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学东;特约记者/谢丽萍(东莞报道)
面对苏州等城市的竞争,东莞在它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如同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活力少年,东莞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营养
东莞的辉煌,尤其是IT制造业的辉煌早已声名在外。IBM副总裁关于广深高速塞车15分
钟会对全球IT价格造成影响的断言;95%的电脑配件1小时内能够在东莞配齐的说法;外贸出口总额连续6年居全国2000多个地级市之首的佳绩……
作为大陆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东莞一度是大陆各地吸引台资时争先效仿和借鉴的对象。从首家台企1985年落脚以来,台商投资东莞始终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近年更形成高峰期。今年1~8月,东莞新签台资项目405宗,比去年同期增加30宗,合同台资金额也高达5.48亿美元,同比增长4.55%。目前,东莞有台资企业4000多家,占大陆台资企业总数的1/10、广东台企的1/3。
一系列的数字再次印证了本刊半年前的判断——东莞并没有因长三角的崛起而衰落。(见本刊第15期封面文章《苏州崛起≠东莞衰落》)但这个响彻全球IT市场的制造业名城,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东莞缺啥?
外资一向是东莞经济的重要风向标。东莞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7.9%,而深圳的增幅是22%,苏州为39%。从引进项目的规模来看,上半年,东莞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为11个,而苏州各级开发区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则多达110个。这说明在东莞虽然外资仍在不断增加,但和长三角相比,还需大幅改进提高。
东莞目前引进的外资项目仍以一般的加工项目为多,毫无疑问,电子信息产业,已是东莞市的支柱产业。但东莞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做的却是其中劳动密集环节的工作,如人工装配等。这跟东莞以前做服装、手袋、玩具等加工业生产,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过对象比较高档而已。也就是说,行业、产品已经升级了,但从技术看,生产方式没什么不同。这样,东莞赚的钱少,而且难以赚长久。与跨国公司竞相在苏州、上海、北京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相比,东莞引进外资的质量有待提高。
在全球背景下再次审视东莞,我们清醒认识到,东莞最初是在一个农业县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城市化,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东莞采用“三来一补”这种尽可能简单的合作方式,换取了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但这种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20年后的今天,所释放的增长能量越来越接近极限,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东莞市的外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顺景情况下,矛盾暴露得还不突出,但遇到世界经济波动,结构上的问题就成了影响全局的要害。因此,再不把注意力放在承接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东莞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比照中国的其他地区,华东、苏南一带外资经济的发展也给东莞许多启示。华东地区“大园区招商”成效明显。而东莞,“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模式使其虽然有着“小、散、乱”的众多企业群,却没有一个能和华东的大型园区相对抗。
东莞目前有100多万常住人口,近4倍于常住人口的外来人口给东莞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治安混乱、环境恶化的窘况。东莞过去“城中村”普遍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配套,卫生、防灾条件和环境质量恶化,外来人口大量聚集,一些出租屋成为黄赌毒的滋生地,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了东莞城市形象,同时也使一大批高级人才放弃了到东莞发展。尽管东莞近20年来保持了每年平均20%的增长速度,但其较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力量不足、缺乏自创品牌等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彰显。如不解决这些制约因素,东莞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胜出将未可定论。
东莞这个快速成长的活力少年,还需要更多的营养,还需要补“钙”。
一补产业“钙”
产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根据国内外的经验,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大致经历要素群集、产业主导、创新突破、财富凝聚四个阶段。对照东莞情况,目前已经走过了要素群集和产业主导阶段,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比较稳定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链,良好的产业支撑和配套条件。
基于对东莞的客观认识,面对国内其他沿海地区引资竞争的压力,面对世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东莞市提出了“东莞誓当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东莞下一步的发展就是努力向创新突破阶段过渡,具体地说就是要从目前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转变。而“名城”与“基地”,“产业主导”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主要差别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能力。从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的定位出发,打造IT强市已被东莞当成重中之重来抓,东莞具体提出了以生产零部件为主向生产整机和核心元件为主转变;从OEM方式(没有自我品牌的产品开发和制造)向ODM方式(自主产品设计和营销)转变;从单纯重“硬”(硬件产业)向“软”(软件产业)“硬”并重转变;从分散发展向优势整合转变的“四大战略转变”。
拟投资数十亿元建设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将成为实现这“四大转变”的主要载体,园区招商将以世界500强为主要对象。东莞多次以书记、市长亲自带队组团前往美、日、韩、德以及北欧等国进行招商推介,签订了一批金额为1.5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合同和意向,德国电信、荷兰飞利浦等也都决定拓展或初步达成了与东莞的合作意向。还有不少IT业界巨头派员来东莞参观考察,表示出了极大兴趣。康柏、摩托罗拉、IBM、爱普生等都与东莞有亲密接触。
从昔日多多益善引进生产企业,到今时精挑细选引进研发机构,东莞对“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全新定位与操作,意味着东莞从国际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企业名城的成功迈进。
“现代产业好比是一只哑铃。”东莞市委副秘书长、松山湖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检养对记者说,教育研发与中介销售形成了哑铃的两头,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加工则处于哑铃中部。目前东莞产业链中加工制造环节十分强大,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加工制造基地,而作为生产源头的研发环节和实现产品价值的流通环节却比较薄弱,“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状”结构特征比较明显。而国际知名企业的业务大多集中于哑铃的两头,对于一个区域或城市来说,促进“哑铃结构”两头的成长,关键在于加快产业支援服务业的发展。所以,东莞把松山湖定位为“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就迈出了从“基地”到“名城”的关键一步。
记者在松山湖看到,投资10个亿的东莞理工学院新校区已完成详细规划,目前进入设计阶段,将于明年9月正式开学。松山湖内设的东莞著名大学科技城已同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6所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投资7.5亿、占地1平方公里的生产力促进基地,生产力大厦、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等项目全部于10月份动工,一批签约的国内外研发机构将在这儿安家。
松山湖地处穗、港、深经济走廊的中段,是东莞最大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松山湖投资启动资金到今年底止共为60亿元。而据预计,“松山湖”建成后将为东莞市带来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值,产值相当于再造一个东莞。东莞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全面推进。10月底,东莞市经贸考察团圆满结束了对台湾的考察访问,考察团拜会了台塑、台玻、威京、英业达等一批尚未在东莞投资的工商业巨头,通过和台湾一些著名IT企业进行洽谈,双方有望合作生产芯片,以弥补东莞电脑组装配套率“最后5%的遗憾”,真正做到电脑整机百分之百“东莞产”。而已在东莞投资的雅新集团董事长黄恒俊称准备把笔记本电脑和刚开发出来的智能电脑应用系统放在东莞的工厂生产;裕元集团蔡其建则表示将扩大在东莞黄江镇的投资规模,新增笔记本电脑生产的项目。
此外,东莞市政府大力支持有实力的台商在石碣、黄江等镇兴建了一批专业电子科技工业园区。创立于1993年的裕元工业园可以说是东莞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它由世界最大的制鞋企业——台湾宝成集团投资开发,创立之初以发展鞋材企业为主,近年先后引进了精成科技、技嘉电子、东成电机等6家高科技电子厂,其中3家是台湾知名品牌的电子上市公司,科技含量非常高。精成科技电子厂具备年产100万台电脑的生产能力,是世界著名电脑硬件的制造工厂,IBM、摩托罗拉、爱普生国际巨头等都已下单让该厂生产电子配件。而由电脑主机板占世界市场13%的技嘉电子集团投资成立的东莞技嘉电子有限公司是东莞惟一一家生产个人电脑主机板的电子企业。在IT领域,东莞显然早已不甘于做个“装配工”的角色,它正在谋求更高端的位置继续发展。据东莞市数码产业协会理事长吴秋荣介绍,目前东莞的IT产业正在全面升级,在主要设备综合性能指标方面,有60%的企业属国际先进水平;在主要工艺技术指标方面,有51.8%的企业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产品性能指标方面,有61.8%的产品属国际高档产品,有82.85%的产品属国内高档产品;在市场销售方面,有78.8%的产品属畅销产品。
可以说,产业“钙”的补给为东莞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补智力“钙”
松山湖或许可以在工业产值上再造一个东莞,但东莞城市的塑造却不是一个松山湖所能承担的。“松山湖园区的未来是美好的,东莞的未来是美好的。”一位被松山湖前景所吸引而来东莞发展的人大毕业生说。这句话也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制造”好松山湖就是“制造东莞”,东莞的确需要一个全新的城市形象。
人才是未来经济、科技竞争中的重中之重。而与北京、苏州等地相比,东莞在吸引人才上一直不占优势。在人才方面,尽管东莞已经转而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但目前除了成百万熟练的产业工人外,高素质、高科技人才方面没有优势。
由于东莞市的城市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不尽理想,企业招揽人才和留住人才非常困难。东莞要实现产业升级,尤其在属高科技领域的信息产业实现升级,最缺的是人才。外资可以引,为什么“外智”不能引呢?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今年初视察东莞时,特别要求东莞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科技某些领域的开发基地。以东莞现有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力量,按部就班显然不行,必须加快引智步伐,依托国内外方方面面的科研力量。可以说,东莞前2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引资;今后5~10年的新一轮腾飞,必须更多地借助于引智。
东莞目前已积极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的研发机构。在东莞设立研发机构的优势是可以直接与当地庞大的生产群体结合,实现按企业需求研发和研发成果的就地转化。目前外资在东莞设立的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已接近100家,技术研究人员2000人,每年开发项目超过300个。东莞还计划重点引进一批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以此提高东莞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此外,东莞还准备用5年的时间,引进100名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据悉,这100名专家将根据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需要,圈定20个重点行业,每一行业中确定5名顶级专家,包括“两院院士”、著名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等的高水平专家等,纳入东莞的“专家信息库”。对于纳入专家库的百名高精尖人才,将由市政府出面引进。这百名专家的引进的方式将非常灵活,可以是调动、挂职,也可以技术入股、咨询指导、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也可以在东莞设立实验室或试验基地。
所以,东莞下决心投资20亿元建设“中国著名大学科技城”,使之成为集高新技术制造、研发、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技术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科教与产业结合的创业创新基地。以此为契机,以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国际著名电脑生产企业的合作,设法引进电脑核心部件的生产,强化区域性产业优势。同时,辅助市内企业加快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的组建。在大学科技城的建设中,东莞将更侧重形成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已与国内清华、北大、武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山大学等55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协作关系。而大学科技城也已与上海交大、东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广东机械研究所和葡萄牙塑料与模具中心合作,为企业提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物料计划系统等在内的人才培训及技术后援。
可以说,智力“钙”的补给给东莞的进一步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补环境“钙”
东莞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现在已经到了不解决环境问题就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
为此,东莞提出了“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战略,东莞将在今后几年内投入数百亿元进行新城区的规划与建设,实现“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目前,人民会堂、东莞大剧院、东莞图书馆、海关大厦等一批重点设施项目和道路工程已规划完毕或陆续启动。而占地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只有10平方公里用于工业区建设,其余62平方公里用于研发、支持服务,“72-10”的概念在国内绝无仅有。届时将彻底改变东莞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窘迫局面,一个具有浓郁现代气息和丰富人文内涵的新东莞已指日可待。
城市环境的改善不仅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到东莞落户,而且也让更多的台商愿意在这里建设自己的新家。分析台资在东莞的群聚,东莞市长黎桂康认为,除了台商慧眼独具和努力打拼外,主要得益于东莞一直注重营造和改善投资环境。优越的区位等多种优势,是东莞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以及外商居住中心等,为台商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台商安居乐业,永续经营。
由台商集资捐建的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主科采用台湾教材,台籍老师授课,两岸均承认其学历,目前1100多名在校学生都是台商及管理骨干的子女。“东莞台籍人士中,两年一次轮调的管理骨干占绝大多数,如果没有一所能接轨的学校,他们根本没法带孩子来。而且越是高科技企业,骨干素质越高,对子女教育要求越高。那时很多台湾IT业者说,骨干不愿过来,他们无法把工厂移过来。这是双方的损失。”台商子弟学校创办人叶宏灯董事长对记者说。
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了,东莞对台商的吸引力也增加了。东莞台商协会现任会长张汉文认为,台商子弟学校的建立,使以往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台商正逐渐在东莞这块土地上扎下根。
安居方能乐业,在东莞打拼多年的台商迫切需要一个温馨的家园。继“大陆第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获得成功后,台湾房产开发商又相中东莞未来前景,准备在东莞筹建“台湾村”。最早提出“东莞台湾村”构想的许调谋强调说,未来的东莞台湾村同台商子弟学校一样,都是由台湾来的乡亲组成的社区,无论生活习惯还是民情风俗都比较近似,所以,居住在“台湾村”里的台湾人在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互通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满足。
在东莞,置办一份家业已成了台商的共识。“台湾村”的卖点也是对台商在大陆居家观念的一个冲击。筹建“台湾村”,就是要打破台商“以厂为家”的观念,让台商真正实现“住商分离”,促使他们不仅仅关心“钱途”,而且还要关心家人以及生活品质问题。目前许多台商家庭举家住在工厂,不仅要面对一些生活方式习惯的不便,而且厂内生活文化设施稀缺,家人如果长期居住,文化也会有落差,更何况厂内的住家规划,大部分无法满足真正的居住功能需求。
医疗是至今仍困扰东莞台商的大问题。张汉文说,台商对大陆医院的情况了解甚少,两岸用药习惯也有不同,他们生病后往往去香港治疗,贻误治疗时机且十分不便。同时他们还享受不到台湾的健保福利。为此,东莞台商协会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筹备集资建立大陆第一所台商医院,并计划与台湾有关医疗机构合作,以便与台湾的健保制度接轨。目前已属实质申报阶段,建址和合作的台湾医疗机构已初步确定。“如果台商医院能建立,台商投资东莞将更加安心。”张汉文有所期待地表示。
在注重营造基础设施的同时,东莞还注重塑造形象、内强素质、做好服务。东莞外经贸局的一位领导说:“我们早已摆脱了那种靠优惠措施来引资的初始做法,亲商氛围才是我们最着力营造的。”
可以说,环境“钙”的补给让东莞的进一步发展获得了强劲的动力。
“东莞现在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东莞台商协会副会长陈明致对本刊记者说。这句话也许就是东莞补“钙”后的最好写照,一座IT城市的重塑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完成后的东莞必将以一个全新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