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阶层报告:他们推动中国转型--生活方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9日 22:0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生活方式:态度、消费与休闲 对于一个群体的了解,从生活方式开始是一个恰当的路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生活方式这个词,例如“某某人的生活方式”、“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等等。但是,当我们在使用某一个语词时,有时并不是清晰地知道它 在韦伯(Weber)那里,身份群体(status group)是以生活方式为基础形成的,对生活方式的认同是群体内部凝聚和排斥外部群体的机制。这里的身份,指的是在一定客观标志的基础上的对所属群体的自我认同。而生活方式是识别一定群体的重要标识。索贝尔(Sobel)在《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中指出,大多数社会学家已认可生活方式就是“任何明确的,因而也是可识别的生活模式”。其中包括生活态度、消费行为、休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因而,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凭借AMI的调查,我们对当代中国的“精英阶层”获得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从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当前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的反映。它与收入的多少、职业的声望、所接受的观念,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方面有紧密的联系。那么,中国的精英们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在整体上表现出怎样的生活态度? 1.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具有不同的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度 从以上列表,我们看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度是随着薪水发生变化的。相对来说,月收入越高,对未来的自信程度也越高。近一半的5000元以上月薪的人,对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深信不疑,而5000元以下月薪的人,大多数表现出来的是“十分自信”。 收入虽然不是衡量能力的惟一标尺,但在一个商业社会中,经济实力直接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活动空间以及自由度联系起来。我们竭力反对以金钱的多寡作为社会主导的评判标准。但收入的多少确实在另一个层面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内心的稳定和行动的从容。 2.对中国的经济未来发展状况,普遍持乐观的态度 中国的精英群体是一个在改革中普遍获益的阶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除了自身的管理才能与个人素质以外,还具有对于经济大局的职业嗅觉。经理人的身份需要他们,也促使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具有敏感而不失正确的洞察。 中国经济正以强劲的势头走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前面。在受访的三地经理人中,占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未来的一年里,中国的经济会出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在北京的受访者尤其表现出了较高的自信度,占29%的人认为前景“非常好”,较广州多出近一半的人数。这中间,只有极少数人对前景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 3.职业取代家庭,占据生活中最重要的位置 一直以来,中国是一个授世人以传统和保守印象的古老国度。比方说家庭观念。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家庭的重要程度确实是居于首要地位的。但是迅速的社会结构转型,给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人们思想观念构成了冲击。在对精英所作的调查中,其中就包含了一项关于家庭与职业关系的内容。 调查的结果使一些关注中国问题的外国研究者略微有些吃惊。因为无论是在三个城市中的哪一个,都有接近半数(上海:48%)或半数以上的人(北京:58%和广州:51%),将职业摆在了个人生活中的最重要位置。事业成功已经被列为人们生活中最为看重的一个方面。家庭排在了职业的后面。而最近关于亚洲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部分亚太地区,人们往往将家庭观念排在第一位。 家庭的地位落后于职业,是与个人与自我在精英生活中占据的地位有关。在一项关于什么是他们人生的关键命题的调查中,我们看到55岁以上的受访者有98%的人认为“为社会做贡献”是他们人生的关键命题,而81%的年轻一代则认为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业余爱好相当重要。因此,精英阶层已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职业感和个人意识的群体。 消费 韦伯(Weber)在《阶层、地位与权力》一文中指出,资本,财富与收入本身并不能成为区分阶层的生活方式的指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的范围内,如何对收入进行花销包含了进行选择的成份。收入水平虽然相同,但是在消费时进行选择的方式不同,生活方式却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韦伯这里,从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可以区分一定的地位群体,但生活方式本身又是通过一定的消费模式表现出来的。 另外,一定阶层要确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通常要表现出与其它阶层的“距离和排外性”,主要表现为“穿特殊的衣服,吃特殊的、对外人来说是禁忌的事物”。因此,消费模式是阶层之间互相区分的一个标识。人们往往通过有意识的消费来营造群体的认同感。 让我们看看精英们的消费表现出一些怎样的特点。 1.品牌是大多数人的首选 调查结果显示,精英们在进行消费时,品牌是大多数人考虑的对象。 在精英中,比例相当大的一群人在购物时,注重对名牌的选择。上海的经理人最为关注知名品牌的挑选。另外,价格对精英们来说,并不是选择商品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在上海与北京,多数人并不会太关心商品标注的价格。但是在广州,近60%的人承认会考虑价格来进行选择与购买。 在对具体对象的选择上,我们看到居于首选位置的品牌有这样一些。 办公设备:佳能(49%);汽车:富豪(21%);手表:欧米茄(14%);服装:花花公子(52%);下榻酒店:香格里拉(23%)。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年龄的人对名牌的关注程度略有区别。34岁以下的人有68%承认他们会穿品牌衣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比例逐渐下降,55岁以上的人中穿品牌衣服的人只有53%。 2.现金革命的拥趸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购物方式上的重大革命。信用卡的出现,极大地减少了现金交易的风险与麻烦。再加上如餐卡,签到卡、贵宾卡等各种各样的卡的出现,有人提出,一个“卡”时代已经到来。对于在消费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信用卡,精英们的持有情况是怎样的呢? 调查结果显示,年纪越轻,拥有和使用信用卡来代替现金的可能性就越多。34岁以下的人中有多达84%的人把信用卡作为了经常性的支付手段。 那么,他们的现金主要存往哪些银行?大多数受访者把钱存入了中国工商银行(78%)或是中国银行(63%),少部分人拥有国外的银行账户,如花旗银行(6%),渣打银行(4%)。 3.现代生活用品的组成结构 在精英们所拥有的现代生活用品中,手机,个人电脑,家庭影院的拥有率是排在前三位的。在汽车的拥有率上,北京约58%的人拥有汽车,上海和广州的比例分别是41%和37%。这些汽车中有一部分是私家车,另一部分主要是公司的车。因为在“能从工作中得到的……”这项调查中,我们看到,在北京,有57%人选择了“能得到公司车”。另外,在精英群体中,对500美元以上手表的拥有率并不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经理人,依次为41%、36%和20%。在物资短缺时期,拥有一块手表曾是一项手有余钱的时尚标志。今天,拥有一块普通手表已不算什么,但在腕上配带着价值不菲的手表,却是少数精英们的实力象征。 休闲 凡勃伦(Veblen)认为,特定的生活方式是特定阶层与所获尊荣的象征。古代社会,对战争之后战利品的占有是一种尊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先是纪念物,再是品级、头衔等取代了战利品作为获得尊荣的标志。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财产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指标。表现财富的手段便是“有闲”的生活方式。有闲即标志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不必整日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来获得物质生活的保障。有闲,成为社会差别的一个标志。 因此,对精英阶层的生活的了解,就必然要包括他们的休闲生活。让我们通过这次调查看一看中国的经理人在工作之余,主要的休闲方式有哪些。 1.关于旅行 一年之中规定国庆、五一两次长假,已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有效策略。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会选择在这两个时间出游。除了国内的知名景点,不少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已开始选择出国旅行。旅游在日益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主要的休闲放松方式。在接受访谈的经理人当中,不少人认为休闲对他们来说,和工作同等重要。一年之内他们的旅行次数,我们可以从以下表格了解到。 由此可见,一年之内,他们至少会有五次以上的旅行计划。在最喜欢的旅行去处一项上,有41%的人选择了香港,其后依次为泰国(18%)、马来西亚(16%)和韩国(14%)。调查证实,美国是中国有钱一族最想去的地方。但实际上,他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却是香港。因为香港路途不远,可以免去旅途劳顿的辛苦。旅行所选择的航班大多是国内航空公司的航班。主要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为主。调查显示,香港港龙航空是惟一出现在前四名中的国际航空公司。 2.热衷的运动 工作繁忙是现代精英们的主要特点。在对他们下一年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的一项调查中,“发展生意”是三地所有的经理人排在头几位的。但是自身的健康状况也是经理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北京与上海,“更加健康”仅次于“发展生意”成为跃居第二位的选项。而在广州,“更加健康”成为了比“发展生意”还要重要的目标。 运动是他们选择保持身体健康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游泳是最为各个年龄层次的经理人所青睐的一个运动项目。34岁以下的人当中有54%的人选择了游泳,即便是在随着年龄增长,运动也逐渐减少的55岁以上的人当中,也有33%的人选择了游泳。随后的几项运动分别是羽毛球和乒乓球。 或许是工作紧张,压力较大的缘故,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在中国并没有进行推广的美式橄榄球,成为了精英们无论男女都竞相追捧的运动。这项运动在激烈程度和拼抢的残酷程度上,都比英式足球要强很多。曾因中国队的出线而在中国扩展了“市场”的英式足球只是精英们的第二最爱。 关于奥运会,超过80%的经理人表示会通过电视收看。只有极少数的人明确肯定他们不是很关注奥运会。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第55版 新浪编者注:“激情燃烧的财经岁月-《21世纪经济报道》岁末专辑”专题系《21世纪经济报道》与新浪财经联袂制作。本文为《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终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该年终特刊(完全版)为《21世纪经济报道》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21世纪经济报道》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欲转载本专题相关内容、或对本专题有任何建议,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361联系。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在本年度对新浪财经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