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扩容瞻前顾后
商品期货方面,玉米和棉花两个新品种已经获得批准,曾被寄予厚望的石油期货却不在新增之列;金融期货方面,讨论最多的股票指数期货最乐观也只能在明年下半年推出试点,而债券期货、利率期货、汇率期货的推出看来还遥遥无期□本报驻京记者马克
业界召唤金融期货
10月25日至26日,“亚洲资本论坛第五届年会”在苏州召开,记者从中获得的实质性信息是:国务院已经批准增加玉米和棉花作为新的商品期货品种,玉米期货将放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将放在郑州商品交易所。
至于金融期货的禁令是否会松动、人们普遍关注的股票指数期货近期内能否推出,综合会上会下的信息,记者的结论倾向于否定。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董辅在10月25日的亚洲资本论坛演讲中说:“企业比政府更了解市场,政府却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推出什么样的期货合约是交易所和企业的事情,监管部门加以审核就行了。当前中国期货市场的问题已不再是过度投机和市场混乱,而是缺少发展空间。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期货市场本来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人们的期望一再落空,真是让人遗憾。”
董辅去年以来一直呼吁扩大期货市场。他认为,我国要及时推出石油、粳米、玉米、棉花、白糖等新的商品期货品种,并允许国内企业去国际市场从事期货贸易。他还认为,我国股票现货市场基础扎实,开展股指期货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应尽快推出股指期货。
董辅的话被认为是反映了业界的呼声。上海期货交易所早在今年初就已表示:股指期货和石油期货的方案已经上报证监会,上海期货交易所做好了相关的准备,批复一下来即可开展交易。
对金融期货的普遍期待源于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利益驱动。由于我国禁止金融期货,金融市场参与者只有在市道上扬时才可能赚到钱,市道低迷时则难免亏损。以股市为例,持续的熊市已使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陷入全行业亏损,散户也大都被套。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管理层推出股指期货,以便利用其卖空机制,在大盘下跌时也能赚钱或减少损失。
证监会谨慎行事
面对上述呼吁,政府考虑更多的是期货的风险放大效应。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汪建熙在亚洲资本论坛的演讲中沿续了证监会一贯的谨慎态度:“金融期货正引起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和探讨,但任何新产品的推出都要考虑市场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相关产品的开发情况、交易制度和设备设施的完善程度、投资者的成熟程度和承受能力以及监管水平等等。所以,一方面,金融期货的推出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证券市场的必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在推出时机上要综合考量多种市场因素。”
相比对金融期货的谨慎而言,汪建熙对商品期货的态度要积极许多。他透露,由于商品期货市场整体形势逐步好转,若干新期货品种最近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进入筹备,境外商品期货市场参与者进入国内期货市场的条件也正在证监会的研究之中。
汪建熙没有透露具体的商品期货品种,但据记者证实,新批准的品种是玉米和棉花,分别放在大连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至于被寄予厚望的石油期货为何不在新增之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首席金融教授、新加坡证券与期货交易所总裁顾问汪康懋认为,一是因为国内缺乏期货交易人才,企业不具备在期市与国外同行博弈的能力;二是国内企业以往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业绩不佳、亏损巨大;三是因为原油价格操控在少数生产大国手中,国内企业难以把握原油价格走势,交易风险巨大。
汪康懋对推出股指期货亦持否定态度:“想靠这个救股市是饮鸩止渴、舍本逐末。”他认为,期货市场上任何一方赢利的背后都是另一方的亏损,与其说股指期货实现的是风险规避,不如说是财富转移。而且,推出股指期货的三个条件——人才、风险控制机制、足够数量的多头和空头——中国目前都不具备。因此,股市的当务之急不是推出高科技的金融期货,而是改善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
新的风险?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教授也担心,引入金融期货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避险,但结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他引用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的话:“华盛顿内外的许多观察家都在疑问,交易量激增、新型而复杂的金融工具迅速发展,这些对商业银行和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否有益?是否引入了难以理解、难以管理、难以监督的新的风险?”
陆红军在亚洲资本论坛的一个分会场对现场的20多位企业家做了问卷调查,回收了12份问卷。针对“您在金融期货和证券投资方面最缺乏什么知识”的问题,填写“基本知识”和“国际讯息”的有5人,“操作及应用”的有3人;针对“您在投资期货产品中最想解决的问题”,7人填写“避险”,6人填写“赚取利润”,3人填写“控制成本”和“对冲”;针对“期货产品对您的企业有没有需要”,3人填写“非常需要”,4人“比较需要”,2人“一般”,2人“不太需要”,2人“不需要”;针对“贵公司有没有专家和专才可做期货交易”,填“有”的1人,“有一部分”的2人,“完全没有”的5人。
尽管如此,陆红军仍然判断“十六大”之后金融期货将逐步放开,并认为明年下半年有可能推出试点。
反对推出股指期货的还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他说:“股市每次大涨之前都有明显的消息走漏,这是天大的事情,但是至今没有因此处理过一个人。这种情况下硬推股指期货,那就是谁有信息谁赚钱,没信息的,玩不了几次就玩死了。”宋国青认为,仅凭这一条,股指期货就没有推出的条件。
宋国青认为国债期货倒是可以考虑恢复,因为影响国债价格的因素主要就是利率,而利率调整的保密性强,不像股市有太多的环节可以走漏消息。
股指期货条件成熟
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另外两位业内人士虽然也有所担心,但总的来说还是支持推出股指期货。国信证券研究部总经理何诚颖表示,股指期货给券商提供了做空头赚钱的机会,对券商来说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证券公司都是国有的,亏损由国家承担,相比私人投资者,他们大胆有余,风险控制的机制却相对薄弱,结果可能放大市场风险。何诚颖同时承认,这种担心都是理论上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确切知道风险有多大和如何控制风险。而股指期货是现在惟一比较成熟的金融期货品种。
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经理王亚伟同样认为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最为成熟。他说:“等待条件完全成熟是不现实的,那样的话拖上几年都推不出来。从基金的角度看,有股指期货肯定是件好事,有了做空机制,基金就多了一个避险工具,可以提高对大盘整体下跌这样的系统性风险的抵抗能力。”
专家们还一致认为,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现有的股票指数都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如果要推出股指期货,就必须先推出被市场各方认可的统一的股票指数。
但是道琼斯公司全球指数研究主管高潮生认为中国很难推出这样的指数,因为发达股市中三五十只顶尖蓝筹股就可覆盖60%以上的市值,而中国股市需要500只股票才能覆盖70%的市值。与此同时,蓝筹股大都股价低且流动性差,不具备投资性;易于操纵的小盘股交易活跃,但是市场覆盖率低,不具备代表性。因此,国内目前不可能推出满足投资需求的股票指数,即通过投资相对稳定的股票指数来减少个股波动的风险。
期货对大企业和机构投资者的价值不言自明,但对普通投资者有何意义呢?因为资金量有限,中小投资者不可能参与商品期货交易,所以近期内对他们而言只有股指期货值得关注。如果明年真的推出股指期货,中小投资者就有了做多和做空两种选择,但是正如专家所言,期货市场是一个零和博弈的市场,每一个赢利的多方(空方)背后,都有一个亏损的空方(多方)。
-名词
期货和股指期货
期货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两大类,金融期货也可称为金融衍生品,主要有利率期货、货币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三大类。
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卖某种商品或者证券的交易方式。期货交易的最大特点,是它买卖的对象主要是合约而非实物。绝大多数情况下,买卖双方只需以现金结算交易差价即可了结合约。
简单地讲,如果到期价格高于约定价格,那么期货的买方就实现了现货保值或者差价赢利;如果到期价格低于约定价格,期货的卖方就实现了现货的对冲保值,因为他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得同样数量的现货,现货虽然已经贬值,但是早先在期货市场上高价卖出的期货已经实现了赢利。当然,如果他不是必须持有现货的话,可以直接选择差价赢利。
股票指数期货,是指以某种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买卖对象的期货合约。合约的价格等于股票指数的点数乘以规定的每点价格。比如,香港恒生指数每点价格为50港币,那么恒生指数每降低一个点,恒生指数期货的买方(多头)每份合约就亏50元,卖方(空头)每份合约则赚50元。反之亦然。
如上所述,在变动的价格面前,期货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这正是董辅秖等人呼吁扩大期货市场的着眼点。因为随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相关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石油。我国石油年进口量已达年消费量的30%以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每次上涨都会波及我国的企业和居民。如果能够进入石油期货市场并且操作得法,我国企业就可以根据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判断预先锁定价格,从而实现避险和保值。
但是,统计显示,只有不到1%的期货交易是以保值避险为目的,99%以上是以赚取交易差价为目的的投机行为。因此,期货市场的风险也是巨大的。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相比,因为保证金比例只有股市的1/10左右,因此同样的资金量,股指期市的交易额可以是股市的10倍。这意味着10倍的收益,也意味着10倍的风险。
最典型的例子是拥有232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1995年初,巴林银行交易员尼克·利森在日经指数期市上巨量做多,结果日经指数因大阪和神户地震而大跌,巴林银行损失12亿美元,不得不宣布破产。
我国金融期货的惟一一次尝试,是1992年至1995年进行的国债利率期货的试点。1995年2月23日,上海发生恶意操纵市场的“327国债风波”,促使决策层彻底禁止金融期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