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邹建锋
“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能达到8%,国内生产总值将跨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2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于12月14-15日在苏州举行,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就我国今年经济运行的特点、增长动力和发展前景发表了专题演讲。
今年经济运行轨迹摆脱前高后低,呈逐季回升态势
朱之鑫说,今年中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基础进一步巩固,内在活力进一步加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分季度看,我国经济的运行轨迹基本上都是前高后低,稳定性相对较差,但是今年的经济运行则摆脱了这种状况,经济增长呈逐季回升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7.6%、8%、8.1%,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能达到8%,国内生产总值将跨上10万亿元的新台阶,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今年前11个月,需求、投资和出口都有不俗的表现。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1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365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3%,住房、汽车、通讯等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出口累计完成29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6000亿美元。
结构调整有新的起色,特别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出口导向型产品、投资导向型产品、高技术导向型产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消费产品在今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成为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助推器。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28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也扭转了年初的下降局面并得到巩固,1-10月份共实现利润43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3%。
微观经济主体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者信心指数从年初的96.9点上升到11月份的97.6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则由2001年3季度的115.5点上升到今年3季度的121.8点。企业投资的增长和城市居民对商品房和汽车消费热点的形成,有力地支持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
四大动力提速经济列车
朱之鑫说,今年中国经济之所以令人欣喜,是政策和市场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促使今年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关键因素。1500亿元国债资金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引导作用,今年不仅国债拨付快,民间投资也趋于活跃,前3季度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速度达到了18%。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适时下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因之加快。
第二,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及美元贬值促进了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据测算,前三季度12.2%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中,约有2.5个百分点是出口的贡献,明显高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的水平。
第三,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空间得到拓展。从今年的情况看,加入WTO对中国的正面效应要大于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进口关税降低对某些产品的冲击没有预期的大,相反,使得引进先进设备的成本降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外资进入中国的速度和力度再创新高,1-11月份实际利用外资48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预计全年可超过5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出口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四,连续五年来实施的改革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经济内在增长的机制有所增强。
经济较快增长将是长期趋势
展望未来,朱之鑫表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处于经济起飞的稳定增长阶段,从一些长期起作用的因素看,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仍然具有保持较快增长的条件和潜力。
首先,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有一个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依靠内需、凭借国内巨大市场潜力实现规模经济,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这是中国经济能够长期较快增长的重要条件。
另外,中国已经拥有可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供给能力。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人力资源在数量庞大的基础上又不断实现质的提高,目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稳健货币政策、外商投资信心、超过27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丰富的民间资本构成了一个比较充足的资金储备。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进步仍将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朱之鑫说,结构调整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空间。所有制结构变化已经是并还将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之一;城乡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距,为在结构优化过程中实现产业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梯次转移,使城乡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不同产业层次上发挥动态比较优势提供了机遇。
最后,朱之鑫强调:“现代经济演进到今天,信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中国的全面小康将从期望走向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