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教育消费踟躇高价门槛(新闻聚焦·突破消费瓶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4日 08:59 人民网-市场报

  记者 赵永平

  随着近两年高校扩招、中小学教改等政策出台,教育热不断升温。教育消费已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增速为年均20%左右,居民储蓄的10%是作为“教育消费”预留的。但教育热升温的同时,“高价教育”也露出苗头,高学费、乱收费成了制约教育消费的一个新瓶颈。

  教育消费“顺杆爬”

  寒假快到了,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2002级学生夏碧波却为不能回家过年犯起了愁。家住武汉市汉阳区的夏碧波父母都是工人,家里月收入加起来800多元,为了给他凑5200元的学费,父母把看病的钱都拿出来了。夏碧波告诉记者,他一想到父母的担子心理就难过,所以这个寒假,他想在北京打工,省下来几百块的路费,还能挣点下学期的伙食费。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2001级学生韩昆,来自吉林省松原市善友镇巨兴村,她觉得4800元的学费实在是太高了,她是借亲戚朋友的钱前来报到的,以后怎么办还不知道。她觉得学校实际上并没有花这么多成本,像中文专业就不需要什么专门的教学设备。

  对于许多家长而言,教育不光是一种消费,更是对孩子未来的投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81%的城市居民认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看法,60%的人表示为了孩子读书,举债也在所不惜。也许正是在这种“老百姓心甘情愿投资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收费年年攀升。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了2000元,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但2000年的收费标准猛涨,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左右,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涨过4000元。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02年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学年介于4200元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元至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攀升到5000元至6000元之间。

  学费猛涨,而相应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则不大,拿农村为例,2002年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为6759元,而2002年高校的学费则平均在4800元左右,仅学费一项就占去了整个家庭收入的59%以上。再加上近年来城乡居民利益格局变化较大,不少家庭或个人的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而医疗、养老、住房等费用支出有增无减,因此居民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教育黑洞有多大

  “高价教育”升温,使得贫困生入学难问题更为突出。除了高昂的学费外,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也令许多不堪重负的家长雪上加霜。如:择专业费,山东某大学入学时交两万元即可换专业;实习费,北京某大学艺术系新生一入学就要交1万元实习费……此外还有什么基建费、运动场建设费等等。

  有关部门对湖北宜昌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教师在课外有偿给学生补课,有些教师硬性规定学生上各种培训班。该市2002年学生人均补习费高中为238元、初中217元、小学188元,有的学生一个月的补课费就达数百元。人均教材及参考书支出比2001年多27%,成套的各种学习材料价格膨胀无边,有的学生买学习材料一次就花上百元,还有一部分家庭承担近万元的“借读”费,惊人的支出使家长很难招架。

  “教育消费黑洞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透射出我国教育中存在着不合理因素,深入地改革教育机制仍然是艰巨任务。”武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张道中教授认为,造成教育收费过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问题,一是政府投资不到位,教育经费不足。许多学校就会想方设法提高收费标准或巧立名目增加收费;二是教育消费“商机”被过分挖掘,一味为教育高消费创造条件,有的学校住宿宾馆化,把大学变成了一种创收手段;三是部门经济利益驱动。明知故犯或屡查屡犯。

  消费潜力不可高估

  “从一般规律来看,教育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不少于4%,但越来越高的教育消费,制约了普遍的内需欲望。”中国教育经济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善迈认为,虽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逾8.5万亿元,但12亿人分摊下来,人均存款还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只有上高中、进大学这个年龄的学生的家庭,才会将银行存款转化为教育消费。因此,对教育消费的潜力不能估算过高。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普通高校每年学费3000元就有20%左右的学生及家庭承受不了,不少家庭举债让子女上学。如果学费提高到5000元至6000元,无力承担学费的学生及家庭会大幅度增加。如果按每年1万元收费,将会使80%以上的学生及家庭难以承受。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李红伟认为,现在的国内消费市场出现“内虚”,这并非人们没有消费欲望,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教育高消费就是其中之一。它使得众多中低收入家庭不得不抑制即时消费的欲望,而为未来的孩子教育高消费积蓄资金。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消费市场的支撑,没有旺盛的有一定递增比例的国内消费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就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教育消费对于有孩子读书的家庭来说也是即时消费,但“数年甚至十几年积蓄一次消费”的教育消费,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即时消费,而且教育高消费的钱又往往大都流向学校,主要成为改善后的教育设施,并不会变为绝大多数工业品的销售。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 小字】【打印】【关闭窗口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大奖!缤纷圣诞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F4] 流星花园II
[Twins] 百试不厌
[林志炫] 只为你唱
[和弦] 哥,电话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新浪商城推荐
云网数字卡
  • 铁通Webphone大赠送
  • 联通冬季卡上网不限时
  •   冬夜情正浓
  • 香奈儿女士香水
  • 性感密码小夜衣
  •   炒股票好帮手
  • 电脑远程炒股方案
  • 手机实时大盘讯息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