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忠
他是台湾商界的精神领袖,也是华人圈里的经营之神;他虽仅有小学文化却缔造出塑胶王国,且著作等身,一举一动无不为媒体所关注,一言一行总在推动两岸交流。无论向大陆投资,还是呼吁“三通”,足显其心之殷殷。
关于王永庆创业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茶农的儿子,从卖米开始,经营过木材生意,后成为台湾的塑胶大王、石化业的领军人物;关于“经营之神”的管理经验,已被无数媒体、图书做过详尽报道:逆境中奋力拼搏的瘦鹅理论,成本无限细化的鱼骨理论,一切从根本做起,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等等。
在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成功的经营理念之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王永庆做事的执著和勇气。从其早年在夹缝中求生存,生意多次关门多次开张;到接掌别人不愿投资的塑胶事业,为改变亏损状态毅然决然扩大生产规模;从最初承建“三轻”的梦想,到二十年后“七轻”落户美国,“六轻”才开始动工,足见其坚忍不拔的信念和毅力;从投资大陆的洋洋万言书,到抨击“工业局”之弊的敢做敢当,无不敦显其不畏强权的勇气。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王永庆把目光投向海峡对岸那块既亲切又陌生的土地。作为一家台湾企业的决策者,向大陆投资不仅是业务拓展的需要,更是为了那令人眷恋的故土深情。因为祖先曾在那里生息,他的根在那里。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台商巨子到大陆投资的曲折、坎坷、执著与勇气。
为“三通”鼓与呼
翻看近年来的媒体报道,我们发现与王永庆相关的新闻中大多数又与“三通”相关。这位已逾八旬的老人,或直言两岸“三通”之利,倡导台商到大陆投资;或批评台湾当局的作茧自缚、只说不做,以其拳拳爱心照亮了游子回乡之路。王永庆认为,台湾要化危机为转机,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大举向大陆投资,设立各项加工产业所需的上游原料生产工厂,而“三通”正是赢得转机的当务之急,是台湾经济的源头活水。
大陆自然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台湾企业原材料方面的需求;大陆劳力成本低,员工工资仅为台湾的1/10;大陆市场规模大,再加上与台湾同宗同文、习惯一致,在大陆力求市场经济与高效率的情形下,台湾与大陆合作绝对是有利的。台商在大陆投资设厂,一方面可以疏解台湾产业所面临的危机;另一方面,大陆的发展会促进台湾经济的增长,大陆工厂同样可以使用台湾的原料,从而推动彰化、云林、台西等地的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台湾港口也将可以进一步活络发展。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两岸实现“三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产品辗转第三地的成本,促进两岸共同发展。
对台湾当局领导人在“三通”上的只说不做,王永庆警告说,当局如果不采取经贸开放的措施,台湾各行各业的发展势必受到严格限制,“甚至窒息,后果殊堪忧虑。”
他说,如果台湾当局能够改变拖延“三通”的政策,促使两岸关系走向正常化,种种不便和损失即可望消除。在正常化的两岸经贸关系基础上,一切事务的进行就如同活水一般顺畅流通。不仅大陆台商在岛内的原料供应商可以省去赴大陆设厂就近配合的麻烦,世界著名企业的在台机构也会谋求扩充发展,甚至其他知名企业也可能到台湾设立营运中心。他希望台湾当局认清形势,采取开放措施,为台湾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搁浅的海沧计划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沧计划”,是王永庆与大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90年1月,王永庆秘密前往大陆,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高层领导的接见。随后,王永庆到广州、深圳、厦门等地考察,对厦门近郊的海沧情有独钟,希望斥巨资在这里建造一个庞大的石化工业城。该项计划得到大陆方面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为其提供了十分优厚的投资条件。
王永庆的大陆之行,后被台湾媒体曝光,台湾舆论大哗。为避风头,王永庆携三太太远赴美国度假。当年三、四月份,台湾多家报刊先后发表了他的两份万言书——《我们为何前往大陆考察投资环境》和《石化业如何把根留在台湾》,公开呼吁台湾当局石化业、塑胶工业的处境,加速对大陆投资政策的明朗化。
1992年11月,王永庆受邀再赴大陆商谈“海沧投资计划”。王永庆提出,将原来的产品100%外销改为全部内销。中央考虑到该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对临时做出大变动的条件也全部接受。双方就投资意向达成一致。
但是,由于时隔两年,很多外部因素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台湾当局一改过去的作风,对一直悬而未决的“六轻”计划开始积极配合,在台湾云林县离岛工业区内的麦寮乡开工兴建。其次,这两年,台湾的石化企业因劳动力严重不足而大举外移,其中十有八九在大陆落地开花,市场饱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良机。这样,王永庆的“海沧梦”就不复存在。但这项计划的流产,并没有阻止台塑向大陆投资的步伐。
宁波再圆石化梦
2001年6月,王永庆旗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FCFC)的ABS项目在宁波梅山岛附近的工业园区破土动工。该项目年产量为25万吨,预计2004年投入运营。王永庆要在祖国大陆重新打造其石化,只不过这次不是在海沧,而是在宁波;不再是大手笔、大投资,而是小规模,一步步脚踏实地。
按照王永庆对梅山石化专区初期的布局,除了台化投资ABS外,台湾塑胶公司(FPC)还将在同一园区内斥资1.195亿美元兴建一套聚氯乙烯(PVC)一体化装置,包括氯乙烯单体(VCM)装置以及二氯乙烷(EDC)装置,以就近供应旗下南亚塑胶公司在祖国内地十一座塑胶二次加工厂对PVC塑胶原料巨大的需求量。整个台塑石化一期项目包括了化工中下游产业的1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逾10亿美元,总占地面积约千亩,预计在3到5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只要两岸放行,台塑将投入至少50亿美元兴建梅山石化专区,其中包括年产乙烯130万吨,丙烯60万吨的轻油裂解厂。同时,还将向能源事业发展,建设炼油厂和发电厂,成为台湾“六轻”的大陆版本。
电厂与医院遭遇尴尬
1996年,王永庆在福建漳州龙海市港尾镇厚石村投资兴建一座电厂。该项目总投资32亿美元,总装机容量为6台、单机容量60万千瓦机组。依照计划,1999年底1号机组并网发电,此后保持每半年建好一台机组的速度,到2002年底完成整个电厂的建设期。
厚石电厂是国内当时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其现代化程度直至目前依然是国内电力行业中最高的一家,全封闭的燃煤传输系统,大容量、高性能的火力发电机组,同时还拥有电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备。其中,脱硝设备还不是中国政府要求必须安装的环保设施。
但是由于后来电力行业的供求状况发生了变化,厚石电厂自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并网后,并没有依照原施工计划进行下去。受市场疲软的影响,厚石电厂尽管设备先进,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长庚医院在台湾取得巨大成功,是具有世界水准的医院之一。于是,王永庆决定进入大陆医疗市场。他计划投资150亿新台币(约合4.36亿美元),在北京、厦门、福州三地兴建三座营利性的长庚医院,合计病床数将达1.1万张。2001年12月7日,厦门长庚医院正式动工。
然而,北京长庚医院项目至今仍未进入施工阶段,并且规模被缩小了一半。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大陆的医疗体系属行政开支,带有福利性质,长庚医院的营利性与之矛盾;而医疗机构改革则是渐进的,按照政策规定,“不允许有外商独资医院,只能中外方合资或合作,而且必须要有中方法人,同时外方投资不得少于2000万元人民币,而无论怎样中方至少分享30%的收益”。
开进大陆的台塑车
2002年1月,王永庆在江苏昆山考察时表示,台塑集团将带领台湾地区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与昆山合资建造汽车专区。据了解,台塑集团计划初期将生产汽车零部件,供应临近的上海通用及上海大众等多家汽车厂,未来不排除直接外销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地售后维修及OEM市场。此后,台塑将在当地组装传统汽油小汽车,最终目标是在内地发展电动汽车。
零部件生产,是台塑汽车开进大陆的第一步,而其终极目标应是在内地发展电动车。并且,台塑在相关产业的投资也在为这一目标做准备。江苏昆山工业区内的南亚印刷电路板垂直整合厂,以及设在广州的南亚塑胶等,都将为日后设立汽车制造厂、发展电动汽车铺路。
另有消息称,王永庆已与北京市有关部门达成初步协议,“台塑一号”电动车日后将进军北京的出租车市场。
如果有一天看到台塑车在北京街头奔驰,我们并不会感到惊奇,因为在新技术、新形象的背后,站着一位情系故土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