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MBA、EMBA热,已经热到了国外。
9月9日,美国十佳商学院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院长罗伯特·哈里斯亲自带队抵沪推广。这仅仅是近期以来MBA、EMBA众多热点的一颗小火星。此前,国家教育部给30所高校发了首批EMBA“牌照”,拉开了中国MBA教育新的序幕。
热,让学费“膨胀”。EMBA学费从最初的6万元到30多万元,其性能价格比到底如何?价格(学费)的波动可以反映EMBA市场的现状,也能透视市场的走势。北大国际MBA项目负责人胡大源表示,“EMBA学费的变动,甚至可以写成一个EMBA教学的有趣的、活生生的案例。”
从北京到上海,罗伯特·哈里斯匆忙的身影就可以说明中国MBA、EMBA教育的国际印迹。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EMBA教育的吃螃蟹者,学费从最初的6万元升至目前的23.8万元,清华的学费一年定为25万元,复旦-奥林则达到31万元。平均算下来,每天大致要3000-3500元。
胡大源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在保险或其他行业里,一下子发30个“牌照”,肯定会打价格战。而当前EMBA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中国的EMBA市场一开始就进入国际化,所以其初创时的价格更多要参照国际上的价格。
据他介绍,1997年美国的EMBA学费大致为1万美元左右,当年盖洛普调查公司在美国各大公司的高管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很乐观,认为学费可以上涨到2万美元左右。近两年,EMBA的学费已普遍从2万美元攀到3万美元,甚至有升到4万美元的趋势,最高的竟达到11、12万美元。
胡大源表示,目前我国的EMBA学费也在“看着国际的价格”,这的确有点高。不过,这在美国似乎并不奇怪,因为美国的CEO、高管收入都是百万千万级别的,几万美元的学费并不足为奇。
不过,胡并不赞同学费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和做法,他认为中国的情况与国际做法差异大,客观上不存在接轨的基础。事实上就是你定价,别人来买,有人买就行,卖不出去就降价,没什么好说的。
目前,对中国EMBA市场有不同的预测,一说有6亿以上市场需求,一说创造10亿元以上的产值。不过,胡表示,那都是潜在的市场,现实的市场并不见得如此乐观。他认为,开出30个牌照后,EMBA的生源很快就会见低,“现在看起来鱼多,只要网大,能捞多少就捞多少,但是生源再生不会很快。结果究竟如何,明年招生结束就会揭晓”。
应该说,不管价格高低,都会有市场。而目前,高学费下的利润,怎能不吸引学校竞相采掘呢?不过,胡大源表示了担忧,不希望EMBA出现类似MBA的“烂”:生源差、教学降档次、花钱买学位等。
过去3-5年里,MBA、EMBA教育存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一旦有好项目就大量投放资源,逐渐地,供给增加就大于需求增加,结果招生不足,造成有些项目以降低质量来求生源、求规模。而维持高质量,就需要好的老师。胡认为,竞争持续下去,“抢老师”就会愈演愈烈。
对此,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总裁刘持金也认同。他强调,聘请好的老师就一个问题:“价钱”。好教授是稀缺资源,“讲中文的好教授全世界加起来不超过50人,一个海外教授,便宜的至少3000美元一天,还不算机票和吃住”。
胡大源表示,彩电价格变动的历史反映了行业的发展。而现在EMBA的价格也显示了市场对于开创这个行业的信心,不是说,EMBA的价格会像彩电那样走一条下滑的曲线,但3000元一天的教育效能到底会有多大,它已在供需曲线上开始滑行,滑行程度如何,还得市场说了算。
翻开教育部的招生原则说明,20万元左右的指导价,4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经历,较大规模企业的现职高层管理人员,这是EMBA课程申请者所必需的条件。这些几近苛刻的条件告诉人们:EMBA教育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普及型高等教育,而是一种精英教育。
胡大源补充,EMBA还是一种个性化设计的教育,不同的项目提供不同的产品。如一位在公司任职多年甚至十几年的高管,希望通过EMBA教育能把自己的管理经验进行系统化,能了解先进的管理智慧,获取能与自己工作结合起来的经验,把自身的视野和知识引上新的台阶。
在今年8月初,厦门大学的EMBA项目在深圳进行推广时,其18万元的学费遭到了质疑,不少人将EMBA看作一种贵族教育,甚至将EMBA形容成为知名大学贴牌赚钱的机器,为国企、外企管理层慷企业之慨谋求“学位”包装个人。
面对如此的责难,业内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
中欧副院长张国华认为,“对EMBA学员来讲,他们通过这20万左右的学费,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知识,或给企业带来数以万计,甚至上亿的利润,这个成本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来讲,是不能算高的。”
罗伯特·哈里斯也向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对个人而言,EMBA、MBA课程培训不仅是接受一种教育,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回报就是创造更高的薪水和更广泛的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