,但太穷。太穷的人无疑不适合当女婿,当一个道德楷模差不多。但是,孔子也决不会将女儿嫁给一个只知道做生意、毫无德行可言的“威尼斯商人”。

  西方经济学大概过分依赖那只“看不见的手”,太重视“自利最大化”,以至于忽略了对财富积累和分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亚当斯密在他的任何著作中,都没有对自利的追求赋予一般意义上的优势。”他认为,西方当代经济学曲解了亚当·斯密关于人类行为动机与市场之复杂关系的理论。亚当·斯密“对悲惨现实的关注、他所强调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尤其是行为规范的使用,被人们忽略了”。同情心、怜悯心、仁义、德行这些伦理范畴,被西方理论视为文学性的表达,不能进入科学研究的视野,从而在制度层面上没有可行性。这只能说明西方理论的逻辑本身有问题,而不是说这些范畴不重要。在孔子那里,这些因素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他试图通过诗歌和音乐教育,使人的内心能保持一种美好的情感,从而冲淡人的欲望。实际上他的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从唐代开始,文学艺术就沦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今天,它又成了赚钱、满足欲望的一种高雅方式。甚至连教育本身也成了一种商业前期投资。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商品,变成了可以据为己有的“财富”。

  “财”的问题,还是“道”的问题?

  中国人积累财富的方式是十分独特的,主要是借公共利益的名义实现个人私利。在传统文官制度中,首先要通过学习仁义道德理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然后才有通过国家财政发放的“俸禄”。一般而言,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只有“俸”,而没有“禄”。“俸”基本上只能满足一般性的日常开支。“禄”的部分则要等到真正上任之后,从地方财政中搜刮。而且这是大头。今天也是如此。那些地方小官,“俸”(工资单上所示)的部分,跟我们大家差不多,但“禄”(现在叫“灰色收入”)的部分却十分离谱。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一个小官僚怎么能过着奢华的生活。

  公开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一般都遭到鄙视(等级依次为官农工学商),有时候还规定其子女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换句话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秦汉以后),将通过私欲满足而积累财富的路堵死了。于是,欲望的宣泄渠道转向权力:当官,读书也是为了当官。结果导致了一种“官本位”文化的畸形发育。像西门庆那种人,基本上是个文盲,也不想读书做官,一门心思做生意。但他既不搞实业,也不搞贸易,主要财政来源是开妓院和赌场。他的生药铺(药店)基本上是个幌子。同时,其生意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勾结官府(红包搞定),也就是将权谋文化加进财富积累过程中。这都是财富积累和分配缺少制度支持的结果,这也是“利己”必然“利他”理论的中国版演绎。

  除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特例,中国人只有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敢于大张旗鼓地提倡积累财富,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极度饥馑的饿汉形象。尽管从整体历史进程上看,这是一个迟到的进步,但也伴随着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权钱交易的黑幕、道德败坏、贫富两极分化的惨状、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毁灭性破坏。

  即使搁置这些绕不开的问题,我们也依然困难重重。整整这一代人,正在为了迅速积累财富,而无心考虑财富之外(包括个人道德)的问题。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而拼命(台港人称“打拼”)。在一种极度不安全感的驱使下,他们像一台疯狂运转的挣钱机器,还扬言35岁挣够了就退休。财富的确与自由相关,但离幸福却越来越远了。这种一代人的困境,是我们正在师法的西方经济和社会已经出现了的困境。有没有一种可以绕开社会伦理学的经济学?传统伦理还有没有意义?通过个人努力与自然社会交换的财富积累是不是没有边界?

  没有谁仇视财富,但与财富相关的问题,它的积累方式和分配(流动)方式,它与自由和幸福的关系,却永远是一个疑问。君子贪财,这没有关系;取之无道,就出问题了。不是“财”出了问题,而是“道”出了问题。社会心理的整体失衡不是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与所有人都相关的人文主义的基本问题。

  本文章属于南风窗2003年第一期系列专题文章之一,这一期的主题是“财富涌动”,从宏观层面全面透视和解析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南风窗》杂志社授权新浪财经在72小时内独家使用,其他任何媒体转载必须征得新浪财经同意。联系电话:010-82628888-5151 邮件:finance@staff.sina.com.cn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 】【打印】【关闭窗口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投票华语榜中榜,与众巨星欢聚得大奖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独家推出语音祝福!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F4] 烟火的季节
[黄品源] 简单情歌
[光 良] 握你的手
[和弦] 老公接电话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新浪商城推荐
云网数字卡
  • 铁通Webphone大赠送
  • 联通冬季卡上网不限时
  •   让她兴奋到极点
  • 香奈儿女士香水
  • 性感密码小夜衣
  •   炒股票好帮手
  • 电脑远程炒股方案
  • 手机实时大盘讯息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