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简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1日 13:56 新浪财经 | ||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创建于1999年夏天。 中心成立以来,凝聚了海内外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在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和国际传播领域成为能与西方传媒和学术界平等对话的学术重镇。中心聘请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媒体专家,如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利斯.鲁宾斯坦(2000年采访过江泽民主席)、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主任马文.卡博教授、克林顿总统的媒体顾问、 中心成立以来,在一种开放、活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内,为海内外研究人员、媒体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开展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密切跟踪现代媒体发展新手段和新潮流,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传媒与舆论的科研与教育机构。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初步建成了媒体、学术和政策部门三边互动的新构架。比如,中心先后召开了12个包括政策部门、学术界和传媒界三方参加的国际传媒研讨会,其中包括“21世纪中国国际形象构建研讨会”“清华-哈佛新闻传播学合作展望”、“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研讨会”、“下一代新闻学教育国际圆桌会”、“网络新闻与注意力——解剖网上新闻圆桌会”、“美国媒体与中国研讨会”、“从中美撞机事件的报道看中美两国记者的国家意识”、“如何看待中国的新闻改革”、“两党政治、中美关系与媒体角色”“网络与中国媒体演变”、“全球化时代媒体的力量”等。中心还先后邀请了5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和记者来清华参加现代传媒论坛讲座,其中包括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创始人乔纳森.穆尔、:克林顿政府总统助理Mr. P.J. Crowley、戈尔副总统媒体顾问.Elaine Kamarck博士、布什总统国家安全助理Douglas H. Paal、香港《南华早报》总编Robert Keatley、克林顿政府的副助理国务卿、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Susan L. Shirk教授等。 中心成立以来在海内外发表的专著及论文近50篇,其中包括《互联网与下一代美国主流媒体》、《变革中的中国新闻媒体》、《国家利益与变形的新闻架构》、《新传播挑战旧宣传》、《西方媒体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如何引导舆论》、《美国新闻媒体的选择性》、《网络时代如何传播新闻》、《如何塑造21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虚拟空间对新闻媒体的真实挑战》、《从埋葬新闻到埋葬中国声音》、《全球传播时代的新闻事实》、《信息全球化与中国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从李文和案看〈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性》、《中美传媒在相互“妖魔化”吗》、《从中美撞机事件看媒体的国家意识》、《妖魔化与媒体轰炸》、《网络记者》、《变形的新闻屋》、《大音希声》、《新闻学核心》、《媒体的力量》、《全球新传播》、《下一代媒体》、《初为记者》、《讲故事的艺术》等。 此外,中心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际传媒研究学术网站(www.media.tsinghua.edu.cn)和中国第一个网络新闻实验室。 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海内外引起的关注: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达拉斯晨报》、《华尔街日报》、全国公共电台(NPR)、美国之音、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亚洲新闻、凤凰卫视、自由亚洲电台、台湾《中国时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播出刊登的有关清华传播中心的专访、文章、报道多达200余次。 中心目前承担着一系列国家重点课题,其中包括《政治传播学与国家形象的构建》、《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舆论监督与环境政策的形成》、《软力量研究》、《中国主流报纸上的日本形象》、《新闻构建与国家利益》、《中国国际形象重塑》、《中国国际舆论环境跟踪研究》、《美国媒体研究》、《国际传播前沿研究》、《现代传播技术对新闻学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