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年度10大产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04日 13:32 《新青年*财富》

  《新青年*财富》杂志推出2002年度“财富报告”,包括年度10大新闻、年度10大产业、年度10大英雄、年度10大事件、年度十大反派、年度10大名词、年度10大产品、年度赚钱最多的人、年度最佳操盘手、年度最佳经理人、年度最佳公司,其中年度十大产业如下:

  撰文/刘军

  电信业:血战上演之前

  2002年9月中旬,中国联通从疲软的A股市场融资115亿元。而原定2002年10月国内上市的中国电信,计划推迟。

  从2002年1月8日联通CDMA试营放号开始,联通就为自己定下了1年700万用户的目标,而其已经建成的一期工程可容纳1,500万用户。在这一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遇到过CDMA手机售价过高,并且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但是凭借大规模采购手机,然后直接介入终端市场——买话费,送手机的方法,联通基本过关。惟一需要长期解决是CDMA目前的通话质量以及来自其他GSM运营商的竞争。

  联通的好日子,基本上也是中国电信业的一个缩影。

  2002年,与全球电信业低迷相反,中国的电信业依旧保持着平均每年增加固定和移动通信交换机4,600万线、用户3700万户的发展速度,截止2002年,整个九五期间全国通信投资累计达到8,000亿元。移动电话网和固定电话网的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截至2002年7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2.01亿户,移动电话用户1.8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5.9%,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13.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3%。光缆达到146万公里,上网用户数超过3,000万。通信业务种类繁多,基本满足了社会对通信业务的多层次需求。同时,电信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仅2002年上半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的增幅就是同期GDP的两倍。

  但是,在2002年西方国家电信业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国内的电信企业也应居安思危。虽然联通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但我们也更应该看到这主要是CDMA光环的吸引力。而电信业务主体——固定电话,已经步入“增量不增收”的调整期,这一点已经得到国家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同。从中国电信2002年招股说明书的要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融资之后,其将大力发展数据业务,预计有关业务将迅速增长,集团将透过扩大现有网络来提高互联网业务市场占有率。事实上,目前我国数据业务收入只占电信总收入的4.6%,这块潜在的市场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电信业的持续增长点。

  2002年9月7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新闻:铁通总经理彭朋离职,继任者为乔金洲。这是铁通成立以来最大的人事变动。与此新闻相联的就是铁通随后将60亿销售收入的经营指标调整为45亿元。与联通、电信的高歌猛进相比,铁通的故事告诉我们,仅仅拥有一张网而缺少资本的支持,是不足以搞好电信产业的。而就在10月22日,中信获得了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签发的两张电信牌照。从而使中国金融信托领域的老大成为了国内第七个电信运营商,这也是对中信几年来谋求电信行业的一种奖励。2002年6月,中信集团就已经和卫通集团有过合作的意向,后来又下东方卫星通信公司50%的股份。通过合作公司来整合中信手中的地面电信资源。而中信目前手中的王牌就是“从长春到广州”的地面骨干网络“奔腾1号”光纤网络。中信集团称,此网络可覆盖中国近80%的人口,已铺设两万多公里。

  资本运作以及大资本介入将是电信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资本运作运作也是把双刃剑,新一轮的血战可能要等到2003年以后才能上演。 

  银行业:暗战备忘录

  2002年在哈尔滨某金融机构任职多年的张君加入到应聘招商银行的潮流中,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招商银行的高薪和更有发展的环境,他也承认自己有可能聘不上,因为他所熟知的一些优秀的客户经理都已经被城市商业银行招入其中。事实上,银行界并不只有招商银行一家在积极扩张业务,为了吸引储贷,一场全方位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最直接的表现是人才战暗潮涌动,一些享受优厚待遇、拿年薪的中层管理人员,也会随时被挖走,因为一个好的客户经理也就意味着良好的客户资源。

  竞争的压力还直接体现在银行员工的身上,几年前能够在银行工作,还是让人羡慕的事情,但是到了2002年除了依旧让人羡慕的地位,他们的工作却比以前辛苦了许多,甚至一些人的收入已经与吸储、吸贷的业绩挂钩,这样惨烈的竞争也激发了银行员工做业务时的一些“毛招”。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努力过程中,就曾经做出过一系列关于开放金融服务业的承诺。而从2002年2月1日起经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已经开始实行。政策精神主要包括取消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地域限制、对象限制、人民币业务主场准入的规模数量指标;放宽设立中外合资银行或合资财务公司中方合作伙伴的限制;调整外资金融机构从中国境内吸收的外汇存款不得超过其境内外汇总资产的比率;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业务资金来源与其外汇资金来源挂钩的限定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基本上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确定了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的划分。2001年12月末,外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为31家,到2002年7月末,外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已经增长为44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45.77亿元。

  在介入传统银行业务的同时,外资银行的布局策略亦出现了向全方位发展的趋势。9月30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汇丰已获准在中国内地向当地居民和国际客户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并于2002年年底之前开始这项业务。而此前东亚银行已经于8月20日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在内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在他们的背影下,花旗银行等一干著名外资银行也在排队等候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

  外资银行的布局还不断向中国内陆挺进,11月7日新加坡大华银行成为3年来第一家在北京设立的外资银行。2002年11月份,QFII政策公布之后,汇丰、渣打、花旗已经着手积极申请成为QFII的托管银行和清算银行,他们如此之快的反应并不稀奇,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除了会继续扩大在中心城市和各金融领域的存在之外,肯定会出现越来越多实质的内容。2002年,中国银行业的另一变化来自民营资本对介入银行经营的兴趣,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媒体关注的就是浙江商业银行引入民营资本计划。虽然不代表2002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而且计划设计资本、服务范围都很有限,但是在2002年相对平静的局面下,他们轻轻地触动了政策的神经。

  汽车业:打开家用之门

  一种名字叫神箭的轿车,在车市中挣扎了10年之后,在大潮涌起的时候却选择了激流涌退并进入绿色产业,改项种植杨树树种。对此,有人戏称其老板曾中安才是真正的农民,将钢铁橡胶变成了一棵棵木头。另外一个经常被对手和媒体称为农民的人——李书福却还在汽车产业中坚持,他要求吉利的员工都要开自己生产的汽车,经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不能都叫外国人瓜分了”。

  2002年,也许只是巧合,在世界汽车生产过剩的大背景下,跨国巨头相继来到中国。日产、雷诺落户十堰,东风、马自达与一汽签定生产协议,宝马联手华晨,再加上先到者如通用、大众、本田、克莱斯勒等,几乎所有跨国汽车巨头都已经在中国搭起台子。丰田通过1年来细密的运作,尤其是把握住一汽兼并天汽的机会,在中国形成了一汽、天汽、川旅三驾马车的格局,使其旗下车型可以均匀分布,既可全面抢夺通用、大众的市场,而且可以有效制约中方合作者。而福特、雷诺则通过他们在亚洲的棋子马自达、日产加速了布局。同样来自欧洲的宝马,借助华晨空降中国之后,就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奥迪占有优势的公务用车市场。看来,世界巨头在中国,一场了解恩怨的战争不可避免。

  在这场战争中国的企业是否可以成为渔利者?从2002年的表现看,未必!日本政府曾经告诫本国的汽车企业,不要将最新的技术带到中国,以防中国成长为出口大国。欧美日企业进入中国毫无意外地都看中了中国日益形成的中等收入群体所营造的巨大家用车市场以及相对廉价的资源。他们推出售价20万元左右的中低档车型,却对技术含量高、售价高、可以形成出口欧美的高档车型尽量回避。即使日产、丰田这种急于找到适合其发展战略的合作伙伴的企业,在他们所做出的种种让步条件中,不生产高档车车型是不可退让的条件。就如不久前日产断然回绝东风所提出来的生产“公爵王”和“光荣”两款高级轿车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汽推出中华轿车系列高档轿车虽然显得弥足珍贵,但是我们的技术、品牌、资金还不足以保证我们可以走出国门,甚至在国内与国外品牌抗衡,摆在中国家用汽车制造企业面前的两难现实必须面对。

  与之相比,2002年中国的低档车市场显得更加热闹,更具有故事性。以李书福、李书通兄弟为代表,民营企业正逐渐成为中国家用汽车制造业的第三支力量,并彻底将低档轿车的价位拉倒了5万元以下。但是笔者调查显示,中国有购车欲望的消费者更青睐8到10万元价位的汽车,而对于“便宜就好”并不太感冒。

  总的说来,2002年更多的投资投入家用轿车生产,也有更多的车型投放下线,拉动了诸如钢材的、橡胶、玻璃、油漆等32个行业的发展,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对此我们当然感到高兴。高兴之余也有一丝隐忧:在中国的家用轿车市场上充斥着众多相同性价比、档次的轿车,中国的生产企业引进的也大多是技术水平相同的生产线。他们在市场竞争处于胶着状态时,往往会选择启动价格战,例如2000年菲亚特西耶那VS赛欧VS丰田T-1VS通用POLO。我们担心如此重置的建设和频繁的价格战浪费的都是中国越来越珍贵的资源!

  地产业:已经有一点过热

  贡院六号。上海紫园。前者号称每平方米均价4万元人民币,后者每套别墅售价也在2000万元以上,更有标价1.3亿元的1号别墅。同样的叫卖还出现在南京、杭州、苏州、深圳,千万豪宅是2002年中国房地产一个夸张的惊叹号。2002年10月25日,《福布斯》终于推出了它的2002年度中国首富100排名。让我们惊讶的是有47位大亨在做着房地产买卖,而排在最“钱”面的10个人中只有两位没有与房子沾边。

  2002年11月份朱总理在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曾经说:“现在的建筑工业、房地产发展的很快,现在已经有一些城市的房地产我认为已经有一点过剩,就是说空置率比较高,所以我们要严防房地产泡沫经济。”朱镕基也强调2002年房地产发展“是市场行为,我不能说是快还是慢,我只能说是空置率还是高一点,有一点热”。

  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增加9.7个百分点,也高于一季度增长4.7%和上半年增长9.2%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商品房空置指数是一个逆指数,它的增长会直接导致国房景气指数的回落,是房地产业出现不良情况的讯号。但是,空置指数的统计数字来源不仅包括商品房,还包括大量的公建项目。而且在GDP相对较高的城市,适当的房产存货也是可以和必需的,而这部分数字,在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中就无法体现出来。

  所以,2002年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始终存在着房地产业是否过热,是否应该加以控制的争论。毕竟,空置指数不能形成铁证,而且全年大多数时候国房景气指数维持在104点的稳定水平线上。最重要一点是房地产的发展为中国7.8%的高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城市居民,你是否发现身边的建房工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房价却涨得你越来越买不起。看看统计局的数字:2002年前3个季度,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达到2,36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6.4%。而同期,全国房屋累计完成竣工面积11,3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4%,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了7.3个百分点。

  2002年我国已有一千多个城市采用土地储备制度。而这一制度在香港早已实行,所有土地由政府统一挂牌经营,尽管许多房地产商认为2002年在中国搞房地产只有10%到15%的利润,土地储备制度造成的高土地价格正在蚕食房地产的利润空间。但是他们投资房地产的热情看,没有丝毫减退。虽然土地价格高居不下,但是在土地限量供应前提下,土地也有巨大增值空间,开发商一旦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工建房以后,就可以将土地的增值平摊入每一个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去,实际上这部分成本并未支出。而且从投资的角度看,只要前提、环境未发生变化,这种增值就将继续下去。在这样火热的市场中,我们支持良性的投资,但也要防止少数人的投机行为,香港许多中小投资者被套牢房地产市场就是前车之鉴。

  高效农业:把水分挤出去

  先是被怀疑非法使用土地、偷漏税、虚报产值,后是任职朝鲜新义州特区行政长官,继而被抓,2002年有关欧亚集团和杨斌热热闹闹的故事,却使国内一直积极推行的高效农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样是有关农业的新闻,2002年3月15日日本民间农业团体公布中国产的冷冻菠菜中农药残留物超标,成为2002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战的开端。至7月10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建议相关行业自行禁止中国菠菜的进口,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受阻。

  这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件放在一起刚好构成了2002中国农业年所要面对的困局。对内要面对改良产业的结构,增加农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压力。对外则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贸易壁垒。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我们最欠缺的就是技术和高效的生产力。今年已经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二年,摆在中国农业面前的局势是要么抓住关税平等的机会,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去强占欧美的高端市场;要么就是眼看着失去市场,而且自己的市场也被蚕食。2002年,我们已经可以在中国的乳品市场中看到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的身影,显然这只是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动向的开始。

  2002年,大江股份(600695)半年度报表显示公司的禽畜出口遭遇了日本、欧盟、沙特和俄罗斯等国的限制,原因就是绿色壁垒。而中国对日本的蔬菜出口也屡屡遇到绿色屏障,仅仅是WTO的第二年,刚刚绕过关税壁垒的中国农业就遇到了另一个难题。

  事实上,从市场的角度看,杨斌在荷兰村搞高效农业的思路和方法并没有错,通过无土栽培技术所生产出的产品刚好可以绕过欧美国家对产品绿色指标的要求。这也是欧亚集团一度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的原因。

  但是,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搞高效农业的企业,又有多少有实质的内容。也许,2002年发生在中国农业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目前,挤出水分才是关键。

  军工制造:正在发力中

  2002年11月,第四届珠海航展,人们为能不能一睹“歼十”风采而叹息,也为能亲眼所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昆仑Ⅱ”航空发动机诞生而激动。

  还是在2002年4月底,一次特殊的会议在解放军总装备部南京军事代表局的主持下召开,海尔集团、横店集团的老总受邀前来传授现代企业的管理。整个会议的主题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创军品市场,创军品名牌。为此,总装南京军代局向生产企业提出,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尽快建立适合国情的军品企业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事实上,我国的军工产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年代,由2001年开始,全国军工企业就致力减亏。十大军工集团大部分已经出现赢利。2002年,这一趋势继续保持,目标就是实现全行业扭亏脱困,并且实现军工经济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

  2002年,细心人会发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这家大型军工企业在管理结构上出现了两个新部门:6S管理办公室和6σ(西格玛)管理推进办公室。有关6S管理在这家国企的推广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那是在3年前,美国某大公司派人来与黎明谈生意,但看过黎明基础管理现状,老外皱起眉头,扔下一句话:等你们环境搞好了,再谈吧。此事对黎明董事长林左鸣触动很大,于是,他提议全面推行6S管理办法。1年过后,当那家美国公司人员再来时,看到厂区整洁有序、厂房里的陈设整齐化一,大为吃惊。随之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至于6西格玛,只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将其运用到公司业务的各个领域。黎明航发在与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洽谈国际转包项目时,接触并了解了这种模式,便在黎明内部掀起学习6西格玛行为模式的热潮。

  通过这两件小事就不难明白:这个1954年建厂,曾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贡献,但是也经历过90年代的困境和迷茫的企业集团,是如何在21世纪的几年中扭亏为盈的。自觉地更新企业管理制度,以现代企业的理念打造企业几乎是我国军工制造企业修炼内功必补的一课。在许多人还不习惯把军工产业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一个重要产业时,我国的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五大军工行业在2002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军工制造身系国运,而黎明航发的例子只一个大走势形成之前的信号。

  教育产业:民办追着官办

  中国某国有大学的后勤人员在为采购粮食的过程中,与大米供货商私下达成协议,每斤大米提取回扣1分钱,这个消息经人传开之后,有细心人算了笔帐:以每人每天食用1斤大米计算,全年在校300天,全校师生共计2万人,如此计算下来,我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仅仅是再平常不过的大米和毫不起眼的1分钱,却可以为蛀虫每年提供10万元的好处。

  虽然直到今天,仍有来自学术界的声音认为中国的高校教育没有也不会进入市场,作为公益事业的高教职能就是服务于社会,而不应该做为产业来经营。对此观点我们表示尊重,但是尤抱琵琶半遮面之余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现实,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国内高校的经济收入和经济环境都有了巨大改善。以东北某所专业大学为例,2002年持续扩招学生,招生总计1万人,每人年收学费6,000元;新生入校后出台调系、调专业政策,收费2万元,共有500名新生如愿所偿进入理想的专业;作为国家直属院校,国家对每名学生都有8,000元的补助;经过几年扩招后,学校原有在校生也接近2万人。据此,即使高校不以赢利为目的,赢大利也是小到渠成的。

  在如此利好的形势下,民间资本进入高教产业的热情在2002年持续高涨。2001年,浙江吉利集团投资8亿元建设吉利大学,对“民办大学实力不强,大多是草台班子”的社会模糊认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2002年沪深两市的一些上市公司纷纷将资本的魔棒转向高教产业。动作最大的要算陕西金叶(000812),该公司把教育产业作为公司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与西北工大共同建立西安西工大金叶信息技术学院,前期在该项目上已投入了1亿多元。另外一家有实际动作的是浙江东日(600113),已经将所属公司管道分公司的整体资产、负债与公司大股东浙江东方集团公司拥有的浙江东方专修学院的部分固定资产等资产进行置换,并将教育产业作为企业的主业进行经营。

  我国目前教育投资只占GDP的2%左右,甚至低于印度的3.5%的水平,这与我国13亿人口的数字很不相称。从短时间看,仅靠国内高校扩招并不足以解决,而且从扩招的效果看,已经出现了配套硬件设施跟不上的矛盾,并且日益突出。所以从长远来看民办突围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目前,我国有民办大学一千多所,在校学生150多万人,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民办大学中真正具有影响力教学实力的还没有。而世界上很多有名气的大学都是民办大学,如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可以预见在新一轮民间资本投资大学并形成规模之后,拥有国家政策支持和人口基数支持的双保险的教育产业还会持续走强。

  零售业:最值得投资

  2002年9月24日,对家电专业零售商“国美”来说肯定是不舒服的一天,在这一天他的9个竞争对手自发组成的采购联盟——中永通泰宣告成立,并且在稍后的顺德家电订货会上签了28亿的订单。同样是在2002年9月,东方家园在哈尔滨的两家门店开业,从而使这个经营建材、家居的连锁超市门店扩大到了15家,不过这只是东方家园5年快速发展计划中的一部分,它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做100家门店。

  虽然只是零售业的业态之一,但是国美电器与东方家园却为2002年的中国零售业发展做了清晰的注解: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连锁经营、跑马圈地。

  2002年中国国内的消费群已超越美国与欧洲的总和,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值得投资零售消费业的国家。从1992年日本八佰伴进入中国到现在,世界消费零售业前50强已经有一半在中国开展业务,而这一投资增长势头在2002年前所未有的高涨,仅上半年中国就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零售企业8家,店铺总数28个。其中包括法国家乐福、法国欧尚公司等世界五百强企业。

  中国目前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零售企业有一千多家,中小企业约100万家,而小商店多达2,350万家;而前50名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5%左右。相对应的外资巨头已经占有了中国3%的市场份额。家乐福虽然2002年其绕开中国政策的手段遭到查处,并且被要求将其违规建立的大卖场35%的股权出售给当地国有企业,但我们不要急于对此叫好,也不要急于为能够与国际零售资本合作而高兴,因为,此举等于认同了跨国集团的扩张行为,并为它的布局买单,我们所得到只是区域性的没有支配权的股份。

  摆在中国企业面前只有迎战一条路可走。

  从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看,大型连锁超市成为绝对主导,其低价装修,环境不求奢华的特点,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和开办费用。目前中国的是零售业中真正能够做大做强的企业并不多。2002年只有上海联华、上海友谊、北京华联3家连锁零售企业是上市公司,并且从他们的资产负债率看,企业的资本并不是资产雄厚,这也制约了他们的扩张。其他一些企业在全国跑马圈地,大搞连锁的同时也遇到相同的资金问题。显然,中国的零售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规模对控制成本的重要性,但在中心城市开店的费用需4,000到5,000万元,在资金的压力下除了想办法减少租金,只有将资金的压力转嫁到供应商或者制造商,凭借着店大而多的优势从供应商的风险里拿利润和资金,于是大家都在拼命开店,反正有供应商在撑着。前不久哈尔滨的一家大型超市倒闭,其所有的供应商的赊欠的货款也成危机。这是2002年中国零售业蓬勃发展中一个极不和谐但却必须重视的信号。

  2002年另一个值得关注是信号是一些其它领域的大型企业挟大资本进入商业圈,大连万达集团所投资的大洋百货,因为直接瞄准了台资太平洋百货因而最为社会所关注,事实上在许多城市都有一些来自诸如房地产领域的民间资本,而上海联华等大型企业在全国扩展业务时已经注意到与当地的这种资本力量结合,这不失为中国企业的一个很好的发展策略。

  物流业:机会稍纵即逝

  40年前,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撰写了一篇名为《经营的黑暗大陆》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第一次准确地提出了现代物流的概念,并告诫人们“流通及流通中的物流管理还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物流是人类尚未认知、了解领地”。而2002年的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多感受到物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小到一瓶可乐,大到一辆汽车,每一件商品无不与物流密切相关。

  2002年广东某著名彩电生产企业的救亡图存运动看来收效甚微,亏损的局面并无多大改观,仔细分析原因,巨量的库存是拖累企业的重要原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物流出了问题,从而给整个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带来压力。同样是制造型企业,来自台湾的宏碁电脑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胜,就得益于通过企业物流的管理来达到成本的控制,从上游原材料供应、自身生产流程到下游仓库配送、承运再到分销商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管理。直到2002年中国大企业中设置专门的物流公司或是设置物流总监的仍是少数,根本谈不上物流信息的管理和物流全程的规划职能。很显然,中国制造业物流的更新只有依靠外力来解决,毫无例外地所有人都将宝压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

  制造业物流现状如此,另一物流重要市场“商业物流”的局面更加不容乐观,2002年麦德龙不得不调整它的物流政策,确定60%的货品由供应商直接供货,与之相对的情形是物流企业从麦德龙手里拿到份额急剧萎缩。而家乐福与沃尔玛也加紧调整他们的采购体系,应该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三大国际商业巨头赖以行销全世界的中央采购辅以外包物流的战略在中国遇到了挑战,国内目前的物流基础尤其是物流企业的实力很难达到他们全国连锁经销所提出各种要求,包括按时送到,这也造成了大量商业物流企业向制造业转向。

  中国入世后第三年,也就是2004年,中国的物流市场将向外国企业全面开放,届时马世基、集美、德国辛克等物流巨头都将蜂拥而至,商机的确是稍纵即逝。从国研中心提供数字看,制造业领域专业物流公司占18%份额,商业领域第三方物流公司仅占16%。说明中国的物流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有巨大的提升空间。2002年7月31日,外经贸部批准的7个外商投资物流产业试点城市开始运作,很快就有12个国外大型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而更多的大鳄还在观望或者等待国家的政策。2002年更像中国物流产业格局大调整的前奏,如今台已搭好,好戏也即将开锣。

  民航业:垄断?不垄断?

  一个机长朋友,每逢长假,他都会驾机飞旅游区,可是每次总要遇到一个相同的问题,单程去的时候,会有许多乘客,返程时却根本拉不上几个人。这样算下来往返一次民航也根本挣不到几个钱。于是,这个忠厚的机长向上级领导反映了情况,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

  是啊!对于客机单程跑空的现象于民航来说根本无法解决,在市场现实面前,飞与不飞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才是真正的问题。

  应该说,2002中国民航业所递交的答卷并不难看。受世界经济衰退和美国“9·11”事件影响,世界航空公司几乎都出现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中国民航依旧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前三季度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5%、11.5%和17.5%。同时民航总局做出了直到2010年中国航空运输年均增长速度都将保持10%左右的预测。民航总局如此之大的信心除了来源于民航业在2002年全球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逆市反升的表现外,主要是还对中国大市场发展趋势的看好。

  但是市场被逐渐看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航空企业89%的负债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民航业的生存现状:来自资金结构、自身实力方面的压力。与国外大型航空集团比起来,我们民航企业的规模相差甚远,所以仅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不足以保证民航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长足而高效的发展。

  从2002年8月1日起我国民航业已经开始施行外商投资民航业的新规定。在此之前,外商只被允许投资试点公司,而且投资航运企业股权比例不得超过35%,表决权比例不得超过25%,且董事长、总经理必须由中方担任。而在新规定中除了要求控股权必须掌握在中方手里之外,在股权比例和管理权方面则体现了极大灵活性。对于民航总局的管理者来说,既然外资有进入中国的欲望,没有理由不把这扇大门打开,而最终需要达到还是缓解民航企业的资金压力。但是,外资的介入对中国民航业来说毕竟只是远水,面对需要高投入、集团化的产业,中国民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最终还要从自身实力、规模上做文章。中国民航业曾经经历过80年代中期举债扩张,但是低水平的营运却使他们负债累累,因而发展到2002年,中国的民航企业大多还是处于既不大也不强的局面中。

  所以发生在2002年10月11日的两件大事:中国航空“六大集团挂牌”;上海航空2亿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就显得既不突兀,也不巧合,而是水到渠成。

  其中,在国家主导下的重组的六大航空集团是否会造成新的垄断,一度成为学术界在2002年争论的焦点。其实,以《新青年☆财富》的观点看来,中国民航业发生在2002年的故事至少说明了国内民航企业所面临的处境以及求变的决心,如果可以做大做强,垄断不垄断又有什么关系。

  《新青年*财富》杂志供新浪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你想让你的爱情开花结果吗?短信宝贝,让你们体验爱情的甜蜜,儿女的可爱,家庭的温馨。发送0到888808,即可注册!
· 下载鸟啼铃语 你的星座幸运鸟
· 订阅美丽短信 每天10份大奖!
· 给你一次艳遇的机会
· 订阅新东方短信 万元礼品大派送
· 百变铃声千变酷图 每月5元轻松拥有
· 职业特工队招募高手 千元奖励随时送
· 疯狂铃声--另类时尚让手机更酷!
· 专题:生日祝福 感恩节 诱惑的青春
头条新闻
(30元/月)
体育新闻
(0.2元/条)
非常笑话
(0.5元/条)
两性学堂
(0.5元/条)
幽默英语
(0.3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快速获取密码
图片  铃声  言语传情  自写短信  游戏  订阅分类  越洋短信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F4] 流星花园II
[陶 喆] MELODY
[古天乐] 河东狮吼
[和弦] 西班牙斗牛
更多精彩铃声>>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热招!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澳洲护士专升本
   神龙富康冬送温暖
   清凉盛景山间别墅
   美容美发瘦身减肥
   中关村最新IT情报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游山玩水赢大奖!
:项目管理资质认证
:十佳楼盘网上展会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专题推荐
- 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 机构及个人专栏
- 华晨仰融公开决裂
- 财经界人士纵论十六大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