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内基金业风云人物的2002:其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30日 17:51 经济观察报 | ||
祁斌:扩容鼓吹者 有着生物物理学博士和MBA学位的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祁斌,在不同场合努力明确着证监会关于基金业发展的意图:扩大基金市场规模,推动基金产品创新;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提高基金运作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如果我们可以试着忘记新基金和新基金公司遭到的冷遇,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上述指导思想。然而事实是,所有的积极操作都难敌大盘的寒意,以及一个谨慎和不信任的市场。 金建栋:合资是国际化必然 “合资是国际化进程的必然。”国泰君安董事长金建栋在谈及其与德国安联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安基金管理公司一事时坦言。而“站在巨人肩上攀高”,这是金建栋在“国泰君安成为世界一流投资银行”的梦想前提下,对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总结性描述。 王连洲:遏制“圈钱” “基金今年出现全行业亏损,亏损超过10亿,半年却提管理费5亿元。”——这已经不是王连洲第一次对基金业提出批评了。在此之前,他还坦言基金管理费的提取应与基金业绩挂钩,以遏制个别基金不良的“圈钱”倾向。 作为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室原负责人和人大财经委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组原组长,基金立法知名学者王连洲的声音在业内一直掷地有声。 李怀忠:突围中坚 “我一直认为,债券基金将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一个主要发展部分。”南方宝元债券型基金经理李怀忠说,“债券基金低风险的特色,决定了它以个人为主的投资群体。” 两个数字可以说明债券基金所承担的市场希望:49亿和51亿,分别是南方宝元债券型基金和华夏债券基金在一个月的发行期内募集所得,后者更是创下了中国基金业的规模新高。债券基金成为基金业试图借创新突围弱市的中坚力量。 孙利强:短暂的停留者 孙利强这个名字在基金业界似乎有些陌生。但是,2001年张裕A宣布将成为天同基金发起人与8月又宣布退出的声音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因为证监会“每个基金发起人的实收资本不少于3亿元”这一资格要求,使中国上市公司中第一个宣布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张裕A进军基金管理市场的行动一波三折,浅尝辄止。 殷觅智:与预期相距甚远 没有比他的加盟更能体现中国基金业国际化的趋势了。英国人殷觅智是第一只指数型基金——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但殷觅智没有想到,这一次“第一只”的金字招牌似乎失去了曾经的运气。虽然延长了发行期,也只募得31亿元,“与预期相距甚远”。 “尽管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说,“但我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来了解这个市场。” (本报记者孙健芳魏微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