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康:艰难时节的重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30日 11:12 经济观察报 | ||
中银香港上市不仅是中国银行的一个新里程,也把中国金融改革带入了一个新纪元。 本报记者李利明北京报道 “国有银行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充当渐进改革成本支付者的角色造成的。”而当银行自身改革无法避免时,谁又能成为它的推动力? 2002年7月25日,中银香港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它的意义不只在于能在全球资本市场一片萧条和低迷的背景下,还能顺利达到预期的筹资目的。 意义还在于,用刘明康自己的话,“不仅是一个新股份公司的重组过程,而且是中国金融企业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必将深刻影响并促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这一历史的书写,无疑是由刘明康和他领导的中国银行开始的。 艰难破局 中银香港的重组工作在2002年年初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对于中银香港在年内上市,很多人并不看好。首先是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因违规经营被美国货币署罚款,随后原中国银行行长王雪冰“出事”被双规。而这时,中行开平支行抽逃资金数十亿元的大案也被曝光。 最后的结果却是:完成了全球招股23亿股,最终定价每股高达8.5港元,集资总额达195亿港元。其中零售部分超额认购达27倍,整体认购达到7.5倍,而且这样高的认购倍数是在世界资本市场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取得的。 中银香港重组上市的成功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间内部酝酿和筹划的结果。从2000年2月,刘明康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调任中国银行行长之后,便开始积极推动中国银行的机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中银香港的重组上市工作。 刘明康非常明白中银香港上市的意义:“不是简单的重组和上市。而是与过去的理念、文化和机制完全告别。中国香港上市对中国银行的经营和改革,对国内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重组和上市都将起积极推动作用。” 刘氏胆识 中银香港上市以后得到了投资者的充分认可。作为中国国有控股企业,被纳入到MSCI香港指数,则是第一例,表明了国际资本市场对重组后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心。 而中银香港上市之时,正是全球股市跌至五年来的低点,但刘明康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自信,他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而这样的胆识,尤其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候做出关键决策,与刘明康长期的银行工作经验和精深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 在上市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中银香港一直希望能够在香港和美国同时上市。由于发生了“安然事件”,中银香港果断决定在香港先上市。 随后,利用非上市共募的方式率先在日本突破,认购需求高达29亿美金,超过预定的数倍。考虑到中银香港是香港的本土银行,在香港有80多年的历史,因此,把精力集中放在香港本土,放在亚洲。 刘早年留学英伦,先后在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工作,在就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之前,刘明康担任福建省副省长。多年来的经验使得他对中国银行业的体制弊端认识甚深,更明白在现有的体制下,中国入世之后国内的银行业将难以抵御外来冲击,银行业的改革十分紧迫。因此,在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期间,刘明康在不同的场合坦承国有银行的弊端及改革的必要性,推动国有银行的体制变革。 1999年7月,刘明康调任中国光大银行董事长。在不长的时间内,刘明康开始对银行改革“牛刀小试”。 2000年2月,在调任中国银行行长之后,刘明康开始酝酿对中国银行这个庞然大物做一次脱胎换骨的手术。 在业内人士看来,刘明康的做事风格积极务实,不尚空谈。中国银行的员工认为刘明康带给中国银行的是积极革新的空气,是一些实际可行的改革举措。 在国内的银行家中,刘明康向来以坦率务实而著称。2001年5月,刘明康按照国际惯例对外公布中国银行的坏账率高达28.78%,被业界称为重塑中行、取信于世人的“刘氏胆识”。 治理银行沉疴 平均高达25%的不良资产比率、不到6%的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低下等等,都是让人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前景不乐观的理由。而批评前几年银行改革迟缓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尽管这些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有垄断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治理结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匮乏。 但实际上,改革迟缓的背后也积聚了大量的势能。一旦国有银行在外资银行直接竞争的压力下开始改革,其步伐和力度必然势不可挡。 2002年,无疑是银行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虽然没有形成一条改革的整体思路,但这样的探索已经展开了。 中银香港上市是最让人关注的一个。而在内部针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很低与坏账过多的通病,中国银行开始积极拓展业务,增加盈利,同时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清理坏账。 2002年1-9月,中国银行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面达到87.5%;盈利水平大幅提升,信贷质量继续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不良资产存量与不良资产比率出现双双下降。 紧随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中国银行已经在构建自己的金融控股模式,初步形成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多元化发展。 要想把中国银行改造为“中国的花旗”,面对体制弊端造成的国有银行综合症,刘明康选择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那就是中银香港的重组和上市。“我们和外资银行还有一些距离。但这个距离正在缩小。这样的行动促进我们奋发有为,奋发图强改变自己的状况。”2002年年底,在“十六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的刘明康自信地表示。 在一份关于金融业状况的研究报告中,国有银行的风险程度被评定为“风险严重暂时可控”。它同时提出,上市只能暂时补充其资本金不足,而大量的问题需要银行自身改革、财政支持以及货币政策等来解决。 刘明康和他领导的中国银行只是迈出了银行改革的第一步,而大量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有信心取得中国银行整体改革和重组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