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龙头徐家汇
徐家汇的崛起,似乎有更深的历史渊源。明朝徐光启祖居此地而得名。这位中国历史上主动吸纳异域文明的典范人物,努力融会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长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昭示了上海的一种精神。
中国商业龙头
2002年6月底的一天,上海电视台推出了这么一个说法:大部分曾经在内地闯荡过的台商,公认内地未来发展的龙头在上海;上海商业的龙头,在徐家汇。而仅仅在两年前,当说到徐家汇的时候,一般人们还称之为上海的一个副商业中心。所谓的中心,仍在黄浦区的南京东路和黄浦、卢湾两区交错的淮海路。但是,当市中心由于人口的迁移而变得空心化,南京东路开始缺少人流总量和高价值客户来源。淮海路的“高雅”消费定位、其实是“高档”消费也遭到了以新崛起的南京西路恒隆广场,梅龙镇伊势丹等真正荟萃世界顶级名牌的所谓“金三角”的强力阻击,也开始有式微之象。
时间与空间的流转,开始春风得意徐家汇了。
徐家汇文明:上海文明最高等级
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称“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
“如果要把上海文明分个等级,最高一个等级也可名之为徐家汇文明”。
今天的徐家汇商城,从事业范围界定上,能体现出这种胸襟开阔的历史精神。作为市级商业中心的精华,徐家汇商场将形成“五大中心”,“六业总汇”,即有国际精品销售中心、旅游购物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商业贸易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商业流通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餐饮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旅游休闲业。
立体商圈:徐家汇商城的独特构造
一条地铁,经过徐家汇的地下。一头牵连着上海市区人口郊区化迁移的重点,莘庄。一头是上海的出去的大门:火车新客站。居间的最重要的节点之一,就是徐家汇。地下人类奔涌,就近消费,因此,广阔的底下空间为着人类和低于地面的成本而告诉扩张。聚集了大量餐饮,时尚小商品,以及地面大型商厦的地下延伸部分。地下、地面、空中三个层面的立体商业格局,徐家汇成为上海的“新宿”。
财富地图:历史和拓展
从地理地图上的徐家汇,到成为一个丰满的财富地图,徐家汇需要的时间并不长,直到90年代前期,才开始大规模开发。
早期,“六百”代表了传统百货业的改造,虽还限定了百货经营的格局,但开始注重店面设计、服务和部分品种的高档化。而台资的“太平洋”,则引入了台湾成熟的大众流行与时尚,主力经营时装等高附加值商品。成为上海青年女性的时装购物的第一选择。而东方商厦,最早引进了高档次经营的策略原则,以最早的高价位商品吸引了公众注意力。曾经推出了数万元的裤子,数千元的皮带,其实是真正引进了世界级的名牌。但是,这种单纯的价格策略最终被修正成一个非常聪明的经营理念:“礼在东方”也就是以经营世界级的礼品和商品为主。在产品结构和品牌结构上进行了大的调整。
所以,六百、太平洋、东方,形成了一个逐级递升的错位,差异化经营成为中国商业改造的一个典范。
“美罗城”的推出,代表了一个趋势:如何利用这充盈的人气,将徐家汇塑造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城市中心?“美罗城”因为聚集了写字楼,商铺,娱乐,休闲,消费等综合功能,而成为一个小型的SHOPPING MALL。
徐家汇两翼的肇家浜路、漕溪北路在地图上被商家们涂成盈利的金色,徐家汇商城的南北两则:天钥桥路、华山路又成了商家角逐的新舞台。当这两条路的商铺被选购一空时,这张财富地图又扩张了。进一步带动了人居和商居建筑的发展。宛平南路上的大型楼盘“徐家汇花园”一推出,出售最好的是商铺,售价最高的也是商铺,每平方米售价从12000元攀升到20000元。这张“财富地图”又借助地铁的优势向地下发展,一家又一家时髦的礼品店在地铁走廊排起长队。
而到了2000年,硕大的港汇广场,如一艘巨舰,矗立在徐家汇,这个巨大的SHOPPING MALL给了徐家汇诸多传统商家无比巨大的压力。那么,在商业业态上如何开始新的竞争,将是个非常有趣的课题和难题。而我们现在仍无法回答。
徐家汇商城在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周边区域的购物人群。另一方面,其他地区的商业、房产业等也在瓜分着徐家汇的市场。
徐家汇的“财富地图”向四周和地下不断扩张的同时,另一张财富地图也在虚拟的世界——互联网上铺展开来。IT企业、软件产业、网络经济开始进入。
一部分传统地域概念的科技商城,其代表就是已经建成的“太平洋电脑广场”和“百脑汇资讯广场”。这两个市场汇集了国内外所有的知名计算机及相关辅助产品,交易额在上海所有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市场中,始终名列前茅。
IT企业在商城里的发展,更优越的条件:商圈为地利;中国电子消费,特别是IT产品消费开始走进高潮,此为天时;人流人气则是“人和”。
信息财富的深层价值是2001年组建成功的徐汇软件基地。成功地引入了来自全国各地一批优秀的软件企业,如“科利华”、“潮博科技”、“上海中城信息”、“文思创意软件”、“紫软公司”等一批各有特色的企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依托,是百年历史的交通大学,就在徐家汇中心300米处。
地下商圈:柯达大战富士
上海的”地下经济“发源于1993年的徐家汇地铁站,当时地铁尚未开通,商城却已建成开业。此后,随着地铁一号线逐渐成为上海交通的主动脉,地铁商场也沿着地铁站点的延伸向四处蔓延,并形成了新客站——人民广场——陕西南路——徐家汇四个赫赫有名的”地下商圈“。
它是许多时尚潮流的策源地,手机贴纸、个人写真光盘制作、装饰性假发束、项饰DIY、泡沫红茶坊等街头时尚都是从这里流行开去的;它也是青年男女休闲游逛的理想地,不怕风吹雨淋,交通方便快捷,并可随时切换到地表的南京路、淮海路、静安寺、陆家嘴等商圈去。
在上海地下”四大商圈“中,徐家汇商城最大,有七、八千平方米,200多个商铺,人民广场”流行前线“500平方米,新客站眼镜批发市场3500平方米以及3个旅馆。而徐家汇不仅占据着面积的优势,更主要的是,前几者主要是流动人口为主,而徐家汇由于有大量的常住居民,因而有品牌忠诚和消费上的习惯依赖。因此,“顾客价值量“更高。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著名的胶卷和冲印服务商柯达与富士在地铁展开了大站。一个全部买断人民广场地铁,一个买断了徐家汇。
城市生态圈建设:面向未来的徐家汇
徐家汇商城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是个重要的商业、商务和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一个良好的购物、娱乐、休闲和公共活动空间,在高楼林立之中产生回归自然的视觉效果、空气清洁的嗅觉效果、声响适中的听觉效果,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将是使之更人性化的未来工程。
中国传统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往往为“商业街式”和“广场式”两种,前者由于以“条”形布局,活动范围狭窄,因而以临街商业为主(例如南京路);后者虽然空间开阔,但往往政治、社会活动有余而商业气氛不足。因此,像徐家汇商城那样兼二者之利的商务中心确实不多。这种生态改造,会不会使得徐家汇成为一个在有着人文,自然完美交织的悠久传统的欧洲都市商业中心?像巴黎香榭丽舍?伦敦西区?
撰文/阎峰
|