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1世纪 > 正文
上行阶层报告:他们推动中国转型--语境与意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9日 22:04 21世纪经济报道

  身份制之后

  现代化已成为一个全球共同经历的过程。在世界各国的经验中,伴随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出现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分层结构,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虽然基于现代化的背景具有和其他国家的近似之处,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同自己的国情、民情相符的一些特征。

  1950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的阶级体系的宣告结束。第二次转型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分层模式由身份制向经济分层发生转换。这两次转型对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民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放初期的土改和发生在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打碎了旧中国的阶级体系,同时也意味着不再以财产所有权作为区分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志。取而代之的,是突出政治色彩的“身份制”。每一个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肯定还对填写履历表时的“家庭成份”一栏记忆犹新。贫下中农、富农、干部等称谓是当时的备选项。区分身份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所谓的“先赋因素”——家庭出身。身份制的存在,排除了公平竞争的可能,它以一种蛮横的态度,否定了人的后天努力对于改变生活境遇的可能性。

  始于198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极大地刺激了经济活力,也开始松动了身份制存在的社会基础。以往将个人人为框定在地域和单位的户籍、档案,已逐渐不再能困住人们的流动。社会进入到一个以经济分层为主导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中,逐渐出现一些在体制改革中普遍受益的上行阶层。这里面,自然就包括了我们即将要提及的“精英”们。

  精英释义

  精英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阶层。

  《说文解字》中说,“精者,择也。”《正字通》中解释,“才能过人曰英。”精英一词指的是对人类这一族群经过苛刻选择与排除之后,余下的一群出类拔萃的人。

  应当说,精英的所指是很宽泛的。Pareto对精英下过两个定义:狭义上的精英局限在统治精英;广义上,精英是那一小部分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取得成功,并达到职业等级较高的层次的人。他假设“在所有人类活动的部门中,人们给予每个人一个表明其能力的指数”,比如,对职业上出类拔萃的人给十分,对没有揽到一名顾客的人给一分,等等,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类别,属于这个类别的人在他们各自的活动领域中拥有最高的指数,我们称这个类别为精英。”

  因此,任一领域、职业、学科中,凡是优秀突出,成绩卓著的人,我们都可称之为精英。当我们提到罗斯福、邱吉尔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精英;当我们提到爱因斯坦、霍金时,我们称之为科学精英。精英,无疑是人类中的精华,他们的身上凝聚了人类的优点,将人类的灵性与悟力发展到极致,他们的智慧与天赋,才学与精神,令平庸之辈高山仰止,令人类的历史更添华彩。这样一群人,应属于人中之“极品”。

  进入21世纪,虽然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与分歧,依然会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冲突上表现出来。但毋庸置疑的是,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人类生活领域中,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痕迹在逐渐隐去强大的身影,经济的发展成为了超越国界,人种与肤色的共同话语。人们的精力与注意力日益投放到经济生活中来,经济领域中的精英们因此而成为各类精英中聚焦最多的一群。

  同时,精英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被人为地缩小使用到这样一些人身上。我们对当今社会精英的瞬间直接反应,常常是和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也就是《福布斯》公布的那一人群联系在一起的。排列入前100位的,无可争议地属于我们视线中的精英。这是一群19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拥有较高素质的特殊获益者,用社会学的术语可以称之为“经济精英集团”(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社会学在群体分析中,一般将社会群体分为两个最主要的集团,一个是“精英集团”(elite),另一个是普通大众集团。应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精英集团”对于社会的变革、发展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我们在许多大城市里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没上《福布斯》的排行榜,但他们的收入高而稳定,他们以车代步,车的等级相当名贵。他们在店堂明亮,服务周到的酒店商场出入。他们是一切高档消费品广告瞄准的目标。他们总是需要不停地用移动电话或网络与外界联系。他们衣着考究,无一处细节不是由顶级品牌作注解。他们的脸上永远充满了自信,似乎乾坤尽在其胸中掌握。他们有定期交往、人员固定的社交圈。实际上,他们早已过上了普通工薪阶层不能企及的生活。他们往往是业界的翘楚,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对身边的世界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这些人,我们也习惯称之为“精英”。

  这样的描述或许使精英在大众眼中的印象依然显得有几分模糊,但是事实上,他们有一个更为具体而明确的称谓,那就是——经理人,也就是那些在大中型企业中处于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包括国企的职业经理人(也就是常说的“老总”)、私营或民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中聘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我们看这样一份来自深圳的调查:

  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深圳,已聚集了一大批经理人才,他们被视为深圳市经济界的精英,大约有12.03万人。他们对深圳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调查显示,这些经理人,平均年龄37.48岁,男性占78.3%,户籍人口占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6.7%。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朝气和活力,具有先进的管理技能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毫无疑问,这是一群既受益于改革,同时又为改革在起着推进作用的人。这些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日提高。因为他们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在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精英”属于上行阶层,他们同时构成了正在形成中的中国“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

  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结构中,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又称“中产阶层”。这个阶层占社会就业人口的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在美国,城市中间阶层占全国自立人口的比重,1950年为16.9%,到1970年占18.2%。在日本,到1975年,“新中间层”已占到劳动人口的34%。(倪力亚: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中产阶层占社会主体,是现代社会结构获得稳定保障的标志,这已经是一个普遍达成的共识。其原因在于,首先,在中产阶层占主体的社会中,当社会高层与低层之间出现了冲突,中产阶层可以作为缓冲层,消解与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其次,由于中产阶层遵循的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是温和、保守思想的代表,这样一个阶层占据社会主体,便意味着极端或激烈的观点立场成为了少数。社会的稳定从而有了思想上的保障。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社会中最主要的消费群体,中产阶层保障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他们通常以其生活方式,引导着社会其他阶层的消费。

  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是否已出现这样一个中产阶层。如果存在,我们所说的精英,是否类属于这一阶层?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精英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除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我们对他们似乎并没有更深的了解。他们仿佛一个神秘的蒙着面纱的美丽女郎,隐约透出来的迷人气息并不能满足我们想一窥其真实面目的愿望。从今年九月份开始,“亚洲市场调查公司”(AMI)历时两个月,完成了一项对“当代中国精英”的调查。涉及对象包括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内三个大城市中的1000多名经理人。这项调查以详尽的数据向我们呈示了一幅有关中国当代精英的生活方式的微观图景。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第54版

  新浪编者注:“激情燃烧的财经岁月-《21世纪经济报道》岁末专辑”专题系《21世纪经济报道》与新浪财经联袂制作。本文为《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终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该年终特刊(完全版)为《21世纪经济报道》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21世纪经济报道》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欲转载本专题相关内容、或对本专题有任何建议,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361联系。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在本年度对新浪财经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 小字】【打印】【关闭窗口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有大奖!缤纷新年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F4] 流星花园II
[Twins] 百试不厌
[林志炫] 只为你唱
[和弦] 哥,电话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行业信息高速路!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电缆采购项目
卖:自动播出系统
企业推荐
 陕西伟志集团
 三九礼品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热招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中医药专治牛皮癣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