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代价阻止对中国的抨击 史蒂芬·罗奇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仍是世界发展的最大机遇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0日 06:27 中华工商时报 |
|
2002-12-205:21:32【记者刘彩娜19日北京报道】
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近日发表研究报告《停止对中国的抨击》。该报告称:“世界经济
处境艰难。遗憾的是,这也是责难开始之时———人们在寻找造成他们困境的替罪羊。中国被引人注目地当成了替罪羊:不管
是被称为全球经济低迷的根源,或被认为是创造就业机会的磁石,中国正日益被与造成世界经济困境的重大问题联系在一
起。
然而,一切都不能脱离现实,中国经济的过渡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世界发展的最大机遇,而这绝不是一件坏事。”罗奇称
,对中国的抨击率先从日本开始。过去几年日本经常会出现对日本工业空洞化的担忧之声,他们认为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日本企
业将他们的生产搬向低成本的中国工厂而造成的。近来,日本又从一个不同的层面抱怨中国,认为中国是日本经济通缩困境的
始作俑者。日本政府负责国际事务的财政部次官HaruhikoKuroda在《金融时报》上就传递了这样一个明确的信
息(见2002年12月1日出版的《全球走向通货再膨胀之时》)。Kuroda认为,日本的亚洲邻国尤其是中国是造成
日本经济通缩的根源。罗奇则认为,中国的进口占不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2%,很难说是中国引发了日本内在的通缩。日本
的经济通缩状态首要是由于国内的供应过度和政府对那些低效呆滞的企业不断给予救济。转向低成本且高效率的中国,仅仅是
证明了日本这种“费用高昂的经济生产力的持续过剩。类似的观点在美国也开始出现———称不断上升的美国通货紧缩危机
来自于中国。罗奇说,这种说法实在非常牵强。确实,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正在迅猛增长,过去五年的平均年增长超过了16%
。这样的持续增长给人们的感觉是,来自世界低成本制造商的通货紧缩压力正在加大。然而,中国现有的进口只是美国商品进
口总额的10%,或者说只是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多一点。和日本的情况一样,这不足以构成美国经济的一大部分,不会
影响到美国总体价格水平。他认为,美国进口增长的趋势亦不该归咎于中国,而是当今美国经济缺陷的最主要副产品———可
怜的低存款率所致。2002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家净存款率———企业存款、家庭储蓄以及政府存款总和———处于国民生
产总值2%的最低纪录。对比之下,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是5%,60年代是11%。由于存款必须始终等于投资,美
国就必须从国外进口盈余存款以便筹措资金保证其经济增长的投资基础。就是说为了吸引这样的资金,美国必须有活期存款和
贸易赤字。正是如此,导致了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不能量入为出是难以归咎于中国的。贸易赤字也是美
国这样快速增长、缺乏存款的国家的产物。如果没有中国,也会有其它国家来填补这个空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进口的成本
和价格差异不应该被看作是威胁,而应视为意外收获。就在美国消费者不断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来自中国的低成本外国货扩大
了美国的国内购买力。在这重要的一点上,中国这一因素可能对美国商业周期的软着陆起到关键作用。同样可以说,美国公司
从在中国的外部采购中受益,通过从中国进口来的部件,这些公司降低了成本结构,进而增加了收益。对于整个美国商界以及
投资公众来说,这一点提高了美国的竞争力。罗奇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最近也正遭受外界的批评,这真是令人不解。几年前,
当各国身陷亚洲经济危机之中时,世界各国都认为中国需要使人民币贬值,以免失去在亚洲邻国间的竞争实力。现在,人们担
心中国既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其人民币理应升值。然而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显示中国官员应退出这样的争论而继续其既定政策
———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稳定挂钩。另一方面,如果美元急剧贬值,那么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就相当于对中国出口赋予巨大
而有力的支持。如果这样,会出现一种有趣的情况: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便会有一次性的上升调整。他认为,如今中国的影响
主要是在全球经济天平上供应的一边,如此一来,强大的中国出口机器在改变贸易、价格和市场份额方面起着一个不相称的作
用。然而,将来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将会转移到宏观经济天平的需求一边。他说,他期待着中国过高的40%存款率开始逐渐下
降,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西方式的消费观念以及西方制造的商品,这正是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持续的内需急剧增长
,成为从根本上推动中国购买力的巨大推动力。在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之际,对中国的抨击会中断关键的发
展过程。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对中国的抨击。(20A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