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巨头:王军/“混业”旗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30日 11:19 经济观察报 | ||
王军:“混业”旗手 上面说可以多做两年,我希望在此期间,能在中信集团的改制和金融控股、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财务状况方面多做些事情。 本报记者王延春北京报道 公众知道王军是缘于2000年那场国安“退出风波”,北京球迷说,这老板懂球,懂球迷的心,更有球迷的执著与热情。 今年王军再度被媒体聚焦,则是缘于“中国中信集团”出世,中国首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浮出水面。王军充当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大局下尝试“混业”的旗手。 先驱者 中信公司是国内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先驱者。1996年,王军得知日本正在酝酿金融改革,委派中信公司副董事长张肖组团去日本考察,了解日本金融改革的动向。 当时日本效仿英、美等国,放开对本国金融机构的经营限制,允许所有金融机构投资经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最后放开保险业,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可投资经营保险公司。结果,日本产生了一批金融控股公司,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日本考察归来,中信开始酝酿自己的金融改革,中信国际研究所从1997年开始着手研究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问题。中信希望参照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改制。于是,在与各监管机构和国家有关部门协商下,从1998年中信开始报批,2001年10月由国务院正式批下来,前后经历了三年多时间。 中信的金融产业不仅局限于内地,中信的海外金融产业规模也不小,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信嘉华银行就是中信集团在香港的金融旗舰,中信海内外金融业务多有交叉控股。 1997年开始,中信就酝酿在北京和香港分别注册两家“中信金融控股”,将海内外的金融业务分别纳入其中。就在王军耐心等待国内金融监管部门批复的过程中,中信香港方面的金融业务整合传来佳音。 11月25日,中信嘉华银行发布公告,中信嘉银与香港华人银行有限公司完成法律上和运营上的整合。重组后的上市公司改名为“中信国际金融控股”,该公司成为10月获得批准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改名的中国中信集团在海外的金融旗舰,其资产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三大块。中信集团持有中信国际金融控股56%的股份。 几天之后,王军精心打造的“金融百货公司”终于获准开张了。12月5日,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由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尽管公司名称中没有“金融”字样。 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将接受中国中信集团公司的委托,对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旗下包括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有限公司、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以及香港的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期货、基金等7家金融类子公司行使股东权力,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还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中信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创举:专门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运用不同方式进行协商、讨债。今年中信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注册完毕,但没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那种金融牌照,只是负责委托管理中信其他公司的不良资产,而这些不良资产的产权也不在中信内部划转。王军说,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各种可能方式。 “花旗”梦 王军掌舵的中信集团闪烁着美国花旗银行的色彩——4326多亿元的总资产,业务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信息、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等领域。有媒体说,“中信控股”的打造,是王军在圆他的“花旗”之梦。像执著于足球事业那样,执著地追求着他的梦想。 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得颇为冷静:“中信控股是中信公司在解决发展中遇到问题时寻找到的解决办法,是中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 分析人士认为,中信成立控股公司是希望提供像花旗一样的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现在无论是中信旗下的证券、银行还是信托,若单独与国内的行业巨头比较,他们的实力还不够强大。那么中信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协同服务方法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就是为了利用中信的品牌,发展金融交叉产品,借此形成协同效应,提高销售额,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997年以前,中国金融业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很多银行都有自己的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出身为信托投资公司的中信也有自己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也开始走向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是面对国际上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中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念念不忘混业经营,伺机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声称要打造金融航空母舰。本身就涉足银行、证券和信托等多个金融产业的中信自然也不例外。在诸多金融类企业开始慢慢探索混业经营的时候,中信集团不显山露水地走在了前面。 几年以来,中信公司在整体改制、打造“金融控股”航母、趟资产管理新路上摸索着。在入世元年,金融业改革和开放急剧提速的情况下,中信终于成了金融控股试验的先行者。 王军指挥下的中信控股的成立,不仅是中信在金融控股集团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还是中国金融业寻求出路所在的改革的重要一步。中信控股创新的改革思路将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实践经验。 三件事 籍贯湖南的王军,曾经在江南造船厂、武昌造船厂任工程师,1977年至197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1979年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创办中信之始,王军即任高管职位。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做到中信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中信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1995年至今,王军一直任中信公司董事长。 王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他主要做三件事: 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信息中心,统一整个网络系统,建成中信金融网,实现各金融机构的资源共享。现在花最大的力量构建这部分基础设施。将来,每个金融子公司就不再设独立的电脑后台系统了。 第二件事是发展金融交叉产品。金融控股公司将有一部分人专门负责筹划此事。金融交叉产品能否在中信金融机构内部推广,很大问题在于内部协调,这些人将来就主司协调。搞交叉产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销售额,降低成本。在这方面,现在国家各监管机构都走得比较快,规定大大放宽了。我们的机会是很多的。 考虑的第三件事是建立风险控制系统。中信准备把下属金融子公司的主要稽核力量上调到金融控股公司。隶属各分行的稽核审计部门只稽核下级分支机构,难以制约分行行长的贷款行为,每个分行进行风险控制的标准也不同。将来金融控股公司人数最多的是稽核审计部,占到一半以上。整个稽核的流程也要调整,可以做到实时和事后监控。 目前中信的整合还在继续,据说,整合后的中信集团将被划分成金融控股集团和非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控股集团将以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信证券等知名金融企业为核心,而非金融控股集团则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兼顾文化、体育产业、房地产业等金融外的传统业务。 61岁的王军尽管对媒体表示,他已经是超期服役,已经超过国家要求的退休年龄,但他仍雄心勃勃:“上面说可以多做两年,我希望在此期间,能在中信集团的改制和金融控股、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财务状况方面多做些事情”。 在党的十六大上,王军与其他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人一道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这意味着王军还要继续超龄服役几年。 (本报记者 李利明 王延春 石朝格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