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内地的企业正在“遭遇”世界资本市场列强的“围追堵截”。来自世界各地的证券交易所在本届高交会上纷纷把急迫的目光投向了高速发展的中国内地企业。
高增长凸现商机
无论是在高交会的资本论坛上,还是在为科技企业准备的产品展馆里,人们可以看到
世界各大交易所和他们带来的券商的身影。各大交易所在高交会期间举办了专场推介会和研讨会,在高交会展馆里,均布置好了自己的展位,吸引着前来洽谈的中国企业。
对此,伦敦证券交易所国际业务发展部亚太区负责人祝晓健女士表示了这样的看法: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今年世界唯一的经济亮点就在中国。新加坡交易所总裁汪瑞典则直言,中国的崛起,对于新加坡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因为,中国的高科技及制造企业客观上需要寻找多方面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
海外证交所竞使绝招
一个明显让中国公司能找到感觉的事实是,各大交易所都在吸引中国企业上市进行战略性工作。除了在上市规则、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更有利于海外公司前来上市的调整之外,正在努力实现交易所之间的互动,使得对中国企业更有市场吸引力。在这方面,伦敦、香港和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走在了世界各大交易所的前面。
祝晓健告诉记者,由于两家交易所包括上市规则在内的共同之处较多,今年5月24日香港和伦敦两家证券交易所达成了协议,将采取“一地申请,两地挂牌”的办法,在伦敦和香港间形成一个市场的快速通道。现在双方监管机构正在就上市申请的有关文件、市场监管的协调、以及其他有关细节问题加紧进行磋商,有可能最终出台包括一地审查,两地认可;可由一家证券公司完成两地的推荐辅导等政策。这项计划有望在明年早些时候正式出台实施。祝晓健认为,这将给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通道,可以一地上市,同时拥有一个亚洲的市场和一个欧洲的市场。
伦敦市场吸引中国企业的另一个招牌就是,除了其有很强的包容性外,与其他市场相比,少有狂涨狂跌,是一个较为稳定的长线市场,适合很多企业上市,尤其是融资额较高的大国企去上市。同时也看好中国的高科技,特别是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
继1996年中英两国监管机构签定证券监管合作备忘录以来,目前中国已先后有江苏、北京、浙江等地的6家公司在伦敦上市,还有110家内地和香港企业在伦敦挂牌交易,2001年的总交易量达600亿美元。
新加坡花了多年的时间开拓海外市场,去年底,新加坡交易所与澳洲交易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跨国连线交易,这使得两国的投资者可以在本国通过其经纪人直接交易对方市场的股票。
现在新加坡有500家公司,其中有100家是外国公司,已占整个市场的20%。中国内地在新加坡上市公司又占这其中的20%,香港公司占43%。在这个市场,中国内地公司已有包括油气和食品类的18家公司。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总裁汪瑞典介绍说,从去年的表现来看,去年在新市交易量最大的公司中,中国公司排到了前几名。这使新加坡的公司和投资者对中国公司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公司更加关注中国公司。
汪瑞典说,中国和印度是其着力开发的市场。新加坡将有针对性的采取较为灵活的上市标准。
韩国证券交易所上市部副总裁赵在斗也表示,韩国目前没有海外公司上市,中国公司将是首先开发的公司,明年将在沪、深两地举办大规模的推介活动。
上市企业口碑不错
对于网络泡沫带来的一些影响,纳斯达克中国业务拓展总监黄华国认为,中国的企业应到成本低的、透明度高的、效益好的市场去上市,在不对口的市场上市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去年尽管有几百家公司摘牌,但同时有60多家公司前来上市。对于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证监会批准的有六、七家,一些公司股价还在上涨,表现良好,被美国投资者接受。目前还没有看到一家中国公司有财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公司起到了表率作用。这些说明,中国企业在这个市场上是成功的。不过也有的说股价被低估,但就风险基金的投入来看,能在此退出,也是正常的。纳斯达克1999年以来在中国的筹建和成立办事处就是培训中国的公司。
对于国内人士对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存在一些看法,接受采访的海外交易所代表认为,中国与海外证券市场双方有极大互补的一面,双方并不冲突。中国的“蛋糕”很大,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到国外发展,有的可以在本土上市,然后再去海外发展,要看资本是需要先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因此与中国资本市场并不矛盾。
中国券商借势出海
同时,对于中国公司海外上市,中国一些证券机构也表示了相当的兴趣。祝晓健称,很多这类公司表示,希望成为伦敦市场上的保荐人。对此,来自纳斯达克的黄华国也说,中国的证券公司可以到美申请会员资格,作为市场的做市商,从而取得具有推荐中国公司前去上市的权利。现在已有几家中国内地公司在申请,但还未进入具体的程序。
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国际交易所之间正在寻找共同点,结成合作伙伴。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九大交易所圆桌会议形成的共识也表明,国际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日益成长起来的国有和民营企业,已被海外资本市场视为储备雄厚的亟待开掘的“富矿”资源,未来将被国际资本市场列强瓜分。而中国在加入了WTO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又加速了这种进程。国际证券市场已开始为中国企业家放眼天下、纵横国际资本市场敞开了大门。
(记者殷占武 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