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岁末清账 100家城信社将获“免死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3日 01:25 财经时报 | ||
一份对改制后的城市信用社持基本肯定意见的报告被送到国务院。央行随之两次派员调查,结果给城市信用社的继续 保留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事实依据。银行管理层还有一种较长远的思路:将城信社发展成专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社区银行 本报记者张小彩特约记者李卫 对现存的中国1000家城市信用社来说,2002年或许是一个让他们的管理层忐忑不安的坎儿。“生存还是毁灭 ”,成了焦急等待着的判决。因为2000年年底颁发的“国发330号文件规定”,到今年年底之前,城市信用社处置工作 要基本结束。 《财经时报》近日获得可靠消息,央行已经有了明确意向,到今年年底,将有100家城市信用社获得“免死牌”, 其中有些留存的城市信用社将由两家以上城信社合并而成。 城信社被全面整肃 稍微细心一点可以发现,在被视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机关报纸”的《金融时报》上,几乎看不到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 的相关报道。但事实上,这一整肃行动已经低调进行了5年之久。 1998年10月,央行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信用社整肃行动,标志性的事件是当年发布的“国发140号文件”, 即《国务院转发人民银行关于整顿城市信用社的通知》。在此之前,国务院成立了城市信用社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中央金融工 委书记温家宝亲自负责这项工作,央行副行长史纪良任领导小组组长,小组的办公室就设在银行监管二司,这个小组一直工作 到去年年底才完成使命而解散。 那次整肃行动的背景是,1998年10月前已经成立的8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吸纳了部分城市信用社,而留存下来 的33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现风险。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城市信用社管理不规范,经营水平低,不良资产比 例高,抗风险能力差。 中国的第一批城市信用社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选择了这样一种金融机构形态的初衷,是为迅速发展的中小私营 经济解决金融饥渴。但是,由于管理失控,很快就出现了城信社大发展的热潮,1994-1995年,全国城市信用社最多 时达到5000家。 这时开办城信社的主体相当庞杂,包括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等政府机构,也有妇联、民政等民间团体,还有商业银行 、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有普通企业和个人。很多地方将信用社当成了安排子女就业的渠道,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隐藏了 大量风险。这种风险在1998年前后已经开始大规模显现,央行不得不决心整肃。 分类处置计划实施 城市信用社涉及的资金量大、范围广、人员多,由于担心处理不当引起连锁反应,负责有关工作的部门格外谨慎。 1998年开始整顿时,全国城市信用社的准确数目是3315家;此后5年时间里,央行对信用社的整改可以说是 “大刀阔斧”。陆续成立的111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吸纳了2000多家城市信用社加盟,比如上海银行一家就吸纳了100 家城市信用社,北京市商业银行也有80多家。当时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条件是:当地有8家以上城市信用社,合计资产规模 达到8亿元以上,不良资产比例在15%以下。当然,“不良资产指标”在执行过程中被放松掌握。 2000年年底,国务院又发布“330号文件”,要求对城市信用社分类处置,具体有六种途径:一是符合条件的 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二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被其他商业银行收购兼并;三是划归农村信用社系列,这主要针对农村设立 在县一级的城市信用社;四是多家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单一法人的城市信用社;五是继续保留;六是撤消。 据说就在这份文件中划定了这样的时间表:2001年年底之前,各地要将城市信用社的处置方案上报国务院;2002 年年底之前,处置工作基本结束。 迄今4年多时间,央行和地方财政共拿出了几百亿元的再贷款和中央专项借款,解决城市信用社的个人债务问题,一 些城市信用社由此退出市场。 经贸委报告燃火 到目前为止,全国还剩下约1000家城市信用社,其中还在经营的有500多家,已经停业整顿但尚未退出市场的 有400多家,真正焦急等待命运判决的,其实就是这500多家还在经营着的城市信用社。 2002年7月,国家经贸委的一份报告送到国务院。这份报告称,一些城市信用社被股份制商业银行兼并后,存款 规模迅速增长,资金调度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减弱;但是,在信贷资金投向上则出现向大型项目集中的趋势。 这份报告中反映,浙江省先后发生了三起并购城市信用社的案例,即上海浦发银行并购瑞安原瑞丰城信社、中信实业 银行并购瑞安原工商城信社、福建兴业银行并购义乌原商城城信社。这三家城市信用社被并购后,市场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小额贷款大幅度下降,大额贷款则成倍增长。这实际上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也引起地下金融的抬头。 国家经贸委的报告引起了政府高层和央行的充分重视。8月上中旬,央行参事室秦池江研究员一行先后在浙江、江苏 、安徽等地进行了调查。当时,秦向正在浙江采访的《财经时报》记者表示,他们希望不带任何成见地对目前存留的城市信用 社的经营管理及服务情况做全面的调查,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报告。 课题组召集多个地方的政府、城市信用社领导、城信社贷款企业等三个层次的人员开座谈会,并对城信社的网点实地 调查。调查持续了10多天。 央行似乎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其后不久,主管城市信用社工作的张天宇处长再次前往江浙地区调研城市信用社状况。 转为社区银行? 这两次调研的结果表明,这些城市信用社产权关系比较明晰,多按股份制原则建立,政府干预较少。同时,这些城市 信用社主要服务于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集中度非常低,如一家城市信用社贷款额不到8亿元,贷款户数却达到1.2 万户,户均贷款不到6万元。且87%以上是贷给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 他们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也比较高,一些信用社一半以上人员是客户经理,负责信贷工作。在义乌,一家信用社在 15分钟内可发放一笔贷款,但国有银行由于决策链条和管理体制问题,却需要2到3天。这些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一般低于 5%,有的信用社连续三年赢利,多的达到几千万元。而这些成绩是在城市信用社全面整顿后,被动维持、限制发展的情况下 取得的。 尽管这并不代表目前留下的所有城市信用社的情况,但无疑给城市信用社的继续保留提供了比较充分的依据。 接踵而至的另一个消息是,9月5日的《金融时报》发表了央行银行监管课题组题为《进一步发挥现有中小商业银行 的作用》的研究报告。尽管央行银行监管二司官员向记者表示,这个报告只是“前瞻性的研究,尚未形成政策”,但对城市信 用社而言,他们仍然感觉9月的阳光分外和煦。 据《财经时报》了解到的消息,100家城市信用社得以保留基本已成定局,但这并不是说活下来的城市信用社就有 了长期生存下去的基础,因为金融机构规模太小,会影响其抗风险能力。另外,城市信用社不能享受央行再贷款和同业拆借等 政策的支持,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到其生存,其实,这种考验在一些经营状况非常好的城市信用社里也曾发生过。 因此,被保留下来的城市信用社势必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据悉目前银行管理层还有一 种比较长远的发展思路,即把城市信用社发展成为专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社区银行。 不管将来采取怎样的发展措施,《财经时报》在采访中发现,央行在处置城市信用社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态 度,受到了基层金融机构的普遍欢迎。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