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期货新品种上市的基本路径是:期货交易所审核后上报证监会;证监会审核后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征询相关部委、现货部门以及有地区意见并进行综合,做出同意与否的批示。其中任何一处卡壳就面临搁浅或夭折
本报记者张颖
关于“新品种很快就要推出”、“最迟在年底之前”等等传言,几个月来一直给期货业“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的心理压力。国庆节刚过,某些期货公司以及新闻媒体再次爆出“确凿消息”:国务院已经批复中国证监会关于“推出棉花期货交易和恢复玉米交易”的报告;由此,在新一轮躁动的引导下,有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清理持仓,准备资金,一些现货商也摩拳擦掌着手准备。
但是,几分欣喜之后,投资者再次换来“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空欢喜。
《财经时报》近日向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有关人士探询新品种推出的问题时,其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沉默。而交易所方面亦称“并未得到证监会有关新品种推出的消息,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之中”。
此前曾有上海方面某媒体报道:国务院的批复内容主要是同意有关部门做相关品种的上市准备,经证监会与有关部门商议后,向国务院提出上报申请,国务院将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情况同意适时推出。
一位期货业内权威人士对《财经时报》记者连连摇头称,新品种到底什么时候推出依然是个敏感的问题,至多“年底情况有望明朗”。据说国务院已经同意新品种上市,由证监会着手准备,在适当的时机推出。但毕竟这是首次推出新品种,对于今后新品种推出机制影响深远,证监会态度谨慎完全可以理解。
新品种报批很费周折
期货新品种的上报工作是一件令人“筋疲力尽”的事情。交易所的有关工作人员用“历程坎坷,费劲周折”来形容这个过程。
一个期货品种上市首先要经过期货交易所的反复研究审核,之后上报中国证监会;证监会做出相应审核后,再向国务院上报。国务院则需要征询国家相关部委、现货管理部门以及有关省区市意见;综合各方面意见后,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批示。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只要是有任何一个部门或环节出于种种原因提出疑义,这个品种的降生就要卡壳,面临暂时搁浅甚至夭折的命运。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3年,就有期货业内知名人士向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提出报告,要求开展棉花期货交易的研究,以适时推出棉花期货。但是,当时正是国家对棉花实行高度计划管理的时期,推出棉花期货显然不合时宜,棉花期货于是只能成为业内人士的幻影。1996年,棉花交易由计划调控转向市场调控,期货业内旧事重提,再次将棉花期货托上水面,并把它作为研究目标。目前,郑州商品交易所专门成立的新品种研究办公室,一直是从事棉花和其他新品种的研究与交易准备工作。
与中国相比较,国外市场新品种的推出显得比较轻松。美国上市新品种的工作,主要由交易所自主研究,自主开发。在通报会员并征得同意后,最后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报告备案即可。新品种的推出最终是由市场的选择决定的。
“目前业内期望很高,交易所和证监会应该说也都作出了各种努力。但毕竟国外的期货市场发展至今已经百余年,而中国期货业只有十年多的历史,市场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大家还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朱丽红对记者说。
新品种早上强于晚上
中国的期货业自1994年开始治理整顿,至今没有批准任何新品种上市的申请。目前国内仅有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三家,保留的交易品种有12种,上市交易只有7种,其中只有3种比较活跃,即大商所的大豆、上海期交所的铜和郑商所的小麦。
“自2000年年底开始发出的‘春天即将来临’的呼唤,现在期货业依然未见真正的复苏。所谓‘临界点’的描述,其内涵是期待期货业在制度和品种上的突破。”经易期货公司的章程认为,“商品类期货新品种在短期内促进市场发展的作用是不会太明显的。因为新品种在市场中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由于操作习惯的问题,会使得这个过程更为缓慢。”
“新品种的推出不会引起期货业内的强烈反响。”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并不为近期新品种上市的舆论骚动所动。“目前大家更加关心是推出新品种的机制能否逐渐理顺,因为制度的改革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
他说:“期货交易所品种稀少一直是制约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目前期货市场有限的几个交易品种,使交易活跃的品种越来越集中。期货投资资金集中在某几个甚至某一个期货品种上,容易出现垄断价格、操纵市场的现象。期货市场很可能因此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就其个人观点:“既然要推新品种,早上还是比晚上强。”
对于未来期货市场发展,国内期货研究专家常清先生谈到,推出新品种不仅是中国期市发展本身的需要,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是必然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新品种的推出,也是发展过程中会经历的过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