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封面
自认为在操作华晨系资本运作中没有败笔的仰融很无奈。当初"不挂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名下,根本实现不了美国上市。"所以,起步时,仰融就将绳索套在了自己脖子上。他似乎对这绳索有些不屑一顾或说无暇顾及。他迈着大步,揣着概念,抡着资本,起劲地打造着自己的帝国。他走的太快、太远了!?当绳索开始收紧,他想挥剑斩断时,已为时晚
矣。
"中华"轿车已下线销售。但仰融就如当初的dot-com一样,迅速飞起又急速落下……
走向传媒的仰融
"仰"问出处
据一位原金杯汽车的朋友讲,他第一次知道仰融,是仰融买了金杯4600万股卖不出去的股票,觉得这人挺不一般的,因为那时候很多人不认股票这种新玩意儿。
对于仰融的这一段故事,人们并不陌生:当时的金杯老总赵希友从南到北地推销,甚至把他的股票都卖到了中南海,但仍有大量的"库存"滞留。为此,当年金杯企业的职工发奖金,有时候就是50元或100元面值的金杯股票。忽然间冒出一个叫仰融的人,出手大方,一买就是4600万股,自然很是惹眼。但在更多的金杯人眼里,起家前的仰融算不了什么,很多人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投机者而已。
人们并不了解仰融到底是谁?到后来,仰融与金杯的合作一步步展开,金杯汽车中还曾有过传闻,"仰融的名字是假的,百家姓中没有姓仰这个姓,仰融,就是崇尚金融的意思",就连传闻,也会将仰融与金融联系起来。在其后十几年的打拼中,仰融的确是不仅依靠金融起家,而且还依仗于此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华晨系。
但传闻毕竟是传闻。仰融的一位小时候的伙伴说:"仰融从小就姓仰,只是以前的名字是叫仰勇,勇敢的勇,金融的融是后来改的,是什么时候改的也说不好。仰融从小人很聪明,但不安分。"这位仰融小时的伙伴兼同乡还向我们介绍说,仰融祖籍安徽,他本人是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北国镇,兄弟二人。仰融初中毕业后,先是做厨师,后来承包过小商店,再后来又到江阴市外贸公司,80年代初去了深圳,几经周折,慢慢走上资本运作之路。
传媒中少有这段经历的讲述。最经常看到关于仰融的介绍是这样的:现年46岁的仰融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他领导的华晨在纽约、中国香港和上海三地都拥有上市公司。在去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仰融以70亿元的资产名列第三。身为上海华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仰融,在很多人眼里,始终是一个谜……传媒中关于仰融的说法,常常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一位采访过仰融的记者是这样描述的:身材不高、浓眉飞扬、"大背头"永远纹丝不乱的仰融,平时极少把观察他侧面以至背面的机会留给他人。其人工作狂热、作风迅疾而缜密、谋略深藏不露,这些气质似乎构成了一道气场,把他与周围的人区隔开来,即使是华晨下属往往亦近身不得。同时仰融和仰融掌握的华晨集团被形容为"华晨迷宫"。
在仰融公开的履历中,总是从90年代开始说起,即便是补写上前面关于仰融的最初身世,在仰融作为企业家的履历中,仍然尚有一段空白。习惯了"英雄问出处"的人们,自然少不了各种猜测。有人说仰融们早年办事时坐的车都是"甲"字头的,这或许暗合了曾有媒体说过的有关传闻,但也无从证明什么,只当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
仰融自己也曾说:"华晨出身不好,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些事不得不迷。华晨经历的一些事,不管别人怎样迷惑,到今天我可能也没有权力说清楚。"这既是在说华晨,也或许是在说自己,连仰融自己都没有权力说清的事,传媒中的众说就更是添乱了。
为仰融注解
其实,在关心仰融身世背景的同时,人们更在意的是仰融都做了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历历数来:中华第一股的纽约上市,金杯客车占有轻型客车的半壁江山,投资40亿元打造第一辆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轿车,与宝马的合作,收购中西药业,涉足广东发展银行,入主民生担保公司等等。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仰融:"在资本运作上,仰融是一流的金融大师;在产业能力上,得失各半;在产权运作上,仰融则是一个失败者。"媒体中经常用"迷宫"来形容仰融亲手打造的华晨系,仰融的资本运作方式更是让外面人看得眼花缭乱。在华晨系发展的历史上,写满了变化,充斥着变数,外面人弄不清老是变来变去的华晨,一会儿这里一个控股公司,一会儿那里一个控股公司。这应该是和华晨金融起家的背景有关系,仰融们总是在敏锐地捕捉着市场机会。
曾任中西药业总经理的宋世鹏说:"仰融的感觉极好,对市场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判断力,很敏感。"仰融则多次说起他读《孙子兵法》悟出的的座右铭是"知变则胜,守常必败"。
仰融游走于金融与产业之间,自认为身上有着金融家和实业家的双重性,经常会做一些被各种所谓行业内的人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事,媒体更是常用"另类"、"横空出世"等来为仰融注解。
无论传媒如何用"迷宫"、"另类"的概念强化华晨的多变与殊异,华晨的发展之路仍然同样是充满艰辛,同时也会充满更多更大的风险。站在外面的人常常是迷者自迷,苏强曾说:"今天回过头来看,别人总结我们好像每一步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其实,在我们当事人来看,很多事情都是带泥的萝卜--洗一段吃一段,这么一步步走下来。有很多限制条件逼着我们不停地在变,有时人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这才应该是华晨比较客观和更接近真实的状态,源此再看仰融也会更清楚。
个性仰融
很多接触过仰融的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个性故事的仰融。
从前仰融的头衔很多: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BA)董事长兼总裁;上海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航天华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理事长;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等等。
一位曾经采访过仰融的资深记者回忆说:"仰融是一个思想上天马行空的人,特别敢想。你跟他坐在一起,是被他牵着走的,很难把握自己的节奏。跟采访的其他企业家相比,显得更桀骜一些。
"仰融不但敢想,也是一个敢干的人。
开始做汽车后,为了寻求技术上的支持,华晨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华晨投资一个亿作为发展基金。谈及与仰融的合作,现任研究院副院长宋健在电话中说:"合作得不错,仰融果断大胆,虽然没见过几次面,但印象不错,是个干事的人。"仰融们原本不是干汽车的,如今华晨掌控下的汽车产业也算是干起来了,可是行业内的一些人质疑颇多,宋健则认为,"按那些人的说法,中国人就不该干汽车,干汽车是外国人的专利。仰融他们当年开始干汽车的时候,是在国家产业政策不允许的条件下,风险很大。我自己觉得是当时的产业政策有问题。"在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家都在力争取得政策面的支持,取得国家在资金上的扶助,或者是积极寻求与外国厂家合资的时候,仰融却用资本市场上赚来的钱,一投就是40个亿,而且是开发被认为是根本行不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可见其人胆子不小。
另一位行内人士则认为:"在中国,政治七分,经济三分,汽车产业又是高度控制的产业,政治比例占得更大了,仰融不懂这个国情。直到车出来了,还在和汽车管理部门打架呢,他真是不懂中国汽车政策导向,汽车公关的深层需要,较忽略这些问题,受到政策支持少。而且在和产业伙伴的合作中太霸道。用金融运作的霸气去做产业合作的时候,仰融是有弱点的。"现就职于浙江大学的汪康懋教授,当年曾和仰融一起将金客资产包装上市,用汪教授的话来说:"我们在华尔街地面上插上了五星红旗。"汪教授的回忆充满了时代特征。他说,第一次在纽约华尔街见到仰融的时候,仰融穿着军大衣,很艰苦朴素的样子。当时仰融对国外资本市场的了解不是很多,但他肯学好学,进入状况也比较快,样样补起来,是很强的一个人。缺点是有时会主观。据说,仰融至今不会讲英语,一直是用翻译。
对于现今麻烦纠纷官司一身的仰融,汪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为仰融说句公道话,保护民营企业家。像仰融这样的人才,中国不是很多,在国际上赢得了一点声誉,也有操作能力。他对国家是忠心的,车做出来了,企业救起来了,对国家是有贡献的。"据金杯的人说,仰融是很会讲面子的人。
在沈阳有一条东北大马路,沿其下行大约有五六公里的样子,现在被称为"亏损一条街"。沿街有从前的钢厂、钢管厂、起重机厂、建筑机械厂、陶瓷厂等,都已撂荒于此。沿东北大马路到头,就是著名的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也就是所说的"金客",当年从金杯汽车中剥离出的优良资产,现今新闻不断爆出的地方。更是当年仰融成功进行资本运作的地方,也是仰融汽车梦开始的地方。
据说,当年仰融到金杯,一定去住沈阳最好的酒店,中山大酒店。后来第一股境外成功上市,在北京钓鱼台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各方来宾都是住在北京王府饭店。当时金杯汽车在北京有个办事处,赵希友还说过,一天1000多块,花这钱干什么,有点心疼。但华晨需要这个面子。这也的确是仰融的一种作风。有人还为此打过比方说,比如说仰融自己身上只有20万了,而且明天就要全部还掉,但是他今天能请你吃10万元的饭,并且面色如常。
宋世鹏和仰融的合作过程是最具戏剧性的,很能反映仰融的个性。
1999年,经香港朋友介绍,宋世鹏与仰融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仰融一见面就说:"我看了你许多资料,希望能与你合作。"当时仰融的名气已是很大,宋世鹏觉得,这么一个人物,一见面就要与他合作,有点吃惊。于是问:"你了解我吗?"仰融说:"我应该了解你。"后来宋世鹏知道,仰融在1994年就想涉足健康产业,却一直未能如愿,邀请宋世鹏合作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可惜的是,在接下来内部对宋世鹏的项目进行评价时,项目被否决。用宋世鹏的话来说呢,就是:"完全不懂的人评价专家,你说会是什么结果!"二人之间的合作就此搁置。
2001年6月,二人再次坐在一起时,仰融已收购了中西药业。仰融希望宋世鹏出任总经理,并将中西药业的实情相告。
见面聊天时,仰融对宋世鹏说:"我找了很多人了解你,正面评价的可不多,三七开吧,十个人有七个人不肯定你。恰恰是这种情况,我决定跟你合作。我看反对你的人的理由是什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说的最多的,老宋是一个初中毕业的人,他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东西。我对他们讲,爱迪生等大家不都是中学生、小学生吗?这说明不了什么东西。正因为他是一个奇才、怪才,我缺的是这样的人。"仰融讲得非常直率。
仰融说:"我用一个上市公司,再追加投资1个亿赌你老宋这个人。"
宋世鹏说:"仰总,你这次绝不会赌输。"
仰融又说:"我从来没有赌输过。"
于是,二人的合作算是正式开始了。
仰融曾问:"三年企业能否翻身?"宋世鹏认为,"不用三年,只用两年"。宋世鹏说,他心里有底,如按其承诺兑现,弄好了一年就翻身了。
2002年元月,宋世鹏走马上任。本打算大干一场,可春节一过,就觉得事情不对了,很难见到仰融,也不容易联系到他。3月份,宋世鹏终于在华晨的六楼餐厅见到仰融,仰融正接待一拨据说很重要的客人,也来不及细说什么,那是最后一面。
到了5月份,许多消息陆续传出。二人之间的合作也只能再次中断,至今宋世鹏都为此感到遗憾。
1990年前后,仰融在中国金融学院任过职,时间也就一年左右。据他在金融学院的朋友讲,仰融觉得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时间照顾培养好自己的孩子。现仰融的妻子和儿子都在美国。
仰融在争什么
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华晨系产权纠纷案的进展情况,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截止到11月15日,"当事人举证阶段"已告结束。记者从原告方代理人处得知,15日是举证的最后一天,他们已经将取得的所有重要证据全部提交法院,案件处于待审之中。
华晨产权纠纷案候审
仰融担任董事长的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一案,10月14日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立案受理,并于10月16日组成合议庭。由此而引发的华晨系产权纠纷案正式进入法律诉讼程序。
案件涉及中国内地、香港、美国等地的6个上市公司以及200多家企业200多亿元人民币,直接诉讼争议标的达20亿元人民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产权纠纷案。据悉,仅起诉费就高达1001万人民币。
原告律师在起诉书中称:因种种原因,原、被告一直未对各自的投资及投资权益进行确认。今年3月,辽宁省政府根据内部文件把原告的全部投资及投资权益均认定为国有资产,着手实施全面接管。原告认为,被告并没有在上述请求确认之公司实际投入资金,且未参与华晨集团的经营管理,依法不应享有上述公司的投资权益。但原告也承认借用了被告的名义,进行投资运作,这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告亦应享有一定的投资权益,但比例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限度。
另外,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在起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提起确权诉讼的同一天,还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一例行政诉讼,但至今华博方没有收到法院方面就华博提起的行政诉讼案发出的正式受理通知,只是被"电话通知":暂不受理。所表述的理由是此案"无可诉性",很可能被无限期地搁置。
记者电话问及被告方,自认为"正处在旋涡之中"的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并不愿意向媒体多说什么。
当年,为了使企业顺利在美国实现上市,仰融接受律师建议,特意设立了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人是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华晨、中国金融学院、华银信托投资集团。同时,为绕开国内政策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在百慕大成立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BA),仰融将华晨在沈阳金杯客车四成股权划入基金会,并通过同金杯股份换股的方式,使CBA成为金客公司51%股权持有人。完成了上市前所有重组工作后,基金会授权仰融处理所有事宜,华晨汽车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名义控股上市。
正是当年的这些故事,成为现今华晨系产权纠纷的源头。不知道仰融的产权"结"何时能解。
仰融争取话语权
有人认为,在辽宁接收华晨资产后,出走美国的仰融,现在惟一的支点就是凭借诉讼案件的审理获得一份话语权。
2002年10月21日,辽宁省公安厅正式通告,仰融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同日,申华控股发布公告,免去仰融申华控股董事长职务。
据记者了解,自6月初出走美国的仰融,一直活动于中国香港地区和美国之间,为华晨系产权归属问题奔走,并接受境外媒体采访,解释资金运作真相。
前不久,辽宁省政府曾向媒体表示,华晨整个集团的产权清理可望在年底完成,"要将国家的资产与社团资产分清,让国家的资产归国家"。
一边是紧锣密鼓的资产收归国有的清理,一边是迫切等待开庭日期的确权案的审理,围绕着华晨系产权纠纷案而起的是非曲折,各方人士众说纷纭。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仰融是个人借钱做资本金,越滚越大,在滚动的过程中,海外上市,用了国家的资源,国家不批也不能上市。拿回来的钱应该和国家有一个很清楚的分账。当时和国家没分,就简单地说都是国家的,国家也很简单地说,那交给你管吧。用的国家的资源,不是钱,而是国家的图章、面子和渠道。其症结在于,当时的产权没有分割。问题是当年不能做产权分割,如果分了,那就完了,或者永远都做不大,最后做垮了、做没了,什么事也没有了,关键错误在做大了。"但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在产权运作上,仰融是一个失败者。真是他的不对,从头到尾都不对,根上就没弄对。仰融从根上就不是私营老板做金融,从头上就是利用政府资源做金融运作,私人状态做不了,而且过程中又没做任何交易。从头不足,中间又没补上,自己又吹牛说自己是私有。现在则是和铁面无私的国有在较真。"现任职浙江大学的汪康懋教授,当年曾和仰融一起将沈阳金杯资产包装,成功完成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他很了解当时发起设立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过程。面对如今麻烦纠纷官司一身的仰融,汪教授提及旧事很是感慨,他说:"当时等于是国家给了他特殊的口子,他有能力赚钱,赚了钱看跟国家怎么分,国家跟他没有界定过。他没说完全是他的,他还说拿回之后捐出去。完全是国家的也说不通。破旧的企业做大了,企业家的贡献应该承认的。"
的确如汪康懋教授所说,仰融早在8月8日就已签署委托书,授权其律师捐赠华晨系资产,现公布的仰融在美国立下的捐赠资产委托书主要内容为:委托受托人将法律确认我应得的华晨系资产,在扣除律师费、应付税款和其他一切相关的费用开支后,全部捐赠给委托人书面指定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或慈善机构。
想一想,仰融连连受挫,出走美国后又被批捕,付出极其沉重代价欲争取所属的华晨资产,却又并不据为己有。有人或许会问:仰融在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使其资产合法化吗?似乎并不尽然如此。
目前,华晨系产权纠纷案的审理日期未定,由此而产生出的纷纷扰扰却是越来越多,有撰文说:"仰融与华晨之间的产权之争,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十字路口。改革之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留下了许多历史问题,当资产膨胀之后,产权归属的矛盾就凸现出来,究竟应该以什么准则来规范处理?"综观历史背景、现实状态和未来发展,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
看来,真正廓清所有疑问还有待时日。
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更愿意拿法律来说事儿。
仰融2002年记录
2002年,对于踌躇满志的仰融来说,实在是一个多事之年,自年初以来,仅据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仰融就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打击,事端频发接踵而至,而且是一件重似一件,最后直到被批捕的程度。
2002年1月29日,中西药业高管变更,仰融辞去董事长职务。
2002年3月11日,财政部企业司正式发函将华晨集团下属的企业和资产划转辽宁省人民政府,3月28日,辽宁省政府成立了工作小组,开始全面清查、核查、接收华晨资产。
2002年6月6日,华晨的中华轿车"准生",但包括仰融在内的华晨系许多骨干并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
2002年6月19日,华晨中国宣布撤销仰融的华晨中国董事会主席职务,而此前一周仰融还在向香港的多位基金经理表示,华晨股权并非国有,华晨管理层正在准备回购华晨股权。
2002年7月,华晨汽车的香港发言人证实,仰融出售了其持有的华晨汽车选择权7901万股股权(其共持有8500余万股),套现近9000万港元。此举被认为是他同华晨决裂的标志。
2002年10月3日,仍然担任华晨汽车董事的仰融,在美国游走5个月后,以圆通科技大股东的身份,越洋要求召开股东大会,罢免包括副主席吴小安在内的6名董事,企图取得圆通控制权。
2002年10月10日,此前仰融持有的公司1247万股上海申华股份流通股,也因与宁波正运实业间的借款纠纷被法院冻结。
2002年10月18日,辽宁省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为名,批准逮捕华晨公司董事长仰融;申华控股接获的辽宁省公安厅通知中,实际列出的罪名是挪用资产。
仰融身价
仰融的所谓财技是被说得最多的,而且是越说越神,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崇拜仰融财技的人还真是不少,他们在不经意间会描述出一个和常人有许多疏离的仰融形象。仰融的身价也在这种财技的施展中不断攀升,这种状态有点像被吹起的气球。
老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自然是熟谙此种门道的人就少,大多是看热闹的,一定是越看越云里雾里。
有人说,资本运作并不是如何了得的事。简单说两个条件:一个是钱,一个是脑袋。难的是,很少有人两者兼备。仰融则是两者皆俱,所以,他就做起来了。
扯出这么多的闲话,并不是想否定仰融的财技,冲淡很多人对他财技的仰慕,而更是想说出一个真实一点的仰融。可以说,仰融是中国最早涉足资本市场的人,起步早,起点高,而且又是经历国际资本市场的打磨,当然是功夫不浅的,是试过深水的人嘛。
十年打造华晨系
有财经杂志曾专门就仰融的财技做过祥细的评析。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仰融的财技空间已经延伸至百慕大、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香港,之后再转回内地。其利用境内外差异所展现的财技令人惊叹。一组数据借来一用:十多年前,在中国证券市场刚起步之时,仰融的华晨系便通过境外注册公司,再回国合资成立金杯客车。然后将金杯客车资产注入境外新的注册公司百慕大华晨汽车,在美国上市,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
在美国两次配售未成功,融资功能逐渐减弱时,华晨又将百慕大华晨汽车在香港二次上市,融资13亿港元。
在中国证券市场逐渐成熟时,华晨系又将资本空间移至国内,通过控股华晨集团、金杯汽车等上市公司,再次筹集资金10亿余元。
从以上简单的概述中也不难看出仰融利用境内外差异所做的股权设计、运作,及其筹资手段等方面的高明,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再仔细回顾一下仰融从了解到熟稔资本市场的过程,当年的仰融更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仰融的身价中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十年磨一剑。仰融的十年却是打造了一个市值高达200亿之巨的华晨系,因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变化之快、变数之多而被外界称做"华晨迷宫"。旗下曾有内地上市的三家公司:华晨集团、金杯汽车、中西药业。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圆通科技,一家在纽约上市的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这五家上市公司构成了华晨系在资本市场上的外部轮廓。
仰融圈钱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仰融的财技:"整个运作过程很漂亮合理。在金融运作上是大家。总体说,是用小资金博大资本,做大。从空手道做起,做了金杯A股,然后又做国外上市,完了又拿下华晨,接着又回到当年做A股起家的那一点,又把那块法人股拿下来,完成了一个循环圈。从金杯股份起步,转了一个圈回来,绕了一个'彀',把钱给赚遍了,这叫本事。"仰融的确是很会圈钱的人。相信仰融起家之初,一定想像不到日后会有如此之大的"盘子"。
仰融曾对外说,自己拿着别人借他的400万起家,在中国早期证券市场上赚足了钱。据说,仰融早年也算是个炒股高手,百发百中,很多时候是因为有内线。
记者了解到,在1991年左右的时候,仰融的手下也就是三五个人,整天拎着个包,里面装着很多身份证和图章,飞来飞去。早期在证券市场上打混的人都是这种形象,为买到更多看好的注定会涨的股票,还有人拿着麻袋征集身份证呢。
1991年,仰融的华晨控股买下了金杯4600万股记账式股票。据说,4600万股放在20个纸盒箱里,从沈阳空运到上海,存在上海市委东湖宾馆7号楼的地库里。7号楼是仰融90年代初起家之时在上海租的一栋小楼。仰融还专门请来了武警看守。又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从中国金融学院、上海财大找了一些学生,一张一张地填名过户。
1992年7月,金杯汽车A股在上海证交所挂牌,华晨的4600万股变现,仰融大赚了一笔,做成了涉足资本市场的第一笔大买卖。这应该是他真正的"第一桶金",仰融自己也说,他的"第一桶金"本身就与汽车有关系。
中国第一股
接着,三个月后的10月9日,仰融又将华晨中国汽车控股公司(又称CBA)这只股票挂在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这就是号称"中国第一股"的"华晨汽车"。此时的仰融身价最高。
其实,中国第一股的上市过程很艰难。就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和彼此间的认知,到美国去上市,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是莫名其妙的事。一句话,成功率太小,风险又太大。当时中国证监会尚未成立,国内连公司法都还没有呢,更谈不上什么接轨不接轨的事了。
当年的辽宁还很落后,惟一的所谓三星级宾馆就是中山大酒店,跟一星的水准差不多,门口还有"野鸡"。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愿派审计员去厂里,厕所漏风,女会计师都不愿进去。
在如此的背景之下,将一个老旧的企业,一步到位做到国际上去,真是殊多不易。
而且,海外资本市场最规范最严格的就是纽约股票市场。应该说,当年华晨汽车的一切文件能够做得材料规范清晰,并通过美国ACC的审查,最终得以成功上市,还必须依托海外一些爱国的学者专家。
汪康懋教授当年就职于美林证券,加盟华晨,和仰融们一起将从金杯汽车中剥离出的所谓"优良资产"包装上市。汪教授对记者表示,当时,他和仰融约定,一个负责国外,一个负责国内。于是汪康懋竭力理顺在美上市的程序和资料,仰融则是摆平国内的关系和障碍,到处盖章之类的。
在整个上市的过程中,仰融只去了美国两次。其实,细论起来,仰融还应该算是汪康懋的学生。经过这一次高起点的历练,之后再做国内的上市,真是算不得是大事了。关键在于仰融有足够的聪明和悟性,可以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
10月9日,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代码CBA)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中国企业。CBA也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在纽约上市的第一只股票。时发行500万股普通股,每股的招股价16美元,首日上市劲升二成半,成为当时纽约交易所最活跃的股票。
三天后,中共"十四大"召开。CBA不但成为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注脚,也是日后众多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的经典范例。
难怪汪康懋教授一提起这段故事,就会很激动,禁不住说:"第一个是历史。就像南昌第一枪,我们的井冈山,任何第一个东西永远是抹不掉的。"也正因此理由,仰融在彼时的身价最高。仰融们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而他们在国家向前发展的路上,留下过很深的印迹。
仰融遗产
据估算,仰融亲手打造的华晨系,历经十年的发展,已由最初的1200万美元衍生成现在的净资产30亿元人民币,旗下6家上市公司及其他非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加起来近300亿元人民币,成为了一个大型的集团企业。
但世事难料,从今年3月开始,继辽宁省依据财政部的一纸公文接管华晨资产后,原华晨董事会主席仰融出局,华晨内部高管变化频仍,再加上华晨系产权纠纷案的逐渐展开,这所有的一切纠缠在一起,对华晨系的冲击震荡可想而知。据说,自今年春节过后,华晨系内部就已是人心揣事,惴惴不安。
转眼已到年终岁末,所有事端不仅没见有所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此种事态,无论是对企业也好,对仰融本身也好,抑或是对由此而波及到的任何一方来说,都将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只是程度大小的不同而已:原拟定的计划无力进行,进行中的生产速度只能放慢,本该谋求继续拓展的项目就更无暇再顾及了。如此代价是本应该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的,可谁又能真正说得清呢?
陆虎危机
目前,仰融遗留在宁波的陆虎汽车项目就面临着成为牺牲品的危机。
2002年初,仰融依其财技将华晨系资金抽调杭州湾,除了准备投资修建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外,就是在宁波与英国陆虎汽车公司搞一个合作轿车项目。
2002年3月21日,华晨汽车控股公司与陆虎组建合资企业的消息在英国发布。
2002年5月初,时任华晨集团董事长的仰融,耗资1亿元从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手里买下了华晨汽车在宁波的根据地,意欲在此开始与英国陆虎汽车公司的合作项目。也是在5月份,华晨方面已经就陆虎轿车的技术转让一次性支付给其公司1500万英镑的费用。
但事有多变,到了8月份的时候,仰融出走美国两月有余,曾花费大量气力意欲打造的宁波基地,几乎已是人去楼空。新华晨管理层显然已无意垂询于此。
记者了解到,鉴于英国陆虎方的不轻言放弃,而且尚有先期已付出的不小的投资,现华晨方将于今年底派专人赴英,给此遗留项目一个说法。业内有人士预见,继续合作的可能几乎为零。
"中华"有市无车
仰融的财技是为业界公认的,相比之下,营建产业根基的仰融却是被非议最多,甚至是被排斥诋毁。但仰融却依旧我行我素;投资40个亿打造自主产权的中华轿车,积极促成与宝马公司的合作,欲开发自主产权的汽车发动机等,实现几代汽车人都不敢想也无力做的事情。
从资本市场上起家,再做产业发展的仰融,不被业界接受是正常的。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先天不足,以及管理者思维的局限,使得被高度控制的汽车业界接受自己不知道进而也不理解的东西的弹性能力太小,所以,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并进而同样付出代价。
中华轿车2000年底下线,直到今年6月才获准生,待字闺中竟达一年有半。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代价。
中华轿车项目和宝马项目,既是仰融钟爱有加的"产品",也是现沈阳方面意欲牢牢掌控的"筹码",是他们倾其全力也要做好的基础。
中华轿车是中国目前惟一的拥有自主产权的轿车,所谓自主产权,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说白了"想怎么改怎么改,想怎么卖怎么卖,想加什么加什么,完全不依仗外国人,自己说了算。"中华轿车虽为国产品牌车,但也是一款集合了世界上多个国家汽车制造技术的车:意大利设计,动力系统组合来自日本三菱的技术,发动机的电喷系统选自意大利。同时更是一款有着中国人自己的购车取向和文化背景的车。
车造出来了,许多人才刚有所体悟,原来我们自己也可以造车呀。
有人点评仰融的产业能力:"仰融做金客,开发中华轿车,力促与宝马合作,是非常成功的三部曲。大的利润点在手里抓着,又有知名公司的合作,同时开发下一代拳头产品。如不出事,大规模营销,中华轿车不见得没戏。"言外之意,对现华晨方的运作有疑虑。
来自华晨方面的消息表明,中华轿车今年8月底上市后,虽然订单已经突破4000辆,年销售目标是8000辆,但是,现华晨中华轿车基地却面临着产能无法提高的麻烦。换句话说,有市无车。同时,从前期用户回馈来看,中华轿车在模具和零部件供应链等诸多环节都还需做大量的调整。
现在沈阳街头,常能看到中华车在跑,大家的评价是:"远看四十万,近看二三十万,拉开车门十万"。这并不是说中华轿车不好,实际上,人们还是很喜欢并极关注它,同时对它的期望值也就随之升高。这是中华车要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尽快改进升级,占有市场份额。
宝马慢拍行进
再看宝马项目的进展情况。7月份,宝马合资项目建议书已经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尽管双方联合成立合资企业的日期尚未最后敲定,但是合作项目投产的时间已经敲定为2003年下半年,年产规模为3万辆。合资厂的地点在辽宁省沈阳市。
面对各家著名世界汽车厂商积极抢滩中国市场,并未见宝马公司有何特别举措,而是在不紧不慢地做着它的中国计划。其大中华区总裁昆特·席曼先生近日透露,宝马轿车在中国生产的计划正在进行着,3系轿车将按原定计划于明年年底在沈阳下线。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外厂家最看重产权的问题,在目前的状况下,宝马方慢步求稳观望事态的心理也不是不可能存有。
药业无望
另外,仰融自1994年就看好的健康产业并在年初正式起动,终因仰融的去职也已付诸东流。仰融力排众议拉入华晨、并就职中西药业总经理的宋世鹏,本欲大展宏图,却也无力回天,近期已竭力将在华晨未及进一步开展的三项业务卖出,抱憾离开华晨,另去高就。
仅仅依此而断言,因仰融离去等一系列因素将对华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可以断定,仰融意欲在2006年"叫板"国外汽车厂家的愿望能否实现,已早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钟越 新财经
《新财经》杂志全面征订,各地邮局均有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